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洪災害是我國南方地區在雨水季節最主要的災害之一,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本文以某開發區工業園河道防洪工程為實例,介紹了該截洪溝設計的主要指標和施工技術,為以后類似的工程施工提供了必要的技術參考。
【關鍵字】河道防洪;截洪溝;設計;施工;技術
我國總體地勢西高東低,且很多地區山地、丘陵發育廣泛,受洪水災害影響嚴重。據相關部門統計:在2015年全年,我國各地區因洪水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元,受災人口超過800萬。因此防洪設施建設成為我國各級政府的關注重點。
1、截洪溝介紹
截洪溝的本質作用是在下雨時截留從上坡流下的雨水,并將其夾雜的泥沙引向引水渠。截洪溝結構簡單,造價低廉,能有效應對較低強度的雨水天氣,因而在山地及丘陵地區應用較為廣泛。此外,在垃圾填埋場、大型場地處也經常設置截洪溝,以防止雨水帶來二次污染等問題。
2、工程概況
某開發區工業園聚集了建材、醫藥、家電、食品等多家生產企業,年產值達到100億元,開發區處于山地地形,有一條河流經過開發區以提供充足的生活生產用水。由于工業園內地勢平坦,每年的雨水季節,該開發區容易受到山洪威脅,為消除其對工業園正常生產的影響,設計在開發區靠近山腳附近修建一處截洪溝,除了能達到泄流防洪目的外,還可以新增開發區土地面積約120畝,為開發區以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
3、截洪溝設計及施工技術分析
3.1 截洪溝參數設計
(1)最大設計洪峰流量
本項目擬建的截洪溝位于開發區南側山體下,總長度設計為3500m,其主要承擔南山坡洪的防洪任務。最大設計洪峰流量Q可按照公式(3-1)估算,經計算得本項目截洪溝設計洪峰流量Q=25m3/s(二十年一遇)。
(2)尺寸參數設計
截洪溝的斷面形狀有矩形、梯形、“U”形等,根據施工難度、造價成本等考慮,梯形斷面具有結構穩定、維修簡單、施工快速等優點,因此最終確定本項目截洪溝斷面為梯形。根據截洪溝的流量要求,設計其底寬為4.0m,渠深2.0-2.3m,邊坡比為1:2.5。具體結構示意圖見下圖2所示。
(3)主材料的選擇
目前截洪溝的主要材料包括現澆筑混凝土、漿砌石、預制砼板等,綜合考慮運輸成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為最大限度就地取材以降低成本,本項目最終決定采用漿砌石作為截洪溝的主要材質。要求石料無風化裂縫,表面平整干凈,外形規格符合相關標準。
3.2 截洪溝施工技術分析
截洪溝施工工序主要分如下幾步:基礎清理→溝槽開挖→人工修坡→夯實基礎→鋪漿→安設石塊→勾縫→養護,其中漿砌石施工是重點,下面對此進行詳細說明。
(1)基礎清理和溝槽開挖
將沿線的植被、雜石等清理干凈,如果遇到道路和水渠等管線,則進行重新布置。本項目采用“機械+人工”開挖溝槽,一些交通不便的地段由人工借助小型機械完成土方開挖。溝槽開挖的尺寸應滿足截洪溝要求,縱向坡度要及時由技術人員進行測量。
(2)人工修坡和夯實基礎
由機械開挖出溝槽的大致輪廓后,梯形斷面兩側的坡度由人工修整。溝槽開挖完成后應進行基礎夯實,借助小型夯實機對溝底和兩幫進行夯實,要求其密度系數不小于0.75。基礎應平整順滑,盡可能避免較小拐彎。
(3)漿砌石施工
漿砌石施工直接決定著工程質量,本項目采用的水泥是強度為32.5普通硅酸鹽水泥,砂子的規格強度為M10,利用攪拌機拌合,拌合時間不得小于2min,隨拌隨用。
為保證縫隙鋪漿密實,鋪漿厚度按照設計厚度的1.5倍鋪設。對于毛石砌體,本項目要求其灰縫厚度范圍為8-10cm,要求覆蓋凹凸面。安設石塊時要求干凈平整面朝向砂漿,為保證砂漿飽滿,施工人員可借助鐵錘輕敲石面。石塊采用分層砌筑的形式,每層厚度控制在15-20cm之間,縫隙要求錯落有致,內外搭接,不得采用外面立石、中間填縫的砌筑形式。應隨時保證漿砌石表面的自然銜接,在砌石完工后24h進行勾縫作業。要求縫寬大于砌縫寬度,縫深大于2倍的縫寬。在勾縫前清洗縫隙,不得有灰渣,勾縫砂漿要求單獨拌制。勾縫完成后應經常灑水養護,保證砌體濕潤,應避免重壓和沖擊[5]。
4、結語
截洪溝作為排水防洪的第一道防線,有著很高的性價比,只要沒有嚴重的山體滑坡和泥石流,截洪溝可以排出50%以上的雨水,這對緩解其他防洪設施壓力有著顯著作用。本項目實施后基本上消除了洪水對工業園的威脅,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 楚昊,王倩.貴州某山谷型垃圾填埋場截洪溝設計實例[J].中國給水排水,2015,(24):34-36.
[2] 鄒許鑫,呂燕,尹濤.西南地區山谷型小型垃圾填埋場截洪溝設計[J].中國給水排水,2012,(12):45-48.
.[3] 張雄,彭賢東,廖內平,等.某電廠截洪溝優化設計[J].給水排水,2010,(10):24-26.
[4] 張德洲.截洪溝設置對寧波大岱垃圾填埋場滲濾液產量的影響[J].環境保護,2014,(09):21-25.
[5] 謝柱亮,勞應文.良安截洪溝承泄區水位選取方案分析[J].水利天地,2012,(06):62-64.
作者簡介:馬智曉,女,(1985.10—),河南南陽人,畢業于武漢大學,碩士,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