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倩+韓玉曉+潘建田
[摘 要]現今,我國人口老齡化快速來襲,促使著養老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市場上對養老服務人員的需求迅猛增加,但是養老人員的巨大缺口也是不可忽視的。如何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來補足社會養老專業人才的空缺,是高職院校所面臨的挑戰。文章結合菏澤家政職業學院實際,就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職業核心技能、職業定位等問題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培養目標;核心技能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3.247
1 構建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背景
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不可阻擋,人口結構的變化帶來了養老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使養老相關產業成為朝陽產業。據調查,目前開辦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高等院校不多,只有高職、中職學校開設了老年類專業。經過10余年的發展,專業的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還存在著不完善的地方,且每年的畢業生遠遠滿足不了我國人口老齡化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為了加快老年類專業的快速發展,我們針對《高職院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這一課題進行深入研究,把握人才市場的需求,準確定位培養目標,深化素質教育,以期更好地培養符合社會和市場需要的大批老年服務與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 確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掌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必需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術,能在各級養老服務機構、社區服務中心等從事老年服務與管理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3 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核心技能要求
第一,具有與老年人溝通的能力;第二,能照料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第三,具有預防與護理老年人常見疾病的能力;第四,會使用老年人常用輔助器,并指導老年病人進行康復訓練;第五,能根據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開展養老服務工作;第六,具有對老年服務機構日常事務的基本處理能力。
4 職業定位與對應崗位
養老護理(對應崗位:生活照料 康復護理 心理護理 營養配餐)。
養老機構管理(對應崗位:會議管理 事務管理 文書 老年人活動策劃與組織)。
5 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得與職業發展方向
第一,職業資格證書。在學習期間,學生可考取養老護理員、秘書資格證書,必須獲取其中職業資格證書的一種,學生也可考取家政服務員、公共營養師、按摩師證書。第二,職業發展方向。本專業畢業生可在各級各類養老機構、社區服務中心、老齡產業相關機構等從事養老服務、健康咨詢和管理工作;也可進入高等院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或相近專業繼續學習。
6 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體系
6.1 完善核心課程體系
圍繞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目標,并依據行業企業對不同崗位的職業要求,確立兩個專業方向,即養老護理方向和養老事務管理方向。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基礎課程包括:老年生理結構與機能、老年人服務與管理概論、老年人心理與行為、社會學基礎、老年服務倫理等8門課程。專業技能課程包括:老年社會工作實務、老年病預防與照護、養老服務禮儀、老年健康照護等7門課程。養老護理方向的課程為老年心理護理技術、老年護理技術。養老管理方向的課程為老年人活動策劃與組織、養老機構管理。
6.2 實踐教學項目
職業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是重中之重,這體現在專業的實踐教學項目中。現今,各大職業院校都逐漸加重了實踐教學的比重,探索實踐教學的改革之路。在專業建設中,要不斷完善實踐教學硬件設施的配備,實訓環節的標準要切合要求和需要,并不斷提高實訓的整體性和針對性。
為了滿足教學需要,菏澤家政職業學院已經建成并正在建設的實訓室包括:老年人護理實訓室、老年人照料實訓室、老年康復理療實訓室、老年人康樂實訓室、老年人心理護理實訓室、養老機構事務管理實訓室、老年人健康評估指導實訓室。
6.3 加強教師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
鑒于本專業教師專業“科班”出身的幾乎沒有,多數為相近專業(護理、康復、心理、社會工作、管理等)的教師,院校應加強專業教師的知識與技能的提高與培養。為提高師資水平,菏澤家政職業學院在2015年,派遣孫倩老師(心理學碩士)和楊曉霞老師(社會工作碩士),前往湖南長沙民政職業學院參加為期三個月的養老專業國家培訓。兩位老師在學習中對老年專業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掌握,對教學工作的改革和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7 繼續完善人才培養計劃的措施
7.1 構建“雙師型”教學團隊
學院對老年管理與服務專業的發展非常重視,針對本專業師資力量不足的現狀,竭力引進人才,并組建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雙師型”教學團隊。聘請行業企業專家或者其他院校知名度較高的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擴大并充實師資隊伍的力量,專兼職教師互補學習,迅速增強專業實力,共同開發課程,保障專業建設的健康良性發展。并制訂一系列有利于推進和提高青年教師知識和能力的發展計劃,調動其積極性,為專業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如支持專業教師參加國家、省級舉辦的老年專業教師培訓,提升專業知識和技能素養;加強校企合作,鼓勵教師充分利用寒暑假時間,深入老年服務企業第一線,接受實踐鍛煉,提高實踐操作能力,提高專業技術素質,不斷提高“雙師型”教師在專業任課教師中的比例。
7.2 實施“模塊化、任務化”教學模式
現代教學方式注重學生的參與,提倡討論式的教學方法,促進課堂教學互動,著重強化對學生的體驗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增加教學的實踐環節的設計。緊緊圍繞老年服務與管理行業企業崗位的要求,設計課程和教學形式。本專業核心課程可分為養老護理員核心課程模塊與養老事務員核心課程模塊,然后,把每個模塊分解為若干個任務,教學的目標就是和學生一塊兒解決這些任務,使學生在典型任務解決的驅動下分組探究,“做中學,學中做”,自行完成教學任務。
7.3 打造多元化評價模式
實施多元化評價模式,要樹立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的評價觀,評價主體由學生、教師、學校、企業、家長、社會等多方面組成,評價內容涵蓋學校管理、課程設置、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學生實習、學生的技能和綜合素質及學生畢業后個人發展等多個方面,針對不同類型的人才,有效調整評價指標,積極探索多樣化的評價方法,避免用一種方式評價所有人才的弊端。
7.4 實訓條件配置
校內實訓室主要是面向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能夠完成相應的實踐操作等實訓任務,以滿足中職教育實踐教學和各類培訓的需要。本著“夠用并各具特色”的原則,可單獨設置本專業專用實訓室,也可根據學校本身的優勢,建設與其他專業共用的實訓室。實訓室設有專人管理和相應的管理制度,以提高實訓室的使用效率。各學校在制訂課程實訓計劃時,應聘請養老服務行業專家、兼職教師與專職教師共同研究制訂,明確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的角色,嚴格執行養老護理員、養老事務員等職業資格對技術方面的要求。
7.5 繼續加強校企合作力度
繼續加強校企合作力度,探索聯合辦學模式,尋找恰當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要聯合企業,建立長期的穩定的利益協調機制,真正實現產教融合,達到雙方的共贏發展。
7.6 養老護理員技能大賽
積極參加各類養老護理員技能大賽,技能大賽可將專業知識和實訓技能有機融合在一起,不僅強化了學生的實踐技能,更是對教師的職業技能的極大促進,為本專業的教學改革等指明了方向,可謂一舉幾得。
7.7 用人單位信息反饋和行業最新發展變化
為了解實習生、畢業生在用人單位的工作情況,各學校應制定相應的信息反饋渠道和制度,誠摯聽取用人單位反饋的意見和建議。并時時關注養老行業的最新發展和變化,把握行業需求,以便在教學中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和市場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任曉杰,董會龍.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的內涵及應對[J].中國市場,2016(9).
[2]馬曉風.職業院校中職老年人服務與管理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情況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市場,2016(10).
[3]馬曉風.山東省老年服務企業現狀調查與分析[J].中國市場,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