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琬
(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北京100000)
陶和鋼鐵在當代雕塑中的結合運用
向琬
(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北京100000)
陶與鋼鐵兩種材質,前者歷史悠久、親切自然,后者發展迅速、剛性獨立,兩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歷史背景、特性及表現力。做為當今藝術創作領域的主流材質,它們為藝術工作者提供諸多想象和嘗試的空間。分析這兩種材質所具備的雕塑語言,不禁使人去思考是否存在著一些合理的形式將它們結合運用,從而進一步發掘其特性,表現當代人、當代社會的本質關系。筆者通過雕塑作品《窗槅》的創作,對這兩種材料的材質語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結合的形式,希望這些通過實踐而得來的認知為廣大藝術工作者提供幫助。
當代雕塑;材質;陶;鋼鐵
陶,做為人類祖先在狩獵時期就使用的工具,有著深厚的歷史,發展至今衍生出了百十億種形態。鋼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被應用于雕塑創作,短短七十年左右的時間里竟一躍發展成備受推崇的主流創作材料。分析二者特性及表現力,不禁引人設想在當代的藝術環境下是否存在著結合的可能性。通過作品《窗槅》的創作,我將在此發表些許個人的感受和見解。
(一)陶
1.可塑性
以陶土為材料進行的創作與普通的架上雕塑翻制方法截然不同,必須保證其內膛空心,部件聯接處緊實無空氣。創作手法主要為拉坯、泥條盤柱、泥片盤柱等等。隨著現代陶藝的發展,亦有做包、堆積等層出不窮的方法。
2.偶然性
(1)胚體的伸縮性。陶器在燒制完成后會整體縮小百分之十,在制作過程中,若沒有將粘合部位的空氣完全排除便會在入窯后出現分離炸裂的情況——這當然不是人們所期待的,而又恰恰考驗了現、當代藝術家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現代雕塑善取材于一切工業、生活廢品,到了當代更是如此,利用殘缺的陶制品加以再創作亦是種極其聰明的辦法。
(2)釉色的流變性。釉色和化妝土的通過上釉的薄厚濃淡會出現不同的效果:施釉厚處可能會產生火山熔巖般的形態,清淡淺薄處則可見明顯筆觸。在入窯燒制的過程中,隨著窯內溫度的升高,附著在陶器表面上的顏色發生融化,產生隨型流動的效果。在深色釉上上過一層流動釉之后,其上層的釉色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迷幻效果,而在某些時候,燒制后的作品表面會出現大小面積不一的不規則縮釉情況,極具現代裝飾特征。
陶藝材料取之自然,作品一旦燒制成功后便是獨一無二的。在現代工藝中,亦是有貼箔等諸多工藝為其不斷添彩。不得不提的是美國在近五十年來,陶藝方面發展迅速,其原因在于多方汲取吸收,包括日本民間美術、中國傳統藝術、美國民間藝術及抽象主義、表現主義、極限主義、超級寫實主義、波普藝術等等。作為當代藝術工作者,我認為我們不應完全照抄歷史,也不應完全的西化,而是在認識了解的基礎上,從個人喜好出發,創造出有靈氣,具有強烈個人意識的陶藝作品,誠如歷史上的藝術家們從未有誰是為了貼近那個流派而進行創作的,所謂的流派、意識都是后人冠以的,作為當代人做出的作品自然會流露出當代的氣息。
(二)鋼鐵
1.工業性
誠如構成主義雕塑藝術家大衛·史密斯所言“鐵是一種媒介,它能有效地造就一個形,這是其他材料難以做到的。”鋼鐵材質擁有比較短暫的藝術史,在20世紀的語境中令人聯想到權利、建筑、運動、進步、中止、破壞、野蠻”——這些詞匯正是工業大發展時期所代表的。大衛史密斯曾取靈感于畢加索、岡薩雷斯及賈科梅蒂,這些藝術家們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二次工業革命下所產生的社會意識沖擊,觀看這些作品,我們不僅能感受到?“工業化”所代表的機械、標準等,更有藝術家個人對于“工業化”敏銳強烈的思考和感受。
