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軍
9月23日,英國《每日郵報》記者普里格(Mark Prigg)在該報網站發表了一篇題為《美國海軍價值40億美元的“太空時代驅逐艦”出現泄露事故返回碼頭》的文章。文章稱:9月19日美海軍宣布,世界上最昂貴、技術最先進的“朱姆沃爾特號”驅逐艦(DDG-1000)遭受電力推進系統的泄漏事故將延誤正式服役前的海上測試??吹竭@篇文章后,我馬上想到了幾個月前國內媒體對DDG-1000將要部署在太平洋方向可能對中國造成威懾的各種猜測。當然,我想說的并不是對被譽為“太空時代驅逐艦”“出事了”的幸災樂禍,而要說的是——美國海軍“技術大躍進”的教訓。

美國“朱姆沃爾特號”驅逐艦(DDG-1000)
要說海軍“技術大躍進”的教訓,可以先從《每日郵報》標題中強調的“40億美元”是怎么來的說起。根據今年3月美國政府問責署向國會提供的《美國國防部部分武器項目評估報告》中的數據顯示,DDG-1000驅逐艦在1998年1月DDG-1000項目啟動時,確定的研發費按2016年美元計算為24.443億美元,采購費為348.969億美元,項目總費用為373.3411億美元,單位成本為11.6691億美元,采購數量為32艘,采辦周期為128個月。“報告”還提供了一組對應數據,時間節點是2014年12月,即研發費為107.516億美元,采購費為123.145億美元,項目總費用為230.661億美元,單位成本為76.88126億美元,采購數量為3艘,采辦周期為248個月。從后面這一組數字中可以發現,“40億美元”指的是采購費,即123.145億美元除以3艘等于約41億美元。事實上,若按兩組數據中的“單位成本”一項對比,那就是從1998年1月項目啟動截至2014年12月,DDG-1000的單位成本實際上升了559.9%。而這正是DDG-1000從計劃建造32艘到最終只能造3艘的一個重要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559.9%的單位成本上升呢?用政府問責署報告中的話說:海軍甚至沒有打算在DDG-1000首制艦建造之前進行技術成熟度和設計穩定性的演示驗證工作。也就是說,在DDG-1000項目啟動時,其在設計、建造時運用的如創新型艦體、復合材料的艦島嶼和孔徑、綜合電力推進系統、雙波段雷達等10項關鍵新技術并沒有按規定進行過相關的評估。值得注意的是,在DDG-1000出現這次電力推進系統事故之前,在今年年內美國海軍的4艘瀕海戰斗艦和正在進行海試的“福特級”航母,都出現過至今尚未解決的綜合電力推進系統事故。而在過去幾年里,瀕海戰斗艦和“福特級”航母也都像DDG-1000一樣,出現過因技術不成熟等問題而造成的成本超支(如2010年前者采購成本超支了76%,后者超支了10%)。也就是說,近來被國內媒體一直關注的已經部署或即將部署在太平洋方向的美海軍三型技術上先進的戰艦,或多或少都存在著“技術大躍進”的問題。而這也必然會影響它們威懾能力的發揮。
最后我想說的是,我們不能因為這三型先進戰艦存在“問題”而慶幸。因為美國海軍畢竟是一支在實力和經驗上在全球還沒有對手的海軍。不要說他們有一整套嚴格的法規、制度去發現問題和及時制止問題隱患的擴散,而且他們也有過一些成功的案例。如新研制項目僅占全艦設備約20%的“佩里級”護衛艦,以及除“宙斯盾”系統外新研制項目僅占全艦設備約11.1%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不僅在建造周期和成本控制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且在“冷戰”后期和“后冷戰”初期都發揮出了應有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看,美國海軍的成功經驗和“技術大躍進”的教訓,對于近些年剛剛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的中國海軍而言,都是很值得學習和汲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