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遠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無論是網上購物,還是網絡約車;無論是網上外賣,還是網絡預訂酒店,網絡已經參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網絡。
時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點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對于國家發展來說,信息化至關主要,誰占據了信息化制高點,誰就把握住了發展先機。7月27日,《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正式公開對外發布。《綱要》要求將信息化貫穿我國現代化進程始終,加快釋放信息化發展的巨大潛能,以信息化驅動現代化,加快建設網絡強國。
早在2014年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要把我國從網絡大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那么,中國從網絡大國邁向網絡強國還有多遠距離?
2020年5G實現商用
《綱要》指出,到2020年,第五代移動通信(5G)技術研發和標準要取得突破性進展。據工信部總工程師張峰介紹,我國與國際同步啟動了5G的研發,并且在5G的愿景、需求、概念、無線技術以及網絡架構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積極進展,主要觀點也獲得了全球業界廣泛認同,為全球統一5G標準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2013年2月,中國IMT-2020(5G)推進組由工信部、發改委和科技部聯合推動成立,是推動國內5G技術研究及國際交流合作的主要平臺,當時就制訂了路線圖計劃。
據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介紹,中國在2015年開始做5G關鍵技術的研究,2016年開始做技術方案的研究,大概到2017年會做系統的驗證,2018年下半年開始5G產品的研發。按照目前的路線圖計劃,到2018年年底會提出5G第一版的標準,計劃在2020年提出5G第二版標準。若第二版標準出來的話,5G應該說技術就比較明確了,目標是瞄準在2020年可以商用。
“5G技術是全球無線通訊行業發展趨勢,我們從研發、制造、服務再到運用推廣,整個涉及面很廣。”北京郵電大學網絡技術研究院馬嚴教授說,“我們以前只能用別人的技術,現在逐漸走向產業鏈的前端,從標準做起,然后是研發、設備、生產等全系列。國家已經對5G進行了布局,前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都是非常好的勢頭。”
在中國對5G開始研發之際,國外也在緊鑼密鼓地部署。2013年12月歐洲就提出要發展5G。隨后,2014年10月日本也提出要發展5G。據馬嚴教授介紹,目前中國已經有準5G系統,并且在深圳市進行部署,國外也已經有了商用性5G系統的測試部署。
5G運用前景非常廣泛。馬嚴教授說:“它不僅是人對人的通訊,還有人對機器、設備與設備以及相關物聯網的通訊,5G運用的前景是非常好的。”
對此,鄔賀銓院士認為,未來5G會進一步使寬帶化的移動互聯網應用變得無處不在,支撐起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什么東西都可以聯到網上。
網絡扶貧應改變意識
扶貧是一場攻堅戰,而網絡扶貧是一次重要戰役。在此次發布的《綱要》中,有一大亮點就是明確提出:“實施網絡扶貧行動計劃,構建網絡扶貧信息服務體系。”網絡扶貧是扶貧工作的新路徑,是為了讓人民能夠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
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發揮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更多困難群眾用上互聯網,讓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出鄉村。”
在7月27日《綱要》發布會上,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信息化發展局局長徐愈表示,這個行動計劃主要是在發揮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優勢,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發力。
徐愈表示,希望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到2020年使網絡扶貧取得顯著的成效,實現網絡覆蓋、信息覆蓋、服務覆蓋:寬帶網絡要覆蓋90%以上的貧困村,電商服務通達所有鄉鎮,通過網絡教育、網絡文化、互聯網醫療三個重點領域的工作,有效地幫助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的文化素質、就業能力和身體素質,顯著增強貧困地區內生發展動力,為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馬嚴教授看來,網絡扶貧不是簡單地設備、人力、物資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要有“造血”功能,讓農民有自生機制,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的生產能力,從而去改善自己的生活。
馬嚴教授認為,“扶貧最重要的是要改變意識。網絡扶貧是給農民提供新的機會,但是如果沒有這個能力的話,靠外邊的人到當地去做是不能長久的,要想長久,就得靠本地人改變生活狀況,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要去創造,順勢而為,所以最重要的是教育。”
在他看來,這種教育包括文化水平教育、思想意識教育和生產能力培養。在此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發展互聯網+農業,就會如虎添翼。
人均水平存較大差距
當今世界正處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國互聯網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顯著發展成就,網絡走入千家萬戶,網民數量世界第一,中國已成為網絡大國。然而,與歐美工業發達國家相比,在自主創新方面還相對落后,特別是人均帶寬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國內互聯網發展瓶頸仍然較為突出。
馬嚴教授認為,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總體教育水平在城市地區會有些差別,但是沒有重大差距。然而,從人均角度來比,我國離網絡強國還差很多,尤其是大量的中小型企業、農業、城市管理、管理人才的意識和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都沒有跟上。
馬嚴教授用CIO(首席信息官)來舉例說明,美國政府和企業都非常注重CIO。而到目前為止,在中國政府和企業里面沒有一個正式的說法,對怎么利用好信息化手段,精準地及時地獲得信息,同時針對這些信息作出決策,提高整個機構和部門的效率,這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當前,國家信息安全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也是實現網絡強國的重要方面。馬嚴教授稱,“在我國信息安全領域,滿眼看到的都是漏洞的情況正在逐步得到改善。國家信息安全是落實到各個部門的,某一個部門的信息安全、某一個行業的信息安全、某一個公司的信息安全,其實是落實到具體的事情上來的。”
他認為,國家信息安全需要各個部門根據自身需要做好信息安全,要有安全措施、安全制度、安全保障、安全設備等各方面的配置。同時,國家信息安全需要有安全意識,要有人才,要有技術,要有設施,要有制度,要有監管,要有法規,多管齊下。保安全其實是保自己的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