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梅+李秀蓮+高強
摘要:國際碳披露項目日益受到關注。產權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和信號理論構成了企業碳信息披露的理論基礎,而隨著國家系列環保政策的出臺、消費者理性的提高以及價值鏈管理的要求和國際貿易競爭的需要,碳信息披露逐漸成為一種現實需求。從披露路徑來看,碳信息披露應按照從易到難的原則逐步推進,漸進開展。披露的內容至少應該包括碳管理的機構、碳減排的目標、碳管理的績效等。企業披露碳信息,可以以環境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社會責任報告等為載體,遵循從文字到數字、從簡單到復雜、從非財務數據到財務數據的漸進路徑來展開。
關鍵詞:碳減排 碳信息披露 披露載體 披露內容 披露形式
加強節能減排,實現低碳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促進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企業綠色經營的必然要求。企業進行碳信息披露是外部生態監管與企業自適應互動的必然結果。國際碳披露項目CDP(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日益受到關注。
一、碳信息披露的理論基礎
(一)產權理論。科斯創立的產權理論提供了一條市場化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思路。碳信息披露作為一種有效的制度安排,有助于降低資本市場的交易費用。
(二)利益相關者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最早由弗里曼提出,利益相關者具有信息獲取權,其中環境信息是一類重要的信息。企業作為碳排放主體,有義務對碳排放等信息進行披露。我國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中第五章為“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其中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獲取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為利益相關者獲取碳信息提供了法律依據,因而企業負有披露碳信息的義務。
(三)信號理論。在資本市場和商品市場上,任何一種信息的披露都向市場傳遞了一種信號。企業自愿披露碳信息,將被視作為一種積極的信號,進而在企業的融資效率、市場估價、資本成本等方面都會產生影響。韓金紅、曾曉(2015)以2012—2014年接受國際CDP項目調查的中國企業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發現碳信息披露水平越高,企業面臨的融資約束越小,同時,在非國有企業中,企業的碳信息披露在緩解融資約束方面更為顯著。何玉等(2014)研究發現資本成本與碳信息披露負相關,碳信息披露是企業的理性選擇。企業披露碳信息旨在減輕合法性壓力,降低資本成本。
二、企業碳信息披露的現實必要性
隨著消費者理性的提高和企業價值鏈管理的要求,企業碳信息披露逐漸成為一種現實需求。國家系列環保政策的出臺和激烈的國際貿易競爭更加強化了這種現實需求。
(一)環境信息披露的法規要求。我國早在2008年就公布了《環境信息公開辦法》,其中規定“企業應當按照自愿公開與強制性公開相結合的原則,及時、準確地公開企業環境信息。”2014 年4 月24 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修訂后的《環境保護法》,新環保法于2015年1月1日起實施。這部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環保法》更加注重信息公開,不僅把“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獨立成章,賦予了社會公眾更多的知情權、監督權、參與權,還進一步明確了企業所承擔的法律責任,使未依法公開環境信息的企業面臨更加嚴峻的社會壓力。
(二)國際貿易競爭的需要。2015年的大眾門事件對企業而言都是一個警醒。巨額罰款自不待言,海外貿易所受到的影響更是不可小覷。因此,在國際貿易競爭中,對進口產品的環保要求和碳排放標準越來越高,“低碳”將成為新的貿易通行證,任何一個在環境影響上的污點都會讓企業備受打擊。相反,企業主動披露碳信息將被視作一種積極的信號而倍受青睞。
三、企業碳信息披露的現實路徑
從利益相關者角度而言,企業披露的碳信息必然是越多越好,但是對于企業而言,對外披露碳信息必然會發生信息搜集、整理、披露等顯性成本以及披露不當所產生的隱性成本。因此,企業需要在碳信息披露的成本與收益之間進行權衡,短期來看有可能選擇不披露或少披露,企業和利益相關者之間就會不斷地進行博弈,無法達到均衡狀態。因此,現階段來看,對碳信息若采取強制披露,有可能欲速則不達,碳信息披露應按照從易到難的原則逐步推進,漸進開展。筆者認為,實現強制披露之前,可鼓勵企業進行自愿披露,并從披露載體、披露內容與披露方式上給予指引。
(一)碳信息披露的載體。從披露的載體來看,可以選擇環境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社會責任報告等進行碳信息的披露。例如,海爾集團的碳信息是通過環境報告來披露的;華為公司通過可持續發展報告來披露碳信息。青島啤酒則是通過社會責任報告來進行碳信息披露。
