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妮+張偉+汪洋


摘要:本文基于多主體視角,采用層次分析法對卓越會計師人才素能維度及其要素進行了量化分析,得到企業財務高管、大學專業教師、企業會計從業人員三類評價主體對卓越會計師人才素能維度及其要素相對重要程度的評價結果,分析得出卓越會計師人才的關鍵素質與能力,并據以提出構建卓越會計師人才培養模式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卓越會計師 素能維度 素能要素 量化分析
一、引言
為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推進《高教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教育部聯合多部委和行業協會提出了“卓越計劃”,包括“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等。“卓越計劃”強調以提高實踐能力為重點,探索與有關部門、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模式,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方式的一場重要變革。伴隨我國經濟社會融入全球化的進程不斷深化,社會對高端復合型會計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那些具有扎實理論功底、實踐能力突出、具有國際視野,能夠處理復雜會計業務的會計人才供不應求,這與國內普通會計人才日趨飽和的現實形成了鮮明的矛盾,這種現狀迫切要求高校進行會計教學改革,提升會計人才培養質量。為此,許多學者提出“卓越會計師”培養理念,并就卓越會計師人才培養的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設置、實踐教學等相關問題開展了探討。
從詞性組合視角看,卓越會計師是指杰出的、非同一般的會計人才,但這樣界定顯然過于模糊,無法明確刻畫卓越會計師的特征,不利于指導相關高校針對性地開展培養模式改革。為此,必須有效刻畫卓越會計師人才的素能結構,科學界定其素能維度及構成要素,以進一步明晰卓越會計師人才的杰出與非同一般之處,從而為相關教學改革與實踐提供明確的指導。目前,已有相關研究從定性視角對卓越會計師人才素能結構進行了分析,但定性研究無法有效揭示卓越會計師人才不同素能維度及其要素的相對重要程度。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采用多主體視角,運用層次分析法,量化分析了卓越會計師素能結構,揭示不同素能維度及其要素的相對重要程度,挖掘卓越會計師人才關鍵素質與能力,并據以提出改革目前我國高層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議。
二、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文基于多主體視角,采用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對卓越會計師人才的素能維度及其要素進行量化分析,分析步驟包括:
(一)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構建卓越會計師人才素能遞階結構。該結構包括“基礎理論與素質”“業務技能”及“綜合素質”3個維度,具體如上頁圖1所示。
(二)對卓越會計師人才素能維度及要素的相對重要程度賦值。為了全面客觀地量化分析卓越會計師人才素能結構,筆者邀請了企業財務高管、高校會計專業教師、企業會計從業人員3類評價主體,以集體比較的方式,對卓越會計師人才素能維度及其要素的相對重要程度賦值。其中,企業財務高管5名(包括2名財務總監,3名總會計師);高校會計專業教師7名,均具有高級職稱;企業會計從業人員9名。評價主體按相對重要程度在1—9級標度進行賦值,見表1。
(三)構建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根據每個評價主體賦值的結果,構建以各層次因素具體賦值為元素的相應判斷矩陣,采用Yaahp v7.5軟件,對每個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當各個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指標CI和同階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之比CR<0.1時,認為判斷矩陣滿足一致性標準。對不符合該標準的賦值結果,請評價主體重新進行賦值。
(四)計算卓越會計師人才素能維度及其要素的相對重要程度。在所有判斷矩陣符合一致性標準的條件下,將5名財務高管、7名高校教師及9名會計從業人員對各層次因素的賦值分別進行匯總平均,參照陳冠銘等提供的算法,編制基于Matlab(2014)的AHP求解程序,求解卓越會計師人才素能維度及其要素的相對重要程度。
(五)提出卓越會計師人才培養的對策建議。根據卓越會計師人才的素能維度及其要素的相對重要程度,分析卓越會計師人才的關鍵素質與能力,并據此為高校卓越會計師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提出建議。
三、結果與討論
由21名評價主體對卓越會計師人才素能維度及其要素進行了賦值,對每個評價主體的賦值結果分別構建相應的判斷矩陣并進行一致性檢驗。經過兩個輪次的賦值,所有評價主體的判斷均符合一致性標準;進而依據所構建的AHP求解程序,計算得到卓越會計師人才素能維度及要素的相對重要程度,計算結果見表2。
三類評價主體的相對重要程度評價分析如下:
