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芳
基于市場感知和內隱質量雙視角的審計質量研究
吳麗芳
市場感知內隱質量 審計質量
在2013年召開的世界審計會議中,因聯合國維和行動審計中引入中國獨有的績效審計模式取得突出成效,聯大決定對績效審計立法,全面推廣這種對“花錢效果”評估審計模式,中國的績效審計質量贏得國際認同。然而,國內理論界對這種審計質量仍存有疑慮。本文以2008-2015年國家審計局披露的國有上市企業審計結果公告為樣本,分析市場對審計結果公告的感知效用,對比上市公司審計公告前后盈余質量的高低,進而檢驗上市公司審計質量。審計結果公告的披露旨在反映審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在一定范圍內取得了成效,期望為改善上市公司審計工作提供理論和經驗借鑒。本文基于國有上市企業為研究范本,從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政府審計視角研究民間審計,拓寬了理論研究范圍,豐富了審計研究成果。
(一)關于市場感知的理論假設
基于信號傳輸效用的理論,可以得知市場對傳輸好消息的企業會做出積極的響應,而對傳輸壞消息的企業會有消極的響應。國外有研究指出,一些處罰性質的企業公告會引起市場對這些違規企業產生消極的響應。楊忠蓮與謝香兵(2008)兩位學者對我國滬深兩市遭受中國證監會與財政部處罰的財務報告舞弊企業在公告日前后的市場反應及其影響因素的問題進行了探討,研究表明對上市企業違規行為的處罰和披露會帶來一定的負面感知效用。此外,李小波、吳溪(2013)通過研究國家審計公告的市場反應發現,國家審計部門的審計結果披露旨在解決存在的問題,故而其在披露信息過程中會存在有一定的消極市場感知效用。基于此可以提出本文的假設H1a∶
H1a:審計公告結果的披露會帶來負面的市場感知效用。
從本質上來講,審計的獨立性是投資者評判企業財務信息可靠性的重要依據,同時對高感知質量的信息反映程度相對較高。理論界有研究證實市場對行業盈余和企業盈余信息具有一致性的反應,進一步證實了盈余信息對市場感知的影響。盈余質量指數是投資者對企業盈余質量信息有用性的市場感知,指數數值越大其盈余質量就會越高。陳輝發等人(2012)通過研究證實審計師聲譽正向影響著企業的盈余質量。由于審計的權威性和可信度,投資者在獲取審計結果公告之后,就會感知到企業的盈余質量可能由此得以完善,究其原因在于國家是高聲譽的審計載體,審計公告結果的披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被審計企業盈余信息的可靠度。基于此,可以提出本文的假設H1b∶
H1b∶ 審計公告結果的披露會提升企業盈余質量的反應指數
(二)關于內隱質量的理論假設
現階段,內部審計質量越高,就越有可能找出企業的財務違規行為,進而能夠更好地監管其盈余管理活動。較之于民間審計活動,企業進行國家審計更能夠暴露出其存在的一些內部問題,具體體現在內部審計報告中,由于企業內部審計報告能夠凸顯出更多的問題所在,所以,在進行內部審計之后企業的會計工作會更為謹慎。此外,由于國有企業高管層所遵循的任命方式是行政式任命,故而,高管層管理人員在進行企業決策過程中不會受到經濟效用的影響,而是受制于政府,具有很強的政治性色彩,并具有強烈的政治動機去提升上市公司的聲譽。余明桂、潘紅波(2008)指出,國家審計工作能夠將企業存在的問題披露出去,將一些企業不能掌控的信息傳輸披露出去,更易誘發較高級別部門的監督與偵查,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會侵害到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李培功、沈藝峰(2010)對國內企業的媒體指令效用進行了實證研究,通過分析發現,媒體在對企業治理水平、投資者權益保護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故而,企業在進行國家審計之后,就會更為小心翼翼,為了防止加重處罰的出現,其就會更為注重會計的穩健性管理。基于此,可以提出本文的假設H2a∶
H2a∶審計公告能夠提升國有上市企業的會計穩健性。
由于代理問題的存在,企業管理者與股東之間的利益目標具有不一致性,因而企業管理者很有可能會僅從自身利益出發來考慮盈余管理活動,有研究證實,企業在進行國家審計之后,其盈余管理水平普遍下降。從現實上來講,真實與應計盈余管理之間具有一定的互補性,且經由生產或者是價格的方式進行的盈余管理活動隱蔽性更強,審計人員就更難區分真實盈余管理與企業運營調整,即使是企業中存在有背離正常運用活動的行為,一般也不在審計人員的審計權限范圍之內。企業管理人員更青睞于真實交易的盈余管理模式,但是利益最大化并不是此類企業的唯一戰略,國有上市企業在進行內部審計之后,其真實盈余管理活動會得到一定的抑制。基于此,可以提出本文的假設H2b∶
H2b∶ 審計公告能夠抑制國有上市企業的真實盈余管理活動。

