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妙甜

摘要:持續經營能力是公司長遠發展的基礎,也是注冊會計師在出具審計意見的主要判定因素。為了研究持續經營能力在非標審計意見中的重要程度,以及導致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存在疑慮的因素,本文對2011—2014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審計意見進行分類整理,對涉及持續經營能力的審計報告以及影響持續經營能力的因素進行統計,分析其原因,并從不同角度提出改進建議。
關鍵詞:持續經營 非標意見 判定因素
一、引言
1992年美國會計學家佩頓首次提出持續經營假設這一概念,之后,持續經營假設被各國會計準則廣泛接受。由于會計和審計之間緊密的相關性,持續經營成為審計實務中注冊會計師極為關注的一個方面。大多數對非標意見的研究都集中在對導致非標原因的歸納和分類,也有一些關于非標原因相關性的研究,但是單獨將持續經營拿出來進行分析的研究并不多。
本文從非標意見審計報告中篩選出含有持續經營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字段的非標報告,從中歸納出其中導致持續經營存在重大不確定的若干種判斷因素,并按照審計報告類型進行分類和統計,從中找出主要判定因素,最后根據得出的結果,對注冊會計師執業情況以及如何通過外部審計來督促、警示上市公司改善持續經營能力提出建議。
二、研究設計
本文選擇2011—2014年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作為樣本,通過國泰君安數據庫搜集樣本企業4年的財務報告審計意見,從巨潮網上搜集被出具非標意見的樣本企業4年的審計報告原文,以兩者作為依據,通過手工整理和STATA進行數據處理,得出結果并分析。
三、持續經營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的因素統計分析
本文具體按照審計意見類型對搜集的389份審計報告進行手工整理,認真研讀每份非標意見出具的理由,找出每類審計報告中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能力的主要判定因素,以同類審計意見中含有“持續經營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理由的審計報告數量為基數,計算每種因素出現的頻率,以找出影響持續經營的主要因素。
(一)“無保留意見加事項段”統計分析。根據對帶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的分析,本文將導致審計師作出持續經營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判斷的因素歸納為6類:經營虧損;企業重整;停止經營;稅款繳納及借款、貸款、債務償還存在問題;涉嫌違法違規;涉及訴訟擔保。
從下頁表1統計可以看出,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導致注冊會計師對持續經營產生懷疑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虧損,其次是企業重整或股權轉讓、稅款繳納及借款貸款債務償還和停產停營。按照時間順序對判斷因素出現頻率進行縱向比較可以看出,各因素出現的頻率越來越分散,早年占比高的因素在逐漸降低,部分早年占比低的因素在逐漸升高。
(二)保留意見及帶強調事項段的保留意見。根據對保留意見和帶事項段的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的分析,本文將導致注冊會計師作出持續經營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判斷的因素歸納為5類:經營虧損;稅款繳納及借款、貸款、債務償還存在問題;涉及訴訟擔保;涉嫌違法違規;企業重整;停止經營。
從下頁表2中可以看出,經營虧損、稅款繳納及債務償還存在問題和涉嫌違法違規是影響持續經營能力的主要因素,其中經營虧損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三者之間的比例較為接近。因持續經營存在重大不確定性而出具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的比例在逐年減少。
(三)無法表示審計意見。根據對無法發表意見的審計報告的分析,本文將導致審計師作出持續經營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判斷的因素歸納為5類:經營虧損;稅款繳納及債務償還存在問題;企業重整;涉及訴訟擔保;涉嫌違法違規。從整體上,經營虧損出現的頻率最高,稅款繳納債務償還存在問題次之;涉及訴訟擔保的頻率為第三位;其余兩種因素出現的頻率都不高。
四、上市公司非標意見比例及持續經營判定因素比例變化趨勢分析
(一)注冊會計師整體質量提高。從前文的統計和分析中可以看出,持續經營問題是注冊會計師出具非標意見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按時間順序縱向分析可以發現,近4年來持續經營存在不確定性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趨勢,這說明注冊會計師不僅僅通過持續經營情況來判斷企業的財務狀況,更關注企業其他方面的情況。另一方面,導致注冊會計師對持續經營存在疑慮的原因也不僅僅集中在像虧損、企業重組等方面,如涉及訴訟、債務償還存在問題等方面,且比例在增加。這些都說明注冊會計師的勝任能力和職業判斷能力正在逐年提高,執行審計工作時的衡量標準也在逐漸完善,從非常明顯的資產負債率向不易察覺的方面擴大,審計標準越來越嚴格。