(二)碳信息披露的內容。關于碳信息披露的內容,不同的機構和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CDP在碳信息披露方面提供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框架,包括碳風險與機遇、碳減排核算、碳減排管理和氣候治理對策四個方面。GRI(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全球報告倡議組織)發布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中關于碳信息披露的內容包括:戰略及概況、管理方針、績效指標等三個方面,其中績效指標中披露企業直接與間接碳排放總量、減碳措施及效果等。陳華等(2013)認為我國企業碳信息披露主要應包括以下內容:企業碳排放有關的風險;機遇及應對戰略與方針政策;企業碳排放量;企業實施的碳減排舉措與績效;企業碳交易;碳信息審計鑒證;其他相關碳信息。筆者認為,企業至少應該披露碳管理的機構、碳減排的目標、碳減排的措施、碳管理的績效。而且企業披露的碳信息應該是全面的,既要披露正面信息,也要披露負面信息,不能“報喜不報憂”。
(三)碳信息披露的方式。企業披露碳信息,可以以環境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社會責任報告等為載體,遵循從文字到數字、從簡單到復雜、從非財務數據到財務數據的漸進路徑來展開。
1.文字描述。企業在可持續發展報告中對碳管理的機構、減排目標、減排措施等可以以文字的方式進行披露。例如,華為于2010年成立了可持續發展(CSD)委員會,作為公司可持續發展管理的專門機構。2014年在其可持續發展報告中單列“溫室氣體管理”一節。其中披露了如下文字信息:華為將溫室氣體管理作為企業運營活動的一部分,基于ISO14064國際標準來識別溫室氣體排放,并采取有效的節能減排行動。基于溫室氣體的量化和分析,華為設定了未來五年內單位銷售收入減排10%的目標。我們持續監測和改進溫室氣體管理績效,并通過建立能源管理體系、開展節能項目、引入清潔能源等方式,降低自身碳足跡。
2.數字信息。企業應當對當年碳排放總量以及單位產品或產值的碳排放量披露具體的數據。例如,華為在2014年可持續發展報告中以表格的形式披露了各類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并對范疇一“固定燃燒排放、移動燃燒排放和逸散排放”和范疇二“能源間接排放”的溫室氣體排放比例進行了數據說明。2014年,華為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為1 071 832噸,較2013年增加約18.9%。2014年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增加主要是華為整體業務的增長以及華為在各地建筑面積的增加。2014年,華為單位銷售收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0.00371kg,溫室氣體排放強度較2013年下降1.6%。其中,對單位銷售收入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的下降百分比在版面上作了突出顯示,體現了企業和利益相關者對碳減排績效的重視。此外,華為還披露了通過供應商節能減排項目以及實行綠色物流、綠色包裝以及減少能源消耗等而實現的二氧化碳減排量。
青島啤酒在其2014年社會責任報告中分為經濟責任、環境責任、社會責任三類指標,其中對環境責任的描述中披露了2014年單位產品耗水量、耗標煤量、耗電量、COD排放量下降的百分比、以及2014年干生冷麥汁二氧化碳回收量提高的百分比。
海爾集團在2014年環境報告中對其2006—2014年的碳減排數據以柱狀圖的形式進行了披露,其中2014 年海爾單位產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2.97千克/萬元。與2013 年相比,單位產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7.2%。
3.貨幣信息。除了通過文字信息和數字信息外,在條件成熟時,企業可以進一步地以貨幣化的信息來反映其碳管理的績效。
參考文獻:
[1]韓金紅,曾曉. 碳信息披露、產權性質與融資約束——基于 2012—2014 年 CDP 中國報告的實證研究[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5,(12):75-81.
[2]何玉,唐清亮,王開田.碳信息披露、碳業績與資本成本[J].會計研究,2014,(1):79-86.
[3]陳華,王海燕,荊新.中國企業碳信息披露:內容界定、計量方法和現狀研究[J].會計研究,2013,(12):18-24.
[4]華為公司.2014年可持續發展報告http://www.huawei.com/cn/sustainability/sustainability-report
[5]青島啤酒.2014年社會責任報告http://www.tsingtao.com.cn/shzr/shzrbg/index.shtml
[6]海爾集團.2014年環境報告http://www.haier.net/cn/social_responsibility/enviromental_protection/book/
[7]王寧寧.低碳時代企業碳信息披露的探討[J].商業會計,2012,(2).
作者簡介:
孫志梅,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會計、財務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