表1 審計結果市場感知及T檢驗

表2 盈余質量反應指數回歸檢驗
(一)樣本與數據
本文以2008-2015年披露的國有上市企業審計質量結果公告為樣本,以審計結果公告前一年與后一年的時間序列數據作為判定企業盈余質量的的反應指數,審計結果公告前一年與后一年是0,審計當年以及審計之后是1,而在2015年只將當年的公告結果考慮在內。
對于企業會計穩健性的處理上,選用審計公告之前三年數據與審計公告之后兩年的數據進行考察,通過對比分析獲取,審計公告之前三年是0,審計公告當年以及審計公告之后是1。
實證檢驗數據均來源于國泰安與銳思數據庫,對于缺失數值從上海交易所與深圳交易所網站中公布的數據年報中獲取,同時以1%縮尾對數據進行處理。
(二)理論模型
1. 審計過程中的市場感知
本文選用實踐分析法來探討審計結果公告的市場感知,以審計結果公告披露日作為事件的發生日,選用常用的市場模型來核算企業的預期收益率,同時選取事件發生日之前的窗口作為研究的估計期,于是有:

其中,Sit是指企業股票 i在第t日考慮現金紅利再投資日期中的個股收益率,Snt是指企業股票 i在第t日考慮現金紅利再投資日期中的A股綜合收益率。由于時間窗中存在有一定的噪音,故而將事件發生日以及事件發生日前后五天界定為事件發生的時間窗。
2. 審計過程中的盈余質量反應指數
結合以往理論研究成果,可以構建出審計過程中的盈余質量反應指數模型:
式(2)中,St是指t+1年四月月末的股票價格與t年四月月末股價的比值;Xt是指t年企業每股股票的收益比上年四月末的股票價格,即為市場回報率,Audit為內部審計,SIZE是指企業規模,Lev為企業年末資產負債率,Beta為企業系統性風險,TQ為企業年末的托賓Q值,OP是內部審計意見變量,Big4是指四大會計事務所。
3.審計過程中的會計穩健性
本文借助已經完善的會計穩健性衡量模型,來測量企業審計過程中的會計穩健性:

式(4)中Mt是指企業在t年中股票的每股收益值,Pt是指企業在t年4月末股票每股價格,D為啞變量。
4.審計過程中的真實盈余管理
為了進一步檢驗審計抑制企業真實盈余管理的作用,可構建以下變量回歸模型:

