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枝
年初,我到醫院做了一個拔甲手術,沒想到半年后指甲繼續嵌下去,導致大腳趾的一邊受傷了。于是,再去求醫,醫生冷淡地說:“拔甲。”當我拿著單據,到收費處付款時,收費員說300多塊。我很驚訝:與上次同樣的問題,怎么這次貴了這么多?拿到發票,我看到上面寫著“全自費”。我想自己繳了社保,怎么不能報銷?咨詢了收費員,人家問我有無轉診,我說沒有。他說不轉診,系統被鎖定了,報不了。我才恍然大悟,的確,我上次是轉診看的病。只是經歷了上次,我知道社區衛生中心根本處理不了,便直接跑到了鎮區醫院。
事后,我在想:同樣的疾病,上次就在這家醫院治療的,這次可以說是繼續治療,為什么一定要再搞一個轉診,折騰人呢?況且,也不是誰都趕得上先開轉診證明再就診,比如有人突發重病,急需到上一級醫院治療,那怎么辦呢?別人告訴我,像這樣的情況,必須住院治療才能報銷,而且報銷只有在住院一周后才能辦理;如果看門診,而且沒有轉診證明,只能全自費。社保局規定必須轉診才能報銷,我認為其意圖很明顯,就是讓我們盡可能到基層醫療機構解決問題,改變大醫院就醫難的局面。(正常情況下,我也愿意到基層醫療機構就醫,但問題是現行規定太過死板,病人往往跑兩處才能解決就醫問題。從個人體驗和對醫療資源的多次使用來看,是不是也增加了“看病難”的程度?)另外,社保局也希望我們不要花太多錢就醫,畢竟到高一級醫療機構肯定要多花錢。
醫保報銷制度本來是惠民利民的措施,但是報銷過程限制多多。一方面宣傳不足,人們了解不多;另一方面政府部門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例如在制度設計上還有明顯缺陷。現在的報銷制度是分地區、分層級的,沒有按部就班的程序,根本報銷不了。外地務工人員不能在就醫地點報銷,必須在指定時間內到戶籍所在地報銷,有些地方還要求到就醫地開具證明。這一點我早已知道,但我沒有想到,就在本地看個門診,也這么麻煩。這還不算,春節期間,我們村的衛生中心沒有開門,便到隔壁村的衛生中心看病。收費員告訴我,報不了,只能到本村那里報銷。連看個病,都那么受阻,我的心碎了。
我國的醫療報銷制度是與戶籍制度捆綁在一起的,不只如此,甚至婚姻登記、辦證、入學、開企業等事務,都要回到戶籍所在地。過程不是一兩次來回的工夫,往往得多次往返,為各種證明奔跑于兩地的政府部門。金錢、時間、精力耗費不少,結果事情還是沒有辦成,我們可真傷不起。用戶籍地捆綁一個人的行動,等于限制了個人的發展,并不符合情理。
我感覺,現行的醫療報銷制度已經過時?,F在,計算機及網絡如此發達,完全可以打破地域限制,實行異地辦理手續,也可以劃定各級醫療單位的初診目錄,不能治療的疾病或者已經轉診過的疾病,要允許患者直接往上級醫院就醫。這一切能否實現,關鍵不在于政府是否有能力去做,而在于政府有無便利百姓的誠意和改善服務的急迫感。如果視簡化程序、便民利民為最大的實事,以現代技術沒有實現不了的便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