2.指導性
在選材階段,需要作者實地考察,親自去廢品收購處尋得材料——這個過程會給人類似尋寶的奇特感受。許多時候創作者們并非產生實在的預想,或因為某種材質語言的指引而改變、徹底推翻之前的想法,例如齒輪、軸承、鏈條的大小形狀是難以既定的,在找尋的過程中更會發現許多奇形怪狀的部件——不同的組合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零部件的腐朽程度也是影響整體效果的強大因素之一。不夸張的說,有時候表面多一處的焊點就會徹底的改變一件鋼雕作品的形象。鋼鐵材質具有剛性的語法,相對于其它材料而言,更容易給予創作者潛移默化的指導。
綜上所述,陶土材質的語言更容易帶引人們往沉靜世界走去,而鋼鐵則帶領人們朝著高遠處的積極自我意識邁進——這兩種材質本身就是可以感染人、打動人的,因此借此進行的創作在一開始就是有內容的。我通過實踐,總結出上文中的陶藝和鋼鐵雕塑的特點及其表現力,認為陶和鋼鐵的獨一性和偶然性相對于其他材質更為符合自身的情趣所好,并且一件好的作品一定是能夠引發出人們更多的解讀的。通過兩者的結合,我發現它們會在整體積極向上的感覺中產生一種隱晦情緒,這主要歸功于材質本身的語言以及合理的搭配——與作品相向而視,會產生一種互相交換情感的奇妙感受。
三、結合雕塑創作《窗槅》,探索兩種材料的結合運用
“窗槅”,也可稱作為“窗格”,指的是窗上的格子。古時人們在其上糊紙或紗,恰如現在的窗戶。選用此名的原因之一是其結構與窗槅形似,之二則是因為窗槅具有防風和障目的雙重作用。從自身的考慮出發:防風,防的是大環境中的庸俗風——我認為身為藝術工作者都是該自持一份清高的,這份清高來自于對自我認知的自信,而這些認知又恰恰構成了作品的主題;障目,則是一種存在于大千世界中的普遍現象,賈科梅蒂曾言:“真實是躲在一層薄幕后面的,你揭去了一層卻又有一層,然而我似乎每天都更接近了一步,就為了這個緣故,我行動起來,不停息地。似乎最后我終能把握到生命的核心。”再過抽象的事物也無法完全跳脫于現實,然而現實又決不是代表真實的,尋找、直視真相才可能有駕馭事件的能力——我想通過作品時刻提醒自己保持探索真相的行動力。
鋼鐵材質本身具有雄性化的感受,在以鋼鐵為主要架構的作品中,產生了一種剛性獨立的感覺,窗槅結構本不做為建筑中的支撐部分,恰如藝術不能做為社會大環境中的中流砥柱一般,卻具備其他行業所不及的前衛思想和自由精神,以鋼鐵為主體則更能體現出其挺拔之勢。另外,我特意留有幾處藍漆和焊點,造成一種斑駁陳舊的大型機械感覺。關于陶的主體部分:素燒的地方可明顯感受到陶土材質的親切自然,頂部施釉采用寶石藍色釉打底,覆蓋流動黃釉及其他三種彩色釉,陶藝右下角處以泥條搭建而成來呼應整個鋼鐵解構。上方陶藝配件造型別致,有意將其中間破開,灌以玻璃鋼再用鋼條連接。兩件陶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中和了鋼鐵結構的冰冷,兩者相互提氣,造成了具有沖擊力的視覺效果。

圖1 作品《窗槅》 2013年
[1]阿納森.西方現代藝術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2]路德維希.文化的價值[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3]劉立冬.材料藝術中材料的人文精神象征[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11(08).
J305
A
1005-5312(2016)02-0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