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林
摘要 根據區域內稻麥周年高產栽培資料,對鳳臺縣稻麥周年高產栽培技術進行總結,以期為促進稻麥增產和農民增收提供參考。
關鍵詞 稻麥;周年高產栽培;安徽鳳臺
中圖分類號 S511.048;S512.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9-0028-01
鳳臺縣隸屬安徽省淮南市,位于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緣,多次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素有“淮上明珠,皖北江南”之稱,地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降雨量800~1 000 mm,無霜期216 d,平均氣溫15.1 ℃,非常適宜進行稻麥周年生產。為進一步促進區內稻、麥周年高產技術的構建及推廣,對本區內稻麥周年高產栽培技術進行總結,以更好地服務于廣大農戶,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
1 小麥高產栽培技術
1.1 良種選擇
良種已成為影響小麥產量的關鍵因素。因此,必須選擇優良的品種才能使相應的人力、物力投入發揮最大價值。良種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所選品種應適應當地的氣候、栽培條件;二是選擇的品種應具有較高的經濟和實用價值,即所選品種要與當地的生產水平和市場需求相互適應。具體實施時農戶可參看當地小麥生產專家,市場分析專家和當地農技站的意見,適合鳳臺縣種植的小麥良種有淮麥22、新麥21號、洛麥23、明麥1號、山農20、淮麥25、輪選22、煙農19、煙農5158、輪選988、山農17等。
1.2 播種
影響小麥生長的所有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溫度。一旦播種過早,由于氣溫過高,容易造成麥苗徒長,進入冬季后氣溫迅速降低則容易發生凍害,在來年春季難以快速返青,影響小麥的生長,繼而影響產量。如果播種過晚,溫度較低,造成出苗率下降,出苗速度慢,冬前苗生長量不足而難以形成壯苗,根系稀疏,體內養分積聚不足,對環境的抗逆性較差,甚至造成穗頭偏小、成熟期延遲、千粒重降低等問題,最終造成小麥產量和品質的下降。一般情況下,春性品種在10月的最后7 d內播種最佳。此外,小麥的播種還需注意播種量,深淺、均勻等細節,以保證后期能夠順利生長[1]。
1.3 田間管理
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的生長階段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如在播種前后及時開溝、查苗、補種補栽、疏除過密幼苗并注重病蟲害防治。同時應盡量避免在拔節前施用苗肥,以免無效分蘗過多,造成養分損耗而影響后期生長。一般而言氮肥基(苗)肥和追肥比例控制在5∶5左右,追肥中平衡接力肥占10%左右,拔節孕穗肥可分2次施用,其中拔節肥(倒3葉)占25%~30%,劍葉(保花)肥占5%~10%。
2 水稻高產栽培技術
2.1 壯秧培育
根據生產茬口安排以及旱育壯秧的需要,一般采取兩段培肥的施肥方式,第1次施肥多選擇在3月進行,且該次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如人畜糞45 t/hm2;第2次施肥選擇在播種后15~20 d進行,可選擇尿素450 kg/hm2、45% BB肥450 kg/hm2,或者25%復合肥675 kg/hm2,完成施肥后進行耕翻搗勻。而對于上茬作物為小麥,不能及時培肥,則要施足苗床專用肥。拋秧于5月10—15日播種,大田用秧盤750張/hm2左右;機插秧于5月20—25日播種,大田秧盤375張/hm2左右。
2.2 播種
播種前稻種需經藥劑30~45 kg/hm2浸種,拋秧時每張秧盤用壯秧劑15 g,機插時用20 g。使用時應與細土拌勻后均勻撒施到盤內,再撒底土,之后進行播種。此后,應灌齊苗水,待秧盤無積水后覆膜蓋草;機插秧播種前先進行浸水,播種后蓋種,之后再覆膜蓋草,一般每50張秧盤蓋齊稻草6.5~7.5 kg,并保持約15%的透光率。待秧苗第1葉展開,第2葉露尖時即可去除地膜和稻草,同時灌揭膜水。并在1~2葉時,每50張秧盤噴矮苗壯8 g或15%多效唑4 g。
2.3 定量栽插
根據x=y(單位面積適宜成穗數)/ES(單株可靠成穗數)確定合理基本苗。拋秧采取點拋或擺栽的辦法,點拋:拋27.0~29.7穴/m2,密度27萬~30萬穴/hm2,基本無水拋栽,根球盡量入土;擺栽:行距30 cm,株距14~16 cm,基本苗75萬株/hm2左右。機插秧耕整耱田后待田面沉實機插,栽插密度為24萬~27萬穴/hm2、基本苗90萬株/hm2左右,栽插深度2 cm左右,避免漂秧、漏插和倒苗。拋秧適當增加田間走道,畈寬一般不超過3 m[2]。
2.4 做好水肥管理
施肥除了基肥外,還應在不同生長發育階段進行針對性的施肥,如分蘗肥、穗肥。分蘗肥在拋秧后5~7 d施尿素147.0~166.5 kg/hm2;機插秧在栽后5~7、10~12 d均施入尿素210~235 kg/hm2。穗肥:在倒4葉、倒2葉抽出時施尿素230.5~265.0 kg/hm2。此外要根據當地氣候及不同發育階段進行補水,一般每7 d灌寸水1次,直到收割前7 d停水[3-4]。
3 參考文獻
[1] 姜順權,嵇瑞華,錢紅霞,等.稻麥周年高產栽培關鍵技術研究與推廣[J].江蘇科技信息,2015(10):33-36.
[2] 池巧燕,薛世芳,池善聚,等.稻麥周年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3(16):43.
[3] 馮同強,陳芹,錢省,等.稻麥周年高產栽培技術初探[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4(12):103.
[4] 葛海軍,林亞琴,於永杰,等.蘇中地區稻麥周年高產攻關栽培研究[J].農業科技通訊,2015(6):2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