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積嶺
【摘要】從整體上看,我國山東西部地區農村的金融改革明顯滯后于整體金融體制改革,現有的農村金融市場體系與農村經濟發展存在著一定的不適應性。山東西部經濟的發展需要金融先行,需要以全新的視角來審視今天的農村金融制度安排,從根源上把握農村金融制度創新的方向,加速金融深化,推進農村金融市場良性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步伐。
【關鍵詞】農村金融;金融改革;金融制度
1、山東西部地區農村金融制度現狀分析
目前,山東西部地區農村金融主要存在著政策性金融功能不全、商業性金融大規模撤退、合作性金融勢單力薄、非正規金融經營混亂的種種弊端,呈現出嚴重的金融抑制狀態。表現為制度供給與需求錯位,現實的制度供給不能提供最有效金融服務,導致供給失效,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農村正規金融機構不僅無法向農村經濟提供足夠有效的金融服務,反而成為農村資金外流的主渠道,這嚴重影響了農村金融制度的創新。正規金融機構供給弱化。農業銀行產權制度存在缺陷,農業發展銀行業務單一,支持力度不足。政策性金融業務單一,功能不全,限制了其作用的發揮,大量農村的儲蓄資金流向城市或被用于非農業生產和經營。即使是政策性金融,也存在著借貸程序復雜,借款成本高,農民貸款難的問題。
現階段,山東西部地區絕大多數農戶的金融需求主要體現在存款和貸款兩個方面,農戶存款需求基本上得到了滿足。根據“山東西部地區農村金融發展研究”課題組的調查數據顯示,農戶的存款機構可以分為銀行、信用社、儲蓄銀行等。在農戶調查的有效樣本中,17%的農戶將現金存放在銀行,32%的農戶在信用社存款,郵政儲蓄有存款的農戶占7%。向外放貸或者投資的農戶占2%;把錢放在家里的農戶占31%,其他為11%。
然而,農戶貸款仍存在著很大的缺口,現階段農戶普遍存在著融入資金的需求。融入資金的最主要的形式是貸款(或借款),具體的渠道有兩種:一種是從正規農村金融機構貸款(包括國有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另一種是從正規金融機構之外的其他渠道取得借款,包括農戶之間的借貸,親友之間的借貸以及向非正規金融組織借貸等等。其中,有貸款經歷的農戶中67%的借貸發生在親友之間或通過其他非正規金融渠道借貸,其中,親友之間占60%,其他有息貸款占4%,其他無息貸款及向村委會貸款占3%;有33%的貸款是向正規金融機構貸的,其中向信用社貸款占28%,向銀行貸款占5%。
2、區域農村金融制度結構性失衡
目前,山東西部地區農村金融制度存在供求非均衡的現象,其主要原因是無效的農村金融制度供大于求以及有效的農村金融制度供小于求。
2.1 農村金融制度供大于求。在組織制度上,政府的行政干預作用很大,包括金融組織的組織形式、機構設置、業務經營范圍。這種強制性制度安排,使農村金融市場上外生的制度供給與內生的制度需求不能相匹配,必然就會形成一部分無效的制度供給,抑制了合理的民間金融組織以及其他市場力量進入農村金融領域,阻礙了合理的完整的農村金融組織格局的形成。
目前我國山東西部地區農村金融制度的監管方面仍存在著不合理或不完善的地方。農村金融組織準入門檻過高,導致農村金融供給主體缺失,資金供給總量不足,加之信貸準入限制過嚴,使農村中小企業和廣大農戶因無法達到貸款要求而不能籌集資金,從而加劇了農村資金緊張的局面。
2.2 農村金融制度供小于求。農村非正規金融制度供給滯后。隨著山東西部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正規金融組織在農村市場上的結構性調整,農村正規金融在服務“三農”上難以有效滿足農村金融市場上的各類金融需求,農民和農村企業對農村非正規金融制度的需求日漸強烈。農村金融的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目前山東西部地區農村金融交易的風險遠高于城鎮,這使得不少金融機構對農村市場望而卻步,廣大農村居民也降低了參與金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農村正規金融制度中的保險制度缺失。當前,山東西部地區的農業保險制度仍處于缺失的狀態。
3、區域農村金融組織制度創新路徑研究
3.1 農村正規金融組織體系創新研究。隨著山東西部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在深度分析農村供求矛盾和制度缺陷的基礎上,我們應努力加快金融組織、產權、監管制度的創新,提高農村金融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從而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創新農行金融組織制度。農業銀行應以業務創新為核心,不斷推出適應農村市場的金融產品。拓展訂單農業貸款等新的貸款品種,辦理可循環農戶小額貸款,改造和完善農業銀行的基層機構,使直接面對客戶的信貸人員就是決策人員,有效地解決中小型農業企業貸款難的問題。
積極構建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互動合作機制,允許有條件的專業合作社發展信用合作。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必須堅持把合作制和市場化有機結合起來,以服務“三農”為方向,促進農村產業化經營和城鄉一體化進程。農業政策性銀行要引入商業性業務,實現政策性和商業性的有機結合,支持農業產業化向更高階段發展。
3.2 規范區域農村非正規金融制度。對于非正規金融組織,政府可以引導和幫助其向正規金融組織轉型,從而使其合法化發展:如對于較大規模的私人錢莊,政府可以幫助其轉變為村鎮銀行;對于具有合作互助性質的合會、互助會等,政府可以幫助其轉變為資金互助社。在山東西部地區,可以建設小型投資機構,積極開展信用互助社,主要由民間資金發起成立,是一種互助性質的信用合作組織,通過信托存款和委托貸款等方式,發生內部資金與外部資金的交流,以保持互助組織具有適度的活力。
3.3 構建區域農村金融保障制度。良好的信用環境是構建健康金融生態的關鍵,是農村經濟和農村金融健康發展的保證。應加快對工商、稅務、公安、銀行等相關部門的信用信息資源聯網步伐,推進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建設和改造,實現全社會信用信息資源共享。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確定貸款審批權限,建立科學的企業信用評級標準,客觀評價借款人的資信等級,及時地考察農戶的最新動態,定期評定農戶的信用等級,以便有效防范信貸風險,同時還要加大誠信宣傳力度,增強農民的信用意識。根據山東西部地區農村金融的特性,探索建立可行的區域農村金融保險制度,組建省級農業風險管理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