(二)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增強。持續經營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的上市公司占總體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說明上市公司的經營情況在逐年提高。這是由于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公司的治理層和管理層為了向投資者、債權人更加充分地傳遞公司的財務信息,對財務報表的編制要求也更為嚴格,注冊會計師在審計財務報表時出具非標的可能性相應降低。另一方面,治理層和管理層通過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完善公司體制和制定恰當的戰略方針等方式加強公司治理,從而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
(三)市場監管力度加大。隨著上市公司的增加,非標審計意見的比例卻能維持在同一水平,說明市場監管起到了很大作用。市場監管部門加大了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監管力度,使得上市公司規范其會計信息披露,也促進了財務報表質量的提高。國家有關部門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違規行為進行嚴厲打擊,這也迫使上市公司不得不考慮違規的成本和代價,對會計信息的披露更加謹慎,這一趨勢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風險。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總體來說,持續經營是注冊會計師審計一個企業時重要的衡量指標。首先持續經營存在不確定性出具非標意見的比例在逐年下降,說明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標準更加嚴格,市場監管的力度也有所增加。其次通過對各因素分析可以得出經營虧損、資不抵債是關系到企業生存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利潤和資產負債情況、企業的償債能力以及企業的重整計劃也是關系到企業持續經營的重要因素。因此,企業在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時要更加注意這些方面,不僅能夠提高企業的整體水平和降低風險,也能給社會公眾傳遞出企業的利好消息,促進企業長遠發展。第三,導致持續經營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的判定因素有很多,但是各因素所占比重在逐年接近,從這一對比可以得出,注冊會計師的勝任能力和判斷能力逐年提高,審計的范圍在逐漸擴大,審計報告的質量也在提高。
(二)政策建議。
1.規范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市場監管。雖然我國已經建立了較為系統的會計和審計準則,但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會計和審計準則體系應當不斷完善,始終處于與社會進步相適應的動態發展過程中。要想使法律法規得以順利實施,必須要有嚴格的市場監管。一方面,要加強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監督,保證財務報表的質量,對于違規上市公司要加大處罰力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監管體制,對于違規的注冊會計師及其所在事務所都應給予應有的處罰,從而有利于審計市場的優勝劣汰。
2.細化注冊會計師行業制度。應進一步規范非標審計意見的應用,細化出具非標意見的標準。由于審計報告有非常固定的行文方式,使得審計報告能夠讓注冊會計師暢所欲言的空間太過狹窄,阻礙了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及非財務信息評價的充分表達。因此,注冊會計師行業內部應當設計一個更加合理的審計報告形式,既能將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結果充分提現出來,又能使信息使用者掌握更全面更準確的信息,促使其做出正確的決策。
3.提高注冊會計師的執業水平。提高注冊會計師的專業技能和職業判斷能力。在出具審計報告時,并不是僅僅羅列出具非標意見的原因,而應當對該事項可能會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造成何種影響進行闡述,盡可能在審計報告規定的格式內表達完整注冊會計師想要傳遞給信息使用者的信息。
4.規范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通過對非標意見中持續經營及其判定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上市公司應更多地關注自身的持續經營能力和盈利能力,不僅能防止過度募集資金導致負債過重,超過償還能力,而且能及時采取整改措施進行治理,以維持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并提高風險應對能力,降低審計風險。其次,上市公司要建立有效的內外約束機制,保證公司持續經營,避免出現經營困難導致企業重整,甚至涉及訴訟擔保和涉嫌違法違規等情況的發生。
參考文獻:
王瑤.上市公司非標審計意見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北方經濟,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