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人口是經濟持續的紅利

陸 銘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復旦大學教授
應對的辦法是公共服務均等化
現在全球范圍都出現移民爭奪戰,主要是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從移民的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一些大都市和都市圈。在發達國家出現比較嚴重的老齡化問題,吸引移民是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危機,讓經濟發展可以持續,也讓原住民的福利和社會保障可以持續。在各個國家動用自己的政策來適應國際移民的需要的同時,中國的情況相對較還好,城市化進程可以繼續補充城市工業和服務業的勞動力,在率先面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大城市,外來人口恰恰是經濟發展和養老保障可以持續的“紅利”。這是討論未來中國城市化道路和制定城市化政策的先決條件。
中國需要很多的內部改革釋放制度紅利,推進城市化進程和移民在流入地的市民化。以此為目標來檢視當前的制度,就會明白,釋放改革紅利任重而道遠。
以特大城市的積分制來看,中國國內移民政策之嚴堪比發達國家對外國移民的政策。當然,從現實的需要來看,當戶籍仍然與福利掛鉤,戶籍制度一下子放開還不現實的情況下,通過積分制作為戶籍制度改革的過渡方案,緩解改革壓力,這并不錯。但是,在發達國家實施的移民積分制是針對外國移民的,而且,大量在積分的外國移民在分數達到要求之前,還沒有到目的國去。相比之下,在中國,北京、上海的積分制處在大約40%的常住人口沒有當地城市戶籍的背景下。也就是說,如果按目前的制度,外來人口持續增長,那么,中國的特大城市很快就會有超過一半的常住人口受到現有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歧視。而深圳早已經是一個非本地戶籍人口超過戶籍人口的城市,好在深圳的大學不多,戶籍并未成為容易上大學的特權,同時,在深圳,外來人口的子女上公立學校門檻較低,戶籍并未造成劇烈的社會矛盾。這樣的對比說明,或者將戶籍的門檻對常住人口大幅度降低,或者將戶籍與福利的關聯逐步抹掉,否則,由戶籍造成的公共服務歧視將越來越是個嚴重的問題。這才是中國城市化面臨的真正挑戰。
各種研究都說明,移民對于人口流入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是有益的,但低技能勞動力流入的確會帶來一些新挑戰。但低收入、低技能的移民在為城市居民提供服務,他們在為城市發展作貢獻,如果沒有他們,城市無法運轉,商務成本和服務價格都會提高,城市競爭力會受影響。但恰恰是因為低收入、低技能勞動力的流入可能會帶來更高的收入差距。因此,在人口流入地真正的挑戰是如何讓城市的收入差距不至于引起負面的社會后果。
對此,應對的辦法就是公共服務均等化,用公共服務均等化來縮小由低技能、低收入移民流入所帶來的社會貧富收入差距的擴大,這就需要作為人口流入地的國家和地區做出非常明智和長遠的政策選擇,不能用非常保守和狹隘的眼光把公共服務僅限于原住民,當政府這樣做的時候,不僅沒有縮小常住人口之間的收入差距,反而是在擴大本地戶籍人口和外來人口之間的收入差距和福利差距。在最近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中提出,要將公共住房覆蓋到非本地戶籍的常住人口,這個政策導向應該盡快落實,只有這樣,人口流入地才可能獲得經濟發展和社會融合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