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鵬
資本市場“扶貧”的大原則是尊重市場規律。
一個新政策引起了軒然大波。
近日,《中國證監會關于發揮資本市場作用服務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的意見》(以下稱《資本市場服務脫貧意見》)公開發布,提出為貧困地區企業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新三板掛牌、發行債券、并購重組等開辟綠色通道。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爭論。有人認為,這種做法是改變市場規則,對非貧困地區的企業造成不公平;還有人認為,股市就是一個投融資平臺,與扶貧沒有什么關系。
那么,“扶貧”會不會破壞資本市場的“三公原則”呢?
筆者認為,《資本市場服務脫貧意見》提出在企業IPO、新三板掛牌、發行債券、并購重組方面給予適度的“通道”支持,鼓勵上市公司、證券基金期貨經營機構參與扶貧,履行社會責任,是一項指導性意見,在執行上仍要尊重一般的市場規律,不會硬壓任務。
具體說,該意見主要是框定了貧困地區企業的基本概念,即注冊地和主要生產經營地均在貧困地區且開展生產經營滿三年、繳納所得稅滿三年的企業,或者注冊地在貧困地區、最近一年在貧困地區繳納所得稅不低于2000萬元,且承諾上市后三年內不變更注冊地的企業。對于這些有助于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企業,開辟“綠色通道”,“即報即審、審過即發(掛)”。
申請發行公司債、資產支持證券的,實行“專人對接、專項審核”,適用“即報即審”政策。
經筆者進一步了解,上述政策主要是“通道”上的安排,不會因企業是貧困地區企業而降低現行主板、創業板、新三板發行、上市(掛牌)的標準,也不會因此改變上市(掛牌)的程序。
不過,即便是“通道”優惠,也有人認為很不公平。對此,需要弄清楚三點:第一,在審核標準一致的前提下,讓困難地區的合規企業快一點上市,是不是破壞市場規則?筆者認為主要還是總量問題,如果此類企業的規模過大,則必然沖擊市場既有供需關系;如果總量不大,則既可以支持貧困地區經濟發展,也能保證市場秩序的整體穩定;
第二,對困難地區進行幫扶,無論政府部門,還是企業、中介機構,都要遵守法律法規。如果個別企業和中介機構在申請發行以及發行上市過程中弄虛作假、違法違規,同樣要依法查處;
第三,有的企業試圖通過遷移注冊地享受“綠色通道”待遇,只要他們符合法律法規規定,沒有違法行為,應當給予尊重。這恰是扶持貧困地區的必然結果。但可以預料,這種情況不可能泛濫。
貧困地區脫貧不僅關系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也關系到發達或比較發達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在標準一致的前提下,對貧困地區合規企業適度給予通道支持,是恰當的。
還要看到,《意見》提出的政策還包括鼓勵上市公司結對幫扶貧困縣或貧困村,鼓勵證券公司通過組建金融扶貧工作站等方式結對幫扶貧困縣,鼓勵上市公司、證券公司等市場主體設立或參與市場化運作的貧困地區產業投資基金和扶貧公益基金等實實在在的措施。
所以,資本市場“扶貧”的大原則是尊重市場規律,把“公益性扶持”和“市場化做法”區別開來,同時互為補充。
作者系經濟日報集團證券日報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