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剛,劉艷屏
(四川省江油市農業和畜牧局,四川 江油 621700)
?
江油市糧食作物單產提升途徑的思考與建議
何剛,劉艷屏
(四川省江油市農業和畜牧局,四川 江油 621700)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推進,耕地面積,特別是糧食面積不可逆轉的減少,糧食單產的提升就成為穩定糧食總產、確保糧食安全的關鍵因子?,F就江油市糧食作物單產現狀、限制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糧食單產提升的途徑。
江油市;糧食單產;提升;建議
1.1全市糧食生產情況
江油全市耕地面積3.8萬hm2,其中田2.83萬hm2,地0.97萬hm2。2015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5.07萬hm2,糧食總產29.89萬t。其中:水稻面積2.35萬hm2,總產17.97萬t;玉米面積1萬hm2,總產4.62萬t;小麥面積1.11萬hm2,總產5.21萬t;薯類面積0.13萬hm2,總產0.57萬t。
1.2全市主要糧食作物單產情況
2001~2015年,全市糧食平均單產為5731kg/hm2,水稻平均單產7295kg/hm2,玉米平均單產4563kg/hm2,小麥平均單產4477kg/hm2。我市糧食單產表現出以下3個特點:
1.2.1水稻、玉米單產較低以2014年為例,全市糧食單產5775kg/hm2,水稻單產7530kg/hm2,玉米單產4710kg/hm2,小麥單產4440kg/hm2,分別比全省平均單產高557kg、-134kg、-734kg、825kg,增10.7%、-1.7%、-13.5%、22.8%。水稻、玉米單產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1.2.2單產水平不均衡一是各鄉鎮間單產水平差異較大,以2014年為例,全市糧食單產5775kg/hm2,中壩鎮單產最高,為7746kg/hm2,比全市平均高34%,二郎廟鎮單產最低,為3686kg/hm2,比全市平均低36%;二是與我市高產創建示范片的產量差距較大。以小麥為例,2015年我市高產創建示范片單個田塊產量最高達9819kg/和m2,比全市平均單產高5124kg/hm2,增產109.1%,示范片平均單產6644kg/hm2,分別比全市平均單產高1949kg/hm2,增產41.5%。
1.2.3單產漲幅較小由圖1可知,從2006年以后,全市糧食單產呈緩慢上升趨勢,但總體來說漲幅較小。2006~2015年糧食、水稻、玉米、小麥單產10年年均增幅分別為1.14%、2.07%、1.87%、0.16%。
我市糧食單產總體水平低且持續徘徊不前,主要原因有“人”、“地”、“天”、“市場”4個方面。
表1江油市2001~2015年糧食單產情況統計表單位:kg/hm2

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平均糧食5985547558656075609052655490549055805625576058505745577558955731水稻7755676572457470736562256750714073207410753077257560753076357295玉米4950447048455280510038404170415541404245447047254725471046204563小麥4365438045754740486046204635429043054320436542904275444046954477
2.1人員因素
2.1.1糧食生產技術水平低據統計,2015年全市農村勞動力44.4582萬人,其中外出務工勞動力26.0464萬人,占58.6%。從事家庭經營勞動力18.4118萬人,占41.4%。而在從事家庭經營的勞動力中,直接從事糧食生產的比例較小,且多為55歲以上的老年人,這部分人文化程度低,接受新觀念、學習新技術能力差。由于勞動力缺乏和老齡化,造成農村普遍存在種“應付莊稼”現象,具體表現為品種選擇盲目、種植水平下降、有機肥施用少、管理粗放等方面。

