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盛坤
(惠州城市職業學院,廣東惠州516000)
廣告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路徑初探
吳盛坤
(惠州城市職業學院,廣東惠州516000)
創造性思維是當今社會人類發展的必不可少的思維模式,在廣告教學中亦是如此。具體說來,創造性思維就是人類主體用具體的概念描述出大腦中所構造出的超現實想法,而對于廣告來講,就是要將這個概念繼續深入,使之完善成為有形的畫面以及其他具體形式。本文將從廣告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培養的必要性以及方法兩方面來開展探討。
廣告教學;創造性思維;培養
廣告這門學科需要從業者將自身的智慧和創造性思維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學好和運用。廣告創作不僅僅需要從業者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和過硬的基本素質,而且還必須掌握創造性思維方式,創造性思維是創作出優秀作品的重中之重。因此,為了提高廣告從業者的創作水平,廣告教學工作者應當著重在平時的教學任務中增加創造性思維培養的分量,積極探索創造性思維的有效培養方法。下面本文就來具體的研究如何在廣告教學中培養創作性思維、培養創新型人才。
廣告是傳播信息的重要媒介,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廣告業的繁榮,大眾對廣告的正確認識越來越強,對廣告好壞的辨識能力越來越成熟,觀眾的主見性增強使得廣告的個性要求日益升高。質量高并且有個性的廣告才更能收大眾的歡迎和肯定,而這樣的廣告的設計者必須具備一定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當下的大量廣告中能夠讓受眾感覺新穎、印象深刻的少之又少,其中固化的思路和機械化的設計是主要障礙,而克服這些障礙的方法就是要在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綜合性的、探索性的高級心理活動,必須通過艱苦不懈的努力進行持續性的知識積累和實踐鍛煉才能逐漸具備這種能力。廣告學這門學科本身具備開放和應用性強的特點,涉及許多交叉領域,但是,通過對眾多高校的廣告學教學調查,發現廣告學教學的重單一理論、輕廣泛實踐問題較為嚴重,并且教學模式過于單一程式化,內容不夠豐富,這就非常影響學生的專業課學習,更難提廣告學中的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因此,在廣告學教學中加強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刻不容緩。
(一)增強學生積累資料的意識
只有積累了足夠的資料才能有施展才華的機會,這是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基礎。學生不應當拘泥于專業內部知識的學習,防止思想上的束縛,教師除了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吸納理論知識外,還要啟發學生放眼課外,主動探索專業課本外的知識,及時捕捉頭腦中的靈感并學會記錄想到的和看到的以及待解決的問題,學會分門別類,在記錄上和頭腦里都要做的條理清晰。
教師應鼓勵學生發展多種愛好,以此帶動自身探索其他學科領域的熱情,可以涉及文學、歷史、科技、影視、書畫等等多種領域,開闊學生自己的視野,擴大知識面,補充知識儲量,為創造性思維奠定堅實的基礎。
摘抄就是其中一個具體的可以培養學生的習慣或技能。可以有多種摘抄形式,除了傳統的筆記記錄的方式外,還可以采用裁剪、拍攝、電子存儲等等形式;除了摘抄細節性的素材外,還可以直接積累現有的公開發表的優秀廣告作品作為借鑒;另外,素材設計的領域,除了廣告專業方面的外,還可以是其他有幫助的或者感興趣的資料,這些都是補充和完善自己知識的有利資料。
(二)注意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進行思維創造的前提,是任何一個學科領域都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師應當給學生以系統的觀察能力訓練,觀察范圍應當拓廣到自然、社會、人事物的各個方面,邊觀察,邊思考,邊記錄,并再綜合觀察、思維和表達的能力訓練。
觀察也不是無目的隨意的觀察,必須有一套可行的思路系統,要有一定的計劃和步驟,做到主次分明,條理清晰,洞察現象和本質的關系,多多留心細節性的東西,并結合認真的市場調研,最后進行總結和啟發。創造性思維就是在這些瑣碎細節的不斷觀察、總結和思考中得以激發出來的。
(三)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表達能力是廣告創作者必備的能力,它是指在小組共同面對一個廣告設計課題時能夠有效表達個人觀點和建議的能力,也指在具體的廣告設計中,能夠靈活運用各種掌握的元素將廣告創作思想得傳達出來的能力。
對于口頭表達能力,教師應當積極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對現有的廣告案例進行分析講解以及對一個新命題進行自我想法的闡述;而對于筆頭表達能力,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方法鍛煉學生的筆頭創作能力,比如讓學生對隨機給定的圖片進行描述說明,或者由幾個關鍵詞讓學生即興創作,其間一定要貫穿創意的思想
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一定會促進廣告的繁榮并且形式會越來越多樣化,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廣告的教學工作者必須認真探討、創新科學的教學模式,努力培養具有創造性思維的優秀廣告創作人才。教師既要認識到創造性思維的必要性,又要通過具體的實踐培養學生的積累資料能力、觀察和表達能力,繼而慢慢發掘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國家輸出有創意的優秀廣告人才。
[1]張娟.職高廣告設計教學當中如何培學的創造性思維[J].大眾文藝,2014(14).
[2]黃小南.加強美術基礎課教學培養優秀廣告專業人才[J].成才之路,2013(13).
G633.955
A
1005-5312(2016)02-02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