式(4)中,RM是指企業真實盈余管理,MB為市值賬面比,ROA為企業資產收益率,Growth為企業增長率。

表3 企業會計穩健性回歸檢驗

表4 企業真實盈余管理回歸檢驗
為了更好地分析本文提出的理論假設,需要對變量數據進行相應的分析。
(一)市場感知
事件發生日之前企業日平均超額收益率相對較小,通常會在t值為4時,企業日平均超額收益率(AR)呈負向走向,在事件發生日及其后一天,企業日平均超額收益率顯著為負值,對假設H1進行了初步檢驗,當市場感知對審計結果呈負向反映時,企業投資者就會判定企業的內部審計師利空信息,進而會采取相應的措施。
在事件發生日后的第二天開始,市場感知效用逐步降低。通過對數據進行T檢驗(見表1),可以看出,上市企業日平均超額收益率在事件發生日的前(-5,-1)不具顯著效用,而在事件發生日日平均超額收益率顯著小于0,在(-1,1)內日平均超額收益率顯著呈負值,究其原因在于事件發生日的當天及其后一天呈顯著負向的反應,進而驗證了本文提出的假設H1a,也就是說審計結果公告披露日會帶來負面的市場感知。
(二)盈余質量反應指數
其次,本文分析盈余質量反應指數。將實證樣本分為審計信息披露前后兩組,選取的總的樣本量為450份,信息披露之前樣本量為251,信息披露之后的樣本量為199,并對不同樣本數據進行回歸檢驗。從表2中檢驗數據可以看出,在上市公司審計結果公告前后,變量回歸系數值均呈顯著性趨向。在審計結果公告之后,企業盈余質量反應指數有所增加,初步檢驗了假設H1b。然后,對全樣本回歸分析,進一步探討審計公告對企業盈余質量反應指數的影響,通過分析可以看出,乘交項的系數值呈正值,這就表明審計公告正向顯著影響企業的盈余質量反應指數,進而檢驗了本文的假設H1b,即審計結果公告的披露會提升企業盈余質量的反應指數。
(三)企業會計穩健性
市場回報率S以及Audit*D t *S t與企業會計盈余之間存在有正向顯著的相關性。變量之間同樣也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不存在有多重共線性問題。從表3中檢驗數據不難發現,Audit*D t *S t的系數呈顯著正值,與預期范圍內的取值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在上市公司審計結果公告之后,企業對盈余壞消息的敏感度增加,審計公告強化了上市企業的會計穩健性,提升了企業的盈余管理質量,進而檢驗了本文提出的原假設H2a。在表4中,模型2中數據顯示出,加入MB、Lev、SIZE以及其與D t、S t 、D t *S t的乘交項,進一步強化了解釋力度。表中數據顯示,D t*S t的系數值呈顯著正值,這就表明上市企業在審計公告之前會計相對比較穩健,Audit*D t *S t系數值也呈顯著正值,說明上市公司在審計公告之后,會計穩健性進一步得到強化,審計結果公告具有一定的效用,進一步驗證了本文提出的假設H2a。
(四)企業真實盈余管理
最后,對企業真實盈余管理進行回歸檢驗,具體見表4。由此可以看出,審計公告與企業真實盈余管理之間存在有負向顯著相關性,審計公告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業真實盈余管理活動,即驗證了本文提出的原假設H2b。另外,回歸結果還發現,企業市值賬面上增加率較高的上市企業,其真實盈余管理活動就更顯著,一些盈余能力高、現金流量充足的上市企業,其真實盈余管理活動較少。
審計結果公告披露會帶來負面性的市場感知,被審計企業的盈余質量反應指數呈顯著下降的趨勢,審計信息內容量得到增加。被審計的企業在進行審計結果公告之后,其會計穩健性得以增強,同時其真實盈余管理活動得到限制,應計盈余管理下降,企業審計監管的內隱質量得到提升,審計的市場感知與內隱質量都反映出審計公告的效應。被審計的企業會在真實盈余與應計盈余管理之間進行比較權衡,盡量減少可能存在的檢查,這表明只要企業動機保持不變,其盈余管理活動會一直存在,這就時刻提醒著相關部門進行實時監管。較之于企業的內部審計形式,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活動更具信服度和權威性,且其審計形式的獨立性更強。本研究的審計公告反映問題為主,類似于民間審計保留意見報告,這種審計報告效果顯著,對改進事務所審計報告有所啟發。
作者單位:福建建工集團總公司
主要參考文獻
1.陳俊,韓洪靈,陳漢文. 審計質量的雙維研究范式及其述評.會計研究.2009(12)
2.樊慧. 制約我國政府績效審計發展的影響因素研究:理論與實證.上海交通大學.2012
3.陳宋生,陳海紅,潘爽. 審計結果公告與審計質量——市場感知和內隱真實質量雙維視角.審計研究.2014(2)
4.楊忠蓮,謝香兵. 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的經濟后果——來自證監會與財政部處罰公告的市場反應.審計研究.2008(1)
5.李小波,吳溪. 國家審計公告的市場反應∶基于中央企業審計結果的初步分析.審計研究.2013(4)
6.蔡利,馬可哪吶. 政府審計與國企治理效率——基于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審計研究.2014(6)
7.陳輝發,蔣義宏,王芳. 發審委身份公開、會計師事務所聲譽與IPO公司盈余質量.審計研究.2012(1)
8.余明桂,潘紅波. 政府干預、法治、金融發展與國有企業銀行貸款.金融研究.2008(9)
9.李培功,沈藝峰. 媒體的公司治理作用∶中國的經驗證據.經濟研究.2010(4)
10.劉慧穎. 信息環境下的內部審計技術發展與實踐.消費導刊. 2014 (2)
本文以2008-2015年國有上市企業審計質量結果為樣本,從市場感知、內隱質量兩維度研究審計質量。通過研究發現:審計結果公告產生負面市場反應,即審計結果公告的市場感知度越高,上市公司的盈余反應系數越強;上市公司披露審計結果公告之后,其會計穩健性顯著增強,其真實盈余管理活動受到抑制。在多維度分析審計質量后,以反映問題為主的審計結果公告有別于民間審計報告意見“是”與“否”反映方式,可以為上市公司改進內部控制提供經驗指導,為會計師事務所改進審計方法提供經驗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