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翠翠
【摘要】當今水利工程的發展由單一目標到多目標,為使其社會、經濟效益達到最大,勢必將打破原有的水量平衡、能量平衡及生態平衡關系,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本文將水利工程對環境的有利及不利影響進行分析,最后針對水利工程對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提出對策及措施,以期為以后研究奠定基礎,確保水利事業快速健康地發展。
【關鍵詞】水利工程;環境影響;有利影響;不利影響;對策
引言
人類為滿足對水的需要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以求加大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力度,從而導致水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超載,對自然環境產生各種影響。我們既不能因為其不利影響停止對河流的治理開發,也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回避問題。那么對水利工程建設帶來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總結及其必要,且對以后工程實施及對策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水利工程對環境的影響
水利工程對環境的影響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方面且有利有弊,正確認識其利弊關系,對水利工程建設及健康管理、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都有著積極作用。因此,本文從水利工程對環境的有利影響及不利影響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1 水利工程對環境的有利影響
1.1.1 減輕自然災害,提供穩定、健康的生活環境。防洪、治澇、灌溉排水等水利建設可以提高抗災標準和降低災害的發生頻率,保障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農業的穩定高產。同時,水利工程建設能改善水質和供水條件,有利于人群健康,如洪水泛濫的減少和水庫水位的季節變化,均有利于消滅血吸蟲病,為人類身體健康提供保障。
1.1.2 改善局部氣候,提高局部生物物種多樣性。興建大型水庫一般可使局部氣候向有利方向轉變。如通過水體的調節作用使年平均氣溫、極端最低氣溫升高和極端極高氣溫降低,還可提高庫區及鄰近地區的相對溫度,這對一些作物栽培是有利的。水利工程建設通過改變生存環境對區域內的陸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物種多樣性也會產生一定影響。工程建設可以增加濕地面積和生態用水,擴大水生草本植物和陸生植物面積和種類。
1.1.3 環保節能,擴大綠地面積。水電不僅可以代替火電、核電,而且具有調峰的優點,同時減少冷卻水排放造成的局部水體熱污染問題。建國后,大力興建水庫,小水電、灌溉渠和渠道防滲等水利工程,在戈壁沙漠中,不但擴大了原有綠洲的面積,還增添了一些新的綠洲和新的城市。可以說,水利建設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自然環境,并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新的生態系統。
1.1.4 提高和改善航運環境。水利建設如調水渠道和大型灌溉渠道,可以結合通航,增加新的航線;又如興建位于河道上、中游分界處的水庫,通過大壩通水,可以淹沒庫區灘險,增加航程、運量和提高庫區航行的安全性及通航保證率;對壩以下通過水庫進行流量調節,可以增加中、下游河段的枯水流量,改善局部灘淺,增加航運量等。
1.2 水利工程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1.2.1 影響水文地質環境,致使土地鹽堿化。水利工程的興建往往會導致沿岸地下水狀態發生改變,從而引起周圍水文地質環境的變化。水庫不僅存蓄了汛期洪水,而且還截流了非汛期的基流,往往會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現斷流現象,并且因周圍的水環境的變化,使土地出現沼澤化、鹽堿化。
1.2.2 河道變化,引起河床演變、生態退化。河道整治工程往往會把自然河流的復雜形狀變成若干種幾何規則斷面,改變了河流橫斷面深潭淺灘交錯的自然格局。同時,構筑堤防會妨礙汛期主流與岔流之間的溝通,阻礙水流的橫向擴展,造成側向水流非連續性。此外,河道順直化工程改變了自然水系,使生態結構單一化,生物群落減少,河水凈污能力削弱,從而降低環境質量,引起生態退化。
1.2.3 誘發不良地質災害。大型水庫蓄水后可誘發地震,主要是由于大量蓄水增加的水壓,以及在這種水壓力下巖石裂隙和斷裂面產生潤滑,破壞了原有的地應力平衡,從而誘發地震。水庫蓄水后,由于侵蝕作用和堆積作用,在新的水邊線地帶形成了新的庫岸,水位升高,岸坡土體的抗剪強度降低,易發生塌方、山體滑坡及危險巖體失穩。
1.2.4 導致生態移民,改變環境現狀。水利工程的興建打破了移民原有的生產體系、生活方式及地緣、血緣和親屬網絡,移民安置還造成安置地人口增加,以及資源、基礎設施承載力增加等一系列問題。諸多環境因子發生變化,造成海水入侵或沙漠化擴大;興建攔河節制閘控制了河道徑流,致使非汛期時閘上游成為靜水,閘下斷流,影響了對河道污水的稀釋;興建河口擋潮閘阻擋了潮汐吞吐,使海口發生淤積。此外,水庫的興建與施工以及其他水利工程清場,破壞了文物古跡、珍稀動植物。
2、對策與措施
對于水利建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要遵循“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的原則,統籌兼顧,合理規劃,周全設計,精心施工,加強科學管理。
2.1 遵循科學發展觀,統籌規劃,做到各方面全面協調。處理好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現實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在充分考慮對生態與環境影響的前提下,謀求經濟的發展。
2.2 加強公眾對水利工程的正確認識,嚴格管理水利工程,加強水庫的適應性管理。兼顧不同利益群體的需求,正確處理上游和下游、近期和遠景、蓄與泄、水量與水質關系,特別要考慮受到不利影響地區群眾的利益。
2.3 建立水利工程對環境影響的中長期的綜合跟蹤監測機制。依靠長期的觀察、監測、研究、分析,找出其規律,提出減免不利影響的有效措施。
2.4 加強水利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對待建水利工程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可以在源頭處有效地降低水利工程對生態與環境的破壞。
參考文獻:
[1]王仁鐘,章為民等.我國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J].水利水電技術,2001,32(1):31-34.
[2]徐琪.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中國科學院院刊,1995(2):158-162.
[3]李蓉,鄭垂勇等.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綜述[J].水利經濟,2009,27(2):12-15.
[4]李建峰,左其亭等.水利工程對環境影響芻議[J].河南水利濟,2003(6):71-72.
[5]田豐.水利工程建設與保護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2009,29(2):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