圖1 江油市2001~2015年糧食單產變化趨勢圖
2.1.2農業機械化播、插比率低2015年,全市水稻、玉米、小麥農作物機耕作業面積3.6萬hm2,機播面積0.93萬hm2,機收面積2.83萬hm2,主要農作物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2%??傮w來說,水稻、小麥機耕、機收比率高,機播插比率較低,玉米、土豆機械化率低。
2.2土地因素
2.2.1全市人均耕地少,且多為分散經營2014年全市耕地面積3.8萬hm2,農業人口人均耕地0.06hm2,農業戶均耕地1.8hm2,全市糧食規模經營主體73個,耕地面積1006hm2,占全市耕地面積2.6%。其中種糧大戶(3.33hm2以上)106戶,耕地面積814.1hm2,專業合作社3戶,耕地面積191.9hm2。總體來講,我市糧食生產以分散經營為主,適度規模經營比例低,糧食種植經營收入低,在家庭總收入中的比例小。
2.2.2中低產田土面積大,分布范圍廣我市山、丘、壩比例為5∶4∶1,糧食主產區主要健布在丘、山區,而這些地區自然條件較差,部分鄉鎮農業基礎設施差,渠、路不成網,沒硬化,田塊小,落差大,下濕田、望天田等中、低產田土面積較大。
2.2.3有機肥施用少,土壤肥力降低全市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為13.1g/kg,全氮含量平均為1.04g/kg,全磷含量在0.270~0.883g/kg之間,有效磷5.25mg/kg,速效鉀45.87mg/kg,土壤中氮、磷不足,嚴重缺鉀。由于土壤長期負荷過重,加之有機肥投入嚴重不足,地力衰退嚴重。
2.3天氣因素
江油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平均氣溫16℃,無霜期270d,平均年降雨量1100mm,適宜主要糧食作物生長。但是近年來,受全球氣候影響,自然災害發生愈加頻繁,對糧食單產提升造成影響。以2014年為例,僅7月9日和7月18~19日兩次普降暴雨,就造成水稻、玉米受災面積1066.7hm2,成災933.3hm2,絕收133.3hm2,糧食作物損失1350t,經濟損失1100萬元。另據中國人保江油分公司統計,全市農業政策性保險理賠水稻、玉米災害面積1228hm2,理賠金額260.36萬元。
2.4市場因素
糧食作物生產成本(特別是勞動力成本)增加,比較效益降低,挫傷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影響了農民對糧食生產的投入。如表2所示,我市一般農戶種植水稻生產成本13050元/hm2,純收益5274元/hm2;種植小麥生產成本7500元/hm2,純收益3298.5元/hm2。按稻麥兩熟制計,全年種植糧食純收益8572.5元/hm2,按人平0.067hm2耕地計,人均種植糧食純收益只有571.5元,與種植經濟作物和外出務工收入差距顯著。因此,目前實行分散經營的農戶種糧積極性不高。

表2 2015年小麥、水稻生產成本的效益分析表 單位:(元/hm2)
注:水稻、小麥單產按2015年全市平均單產計,分別為7635/hm2、4695/hm2;黃谷、小麥價格分別按2.4元/kg、2.3元/kg;水稻、小麥生產所需人工分別按120個/hm2、60個/hm2,人工價格按50元/個。
針對我市糧食單產現狀及其限制因素,我市糧食單產要穩步提升,就必需做到“軟、硬”兼施?!败洝钡姆矫婢褪且e極培育新型種糧主體,加大農業科技研發、引進和推廣工作,建立健全種糧促進機制和保障機制。“硬”的方面就是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具體來講就是要做到“五個新”。
3.1推廣優良新品種
常年在我市農業局備案登記的水稻品種達120多個,玉米品種近200個。農民購種時往往無所適從,因選購種植品種不適合而造成減產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大力開展新品種的試驗、示范,篩選出適宜當地種植的優質、抗病、高產的品種;另一方面要加大良種的推廣力度,采取宣傳培訓、示范展示、農業項目補貼等多種形式,不斷提高良種覆蓋率。
3.2集成組裝新技術
重點圍繞輕簡化、機械化、綠色增產這3個要素,制定主要糧食作物標準化生產的技術體系。水稻加快推廣水稻機插秧、旱育秧優化定拋、直播等生產技術;小麥推廣免耕稻草覆蓋栽培、機播、氮肥后移、一噴多防等生產技術;玉米推廣覆蓋增密高產栽培、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同時要集成測土配方施肥、綠色植保技術,要提高機械化水平,全面實現稻、麥生產全程機械化。
3.3培育種糧新主體
通過政策扶持、項目支持、技術支撐,著力培育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種糧主體,推進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加大對新型種糧主體的扶持補貼力度,通過政府購買農業社會服務對新型種糧主體在機插機播、病蟲防治、烘干貯存等關鍵環節進行補助。將農業項目盡量安排在有新型種糧主體的鄉鎮,項目物化補助向新型種糧主體傾斜。加強新型種糧主體負責人培訓工作,將他們培養成既懂技術,又懂經營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
3.4建立助糧新機制
優化糧食補貼政策,加大種糧大戶補貼額度,擴大補貼環節。建立農技服務、農資供應、機械作業、病蟲防治、烘干貯存、加工營銷等全程社會化服務機制。健全完善我市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建立流轉交易平臺,規范土地流轉行為,保護流轉雙方的法利益。加大糧食生產政策性保險力度,增強糧食生產風險防范。
3.5建設標準新糧田
加強糧食主產鄉鎮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精修整治蓄、引、提水設施,完善渠網、路網、田網,將中低產田土改造成田成方、路成格、管相連、渠相通的高標準新糧田;通過增施有機肥、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等措施,培肥地力,不斷提升單位面積土地的糧食生產能力。
2016-6-14
何剛(1971-),男,漢族,四川江油人,農藝師,從1989年至今從事農技推廣工作28年。E-mail:555778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