企業高管認為卓越會計師人才最重要的素能維度是業務技能,相對重要程度為41.26%,其次是基本理論與素質,相對重要程度為32.73%;居第三位的是綜合素質,相對重要程度為25.98%。在業務技能維度中,企業財務高管最關注的素能要素是決策支持、財務管理和財務分析,三者的相對重要程度分別為20.70%、16.86%和15.11%,三者相對重要程度之和在業務技能維度中占比為52.67%,這體現出企業高層管理者對會計人員參與企業決策管理、提供決策信息方面能力的高度重視。在基礎理論與素質維度中,企業財務高管認為最重要的素能要素是職業道德、邏輯思維和思想政治素質,三者的相對重要程度分別為22.45%、16.52%和16.38%,三者相對重要程度之和在基礎理論與素質維度中占比55.35%。在綜合素質維度中,企業財務高管最關注的素能要素是創新意識和溝通協作,兩者的相對重要程度分別為25.67%和25.36%,兩者相對重要程度之和在綜合素質維度中的占比為51.03%。
高校教師認為業務技能和基礎理論與素質均為卓越會計師人才重要的素能維度,兩者的相對重要程度分別為40.01%和39.99%;給予綜合素質維度的相對重要程度為25.98%。在業務技能維度中,高校教師最關注的素能要素是決策支持、核算與報告、審核監督,三者的相對重要程度分別為20.83%、16.82%和16.82%,三者的相對重要程度之和在業務技能維度中占比為54.47%。在基礎理論與素質維度中,高校教師最關注的素能要素是職業道德、邏輯思維和經濟與管理理論,三者的相對重要程度分別為25%、20.43%和19.38%,三者相對重要程度之和在業務技能維度中占比達64.81%。在綜合素質維度中,高校教師最關注的素能要素是溝通協作和發展潛能,兩者的相對重要程度分別為24.66%和22.09%,兩者相對重要程度之和在綜合素質維度中占比為44.75%。
企業會計從業人員認為卓越會計師最重要的素能維度是業務技能,相對重要程度為41.25%,居第二位的是基礎理論與素質,相對重要程度為32.74%;居第三位的是綜合素質,相對重要程度為25.99%。在業務技能維度中,企業會計從業人員最關注的要素是核算與報告、決策支持,二者的相對重要程度為25.89%和20.24%,兩者相對重要程度之和在業務技能維度中占比46.03%。在基礎理論與素質維度中,企業會計從業人員最關注的要素是經濟與管理理論和邏輯思維,兩者的相對重要程度分別為25.48%和23.46%,兩者相對重要程度之和在基礎理論與素質維度中占比48.94%。在綜合素質維度中,企業會計從業人員最關注的要素是發展潛能和溝通協作,兩者的相對重要程度分別為30.56%和24.53%,兩者相對重要程度之和在綜合素質維度中占比55.09%。
綜合分析,三類評價主體給出的評價結果雖然有一定的差異,但總體較為一致。首先,三類評價主體對卓越會計師素能維度的重要程度排序一致,均認為業務技能對卓越會計師人才而言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基礎理論與素質,居于第三的是綜合素質。其次,在業務技能維度中,三類評價主體均認為決策支持是卓越會計師最重要的業務技能,并且對財務管理與財務分析都給出了較為一致的評價結果,差異之處在于企業財務高管更關注卓越會計師人才的管理能力,而高校教師和國有企業會計從業人員則相對更關注核算與報告能力;在基礎理論與素質維度中,企業財務高管和高校教師對職業道德的評價一致,認為其是最重要的素能要素,并且三類評價主體都認為邏輯思維和經濟與管理理論對卓越會計師人才而言是重要的素能要素;在綜合素質維度中,三類評價主體對各要素相對重要程度的判斷較為均衡,對溝通協作、組織與管理、國際視野等綜合素質均給出了較為一致的評價,差異之處在于企業財務高管更關注創新意識,而國有企業會計從業人員則對發展潛能給予了更高的關注。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基于多主體視角,采用層次分析法對卓越會計師人才素能維度及其要素進行了量化分析,得到不同評價主體對卓越會計師人才素能維度及其要素相對重要程度的評價結果。盡管不同評價主體的判斷存在一定的差異,但評價結果總體較為一致。綜合不同評價主體的觀點可以看出,對于卓越會計師人才而言,決策支持、財務管理、財務分析、核算與報告是相對重要的業務技能,職業道德、邏輯思維、經濟與管理理論是相對重要的基礎理論與素質,而溝通協作、發展潛能、國際視野和創新意識則是相對重要的綜合素質。
根據以上分析結論,本文認為目前我國卓越會計師人才的培養,優先的方向應是構建以專業技能培養為主體,以基礎理論與素質培養和綜合素質養成為兩翼的“一體兩翼”培養模式。為此,在專業技能培養方面,應以“管理+核算”為導向,著力塑造卓越會計師人才參與企業決策管理、處理復雜會計業務的能力;在基礎理論與素質培育方面,應在全面培養卓越會計師人才所需要的相關理論與基本素質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對職業道德、經濟與管理理論的培養和分析復雜問題能力的塑造;在綜合素質的養成上,應在培養卓越會計師人才多方面素質的基礎上,注重對其溝通協作、國際視野、發展潛質、創新意識的養成。
參考文獻:
[1]張倩,陳英.基于國際化卓越會計師培養的雙語教學評價[J].商業會計,2014,(4).
[2]靳利軍,孫永軍.高校開展“卓越會計師計劃”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教育探索,2013,(5).
[3]楊定泉.基于卓越會計師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商業會計,2014,(7).
[4]李誼.工科院校卓越會計師培養課程體系設置研究[J].中原工學院學報,2013,(6).
[5]鄧學衷,姚俊俊.基于創新學習的本科會計教學改革探討——以長沙理工大學“卓越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為例[J].財會通訊,2013,(7).
[6]張偉,王新紅,王媛.卓越會計師素能結構及培養路徑[J].財會月刊,2015,(6).
[7]涂冰艷,廖康禮,蔡報純.“卓越會計師”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財會月刊,2012,(32).
[8]姚麗瓊,王菁華,梁旭雯等.“卓越會計師”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J].財會通訊,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