張世紅+楊芳
[摘 要]加強農村成人法制教育對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戰略意義重大。文章總結農村法治面臨農民法律觀念淡薄、弱勢群體法律權益得不到保障、法制宣傳教育途徑單一、法律服務供給不到位四重困境,從農業人員一般犯罪、農村青少年犯罪、農村惡性犯罪三個層面論述加強農村法制教育的重要價值,提出構建農村法制教育三維體系:創新農村法律教育機制、搭建媒介資源共享平臺、打造法制教育聯動模式。
[關鍵詞]法治中國;農村法制教育;農民法律意識;農村法制教育體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3.241
1 我國農村法制現狀面臨的四重困境
北京大學教授羅豪才說過:“基層和群眾的聯系是最直接、最緊密的。基層法治在整個國家法治建設中往往具有基礎性、探索性和先導性。”推進農村基層法律服務體系及治理體系在我國國家治理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1.1 農民法律觀念淡薄,法律知識嚴重匱乏
相當數量的農民法律意識不僅淡薄、甚至可以用空白來形容,發生權益糾紛的時候,選擇忍氣吞聲的方式為數不少,其實反而為很多案件的發生埋下隱患,他們不會訴諸法律程序,大部分人是由于對法律知識不了解,另一個原因是對訴訟沒有信心,農村普遍存在“厭訟”觀念。
1.2 農村中弱勢群體法律權益得不到保障現象嚴重
第一,針對婦女的家庭暴力現象普遍。處于家庭考慮大部分女性不選擇離婚或者不懂得如何利用法律途徑離婚,遭受情感和身體的雙重折磨。
第二,未成年子女在暴力的家庭環境中成長,使他們的心理不健康、心智不健全、不能受到良好教育等因素導致未成年犯罪案件頻發。
第三,老人遭受遺棄、虐待的案例也是逐年增加,面對老人身體狀況下降、失去勞動能力、尤其是身患重病的老人,很多有贍養義務的子女對老人置之不理甚至拳腳相加,違背倫理道德的同時甚至觸犯法律。
1.3 當前農村法制宣傳教育途徑單一,不能發揮實效
第一,村干部和黨員村民開展法制宣傳學習的首要途徑就是會議學習傳達:一是村委會開會組織干部、黨員、人民調解員學習法律知識;二是參加鄉鎮組織的會議和培訓,受教育對象局限性太大、覆蓋面太窄、收效甚微。
第二,最普及的一種途徑就是利用廣播、高音喇叭、法制宣傳欄向村民宣傳法律法規、進行普法教育,但是系統性差、形式分散、效果不明顯。
第三,鄉鎮組織人員送法下鄉,分發學習材料,向村民和外來人口進行法制宣傳,也只是流于形式,不具有針對性。
1.4 農村法律服務供給不到位,不能滿足農民需求
第一,法律服務機構存在管理混亂、收費違規等現象。基層法律服務機構全部由個人或合伙所有,管理體制不健全、亂收費現象嚴重。
第二,農村法律服務人員專業水準不夠。我國農村基層法律服務隊伍基本上是以法律工作者為主,從業資格準入不嚴格,不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甚至是無證從業的現象也很普遍。
第三,基層法律服務領域單一。有些農村地區,由于法治環境不健全,侵權、違法、犯罪現象多發,無法保障弱勢農民群體的合法權益。
2 加強我國農村法制教育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根本需求
近年來,很多地區權威部門出具的大量數據顯示,農村居民法律知識嚴重匱乏、法律觀念異常薄弱,由于個人的無知、自私、貪婪,不僅給個人、家庭、社會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也嚴重阻礙建設法治中國的進程。
2.1 農業人員一般犯罪現象頻發,各類案件數量居高不下
案例:2015年12月末,來自河北霸州的進城務工人員趙某由于回家過年無錢籌備年貨,就在北京市通州區的一家工廠內偷盜一輛工程車,由于無駕駛資格并且天黑路線不熟悉等因素,歷經11個小時才把車開回家,剛到家尚未來得及尋找買主出售,就被趕來的警察抓獲,并將贓物追回,最終趙某因盜竊罪被判有期徒刑3年6個月,其父親淚灑審判庭。
農村居民進行的一般違法犯罪案件屢發不止。最常見的就是盜竊、搶奪、搶劫案件,小到手機、銀行卡 、現金、電子通信設備,大到筆記本電腦、電器、車輛等,對象主要集中針對女性、老人,地點是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例如醫院、車站、市場、商場或者偏僻、隱蔽地段,時間則選擇節假日高峰出行期間或者早晚人員稀少時段,每逢長假期間侵犯財產類案件更是呈現集中爆發態勢。
2.2 農村青少年犯罪不容小覷,甚至有些農村大學生淪為剝奪他人生命的罪魁禍首
案例:2004年2月,云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就讀、來自廣西農村的馬加爵因為與室友因瑣事日積月累產生矛盾,在一起打牌的時候被懷疑作弊意見不一把矛盾引爆,先后用石頭錘擊打室友頭部致顱腦損傷死亡,殘忍殺害同宿舍4名同學將尸體藏匿于宿舍衣柜后潛逃海南,于3月15日在海南三亞被公安機關抓獲,終審被判死刑。
這些血淋淋的案例不得不引發更多的反思:法律教育程度低、家庭不良因素影響、社會負面效應、心理問題處理不及時、自身法律意識薄弱等因素引發農村青少年犯罪,造成“一失足而成千古恨”的后果,使其淪落為社會的毒瘤、人群的渣滓、國人唾棄的對象!不僅斷送自己的美好前程更侵害他人權益甚至剝奪他人生命,不僅親手摧毀自己的家庭,同時也擊垮被害人的全家,可見農村青少年法律意識缺失的危害令人觸目驚心!
