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凱
?
[后記]
文|孫凱


珠海無疑是一座浪漫的城市,這座城有著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寧靜悠閑,遵循著自己的步調不疾不徐地前進著,仿佛天生就帶有一種歐洲小城的浪漫氣息和美國小鎮的悠然自得。這里沒有太多的喧囂,沒有太多的急躁,一切水到渠成,正應了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學思考。就是這樣一座讓人不由自主放慢腳步的城市,本應是文藝綻放的最佳土壤,卻為何會有“文化沙漠”的論調?
我們試圖通過這次專題,發掘更多背后的故事,尋找造成這一假象的根源。我們走訪了許多珠海文藝演出事業發展的經歷者:他們有20年前珠海第一屆電影節的見證者;有影劇院的管理者;有原創話劇、樂隊的導演、制作人;也有默默關注多年的忠實觀眾。不同的視角帶我們觸摸這座城市的文藝脈搏,也讓我們欣喜地看到:在一片沙漠之下,是奔流不息的地下暗河。在普通大眾的視線之外,他們默默滋潤著珠海的文藝土壤。
在這片地下河流的潤澤下,珠海的演藝市場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茁壯成長著:華發中演大劇院、保利大劇院、南方影視基地等硬件配套設施的建設或落成,徹底解決了困擾行業發展多年的硬件設施問題;“珠海市文藝精品專項資金”“公共文化事業專項扶持基金”等來自政府財政的扶持也給本土原創解決了部分資金制肘,讓更多本土原創的優秀作品能夠搬上熒幕、搬上舞臺;加之“沙灘音樂節”“市民藝術節”等經過多年培養已日漸成熟的文化名片帶動作用。曾經困擾珠海文藝演出行業的軟硬件條件都得到了大幅改善,曾經地下河中的涓涓溪流已逐漸匯聚壯大,澆灌出一片沙漠中的綠洲。


雖然硬件設施開始日趨完善,但我們也清晰地看到,在市場的活躍度上,珠海與周邊的深圳、廣州等地依然存在著一定差距,這種差距并非硬件條件的不足,而是市場環境等軟件條件的缺失,如何依托現有資源和政策,發掘創作更多適合大眾口味的優秀作品,培育市場形成良好的文娛消費氛圍,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擺在政府和行業從業者面前的主要問題。
對于未來珠海演藝事業乃至整個文娛產業的發展,政府已經給出了答卷:未來擬通過華發中演大劇院的影響,在其周邊發展培育一批中小型的文藝創作、演出平臺,打造一個高度集聚的文娛產業孵化基地;充分發揮保利大劇院公共服務設施的職能,通過政策傾斜和財政支持,引入更多優秀演出團隊,降低消費門檻,讓更多珠海市民能夠享受藝術熏陶;在全市各市民藝術中心的建設中因地制宜地配套中小型演出場館,為更多民間小型創作團體提供培育平臺;而珠澳影視孵化中心的建設和完善也將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到珠海,改觀珠海電影市場本地取景、異地制作的尷尬局面。
在加強硬件配套的同時,政府也希望通過“本土原創培養+優秀人才引入+名家工作室創辦”三項合力的形式為珠海文娛產業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在未來三到五年內引進20名優秀人才;本土培養20個優秀創作團隊;建立至少10家名家工作室。在政府的鼓勵和引導下,珠海文娛產業和演藝事業發展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昔日許多人眼中的“沙漠”,正在變成一片充滿鳥語花香的文化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