2.3 農村惡性犯罪案件屢有發生,震驚全國
案例:2009年11月23日北京大興區某小區一家6口被發現慘死家中,戶主李磊卻不知去向——這就是震驚一時的“大興滅門慘案”。據調查,事發之前李磊一家拆遷獲得了600萬元補償,在事發當晚,其妻因投資要錢一事與其發生激烈爭執,長期積累的家庭矛盾一觸即發,李磊喪心病狂用尖刀將妻、妹、父、母、6歲的長子、1歲的次子先后刺死后潛逃,最終于11月28日在海南被抓獲歸案,最終被判死刑。
近年來農村發生的滅門慘案不在少數:2014年2月“佳木斯滅門案”導致5人死亡、2015年2月河北承德“上門女婿滅門案”8人死亡、2016年1月湖南衡山“連環殺人滅門案”造成6人死亡…… 這些貌似個案卻并非巧合,深挖根源均具有共性,犯罪的起因或者是長期積壓的家庭矛盾糾紛,或者因鄰里不睦互不退讓,往往因為一次爭吵引發一場血腥屠殺,因為一句怨言可能招來全家殺身之禍。無數血淋淋的案例告誡我們,很多農村居民接受法律教育程度低、法律觀念淡薄、法律知識匱乏,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一些人不堪生活壓力、工作壓力,不能正常排解心理負擔便誤入歧途、走向極端、蓄意行兇、報復殺人,一條條鮮活的生命隨之灰飛煙滅。行兇者往往存在僥幸心理、鋌而走險,就連無辜者也不放過,最終給自身、家庭乃至社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惡果。
3 在依法治國進程中構建農村成人法制教育體系
我國是農業人口大國,根據近兩年新華社多媒體數據庫所收錄的檢索結果顯示,我國約9億農業人口,保證社會安定、維護國家穩定、增加農民法律意識、普及法律知識對于加強農村依法治理、構建和諧社會、法治中國的發展至關重要。
3.1 擴大法律資源網絡、創新農村法律教育機制
第一,逐步落實“律師進村社”“一村一律師”模式。市、縣、鄉鎮、村建立四級法律服務網絡和橫向協調聯動機制,形成律師事務所、法律服務機構、公證處、人民調解機構多層次、多梯度的法律服務供給體系。
第二,發揮調解機制在農村法制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針對案件事實清楚、雙方爭議不大的人身、財產案件,根據自愿原則在人民調解員的主持下調解,達成一致意見后簽署調解書,同時進行法制教育,發揮宣傳、示范和引導作用。
3.2 利用信息化渠道、搭建基層法律教育媒介資源共享平臺
第一,為農村的民營企業、機構和農村居民搭建基層法律教育媒介資源共享平臺。通過法律服務平臺查詢法律服務機構以及法律服務人員信息、選擇法律服務者、了解咨詢法律問題,實現信息對等,便于雙向互動。
第二,法律服務機構通過網絡平臺了解農村中遇到的法律問題,主動在線提供法律幫助,根據農村創業、就業、婚姻、繼承、經濟糾紛等案件不同特點和需求,提供法律建議與法律指導,做好風險防范,創建法律保障經濟利益模式。
3.3 整合法律服務資源、打造基層法律教育聯動模式
第一,政府、律所、農村基層自治組織聯合指導、逐層舉辦法治教育,引導農村創業者樹立法治觀念,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合法經營;培育勞動者樹立合理就業觀念、懂得利用法律武器加強自我保護。
第二,廣泛利用廣播電視等社會輿論、傳媒機構、網絡渠道等媒介平臺大力宣傳倡導法治精神、弘揚公平正氣、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農村市民化進程中的信念價值,增強城鄉均等化理念傳播,充分利用“農村主要通過廣播、電視知曉法律服務”。[2]
第三,引導大專院校法學專業師生和文化界、媒體界相關人士投身面向基層的法律教育。面對法律服務供給機構資源有限的困境,可組織法學專業大學生、研究生等組建“法制宣傳志愿隊伍”,深入鄉鎮、村,面向農村居民開展法制宣講,借助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增強法制宣傳服務的可觀賞性、可接受性。
參考文獻:
[1]蘇力.送法下鄉[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10.
[2]賈午光.法律援助制度改革與發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