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紅
摘要 介紹了馬鈴薯機械化壟作栽培技術,主要包括機械整地、種薯品種選擇及處理、適期播種、機械施肥、適時中耕、病蟲害防治、及時收獲等內(nèi)容,以期為種植戶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 馬鈴薯;機械化;壟作;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32.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9-0086-02
馬鈴薯機械化壟作栽培技術是一項集開溝、施肥、播種、鎮(zhèn)壓和覆土等作業(yè)一體的綜合機械化種植方式。具有節(jié)水、節(jié)種、節(jié)肥、省工和播深均勻等優(yōu)點。該技術主要包括馬鈴薯機械化生產(chǎn)的農(nóng)藝要求、機械深松耕技術、耙耱整地技術、深施化肥技術、播種技術、中耕技術、噴灑農(nóng)藥防治病蟲害技術、機械收獲技術等,且適用于馬鈴薯良種繁育及專用型馬鈴薯、商品型馬鈴薯的全程機械化生產(chǎn)。由于安定區(qū)近年來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機械化耕作面積也隨之增加,通過對近年來生產(chǎn)中機械化耕作技術的研究和總結,將機械整地、機械施肥、農(nóng)藝要求及田間管理等方面機械化壟作栽培技術進行了整理完善,使馬鈴薯機械化壟作生產(chǎn)更加科學高效。
1 機械整地
選擇有利于機械化作業(yè)、地勢平坦、具有一定規(guī)模面積的梯田地、旱川地、水川地等,并且坡度小于8°的地塊。根據(jù)當?shù)氐姆N植作物結構,以豆類、小麥、胡麻、玉米等輪作為宜。輪作周期3~5年,輪作方式以豆類—麥類—馬鈴薯等為宜。
1.1 深松耕要求
前茬收后及時翻耕曬垡,秋后淺耕。深耕20 cm,深松35 cm以上,平均3年深松1次。翻垡良好,覆蓋嚴密,土壤疏松細碎,地表平整。地頭、地邊處理整齊,不得有重耕和漏耕,且耕深、耕寬均勻一致,冬季可適度鎮(zhèn)壓。用拖拉機配套的旱田鏵式犁、ISQ-340型全方位深松機、ISQ240型全方位深松機,鏟式深松機等作業(yè)機具、農(nóng)作物收獲后及時進行深松耕,以便立土曬垡,積溫熟化,打破犁底層,接納雨水,秋后淺耕耙耱保墑,冬季可適度鎮(zhèn)壓,以保護土壤水分,播前用圓盤耙進行耙耱整地,或用旋耕機等機具,淺耕耙耱,深度一般以10~15 cm為宜,使土塊細碎,耕層綿軟,地表平整,上松下暄[1]。
拖拉機配套鏵式犁作業(yè),耕深一致,溝底平整,耕深變異系數(shù)不得超過15%,耕寬一致,合壟嚴密。50 m直線度誤差不大于10 cm,重耕率不大于2%,漏耕率不大于1%。碎土良好,翻垡徹底。小于5 cm的土塊在80%以上,立垡小于5%,回壟率小于5%。植被覆蓋率大于90%。耕后地表平整,無明顯的溝壟。深松作業(yè),松土深度允許偏差為±10%。碎土要求小于3 cm的土塊在40%以上,大于15 cm的土塊在10%以下。土壤膨松度應大于10%。暗溝斷面尺寸:高為5~6 cm,寬15~16 cm。地表平整度高差不超過10 cm。
1.2 播前整地要求
馬鈴薯在播種前用拖拉機配套的耙并配鐵耱或旋耕機進行整地。達到土壤松軟、細碎,碎土均勻一致,一般不應有直徑大于3 cm的土塊,地表平整,上松下暄,深淺一致,耙深16~20 cm,不漏耙、不重耙、無溝無壟。漏耙面積不得大于1%,耙后地表平整度極限偏差不大于3 cm,耙深變異系數(shù)不得大于15%,碎土率不小于80%,直徑大于5 cm的土塊不超過5塊/m2。應在適耙期間進行耙地作業(yè),土壤絕對含水率一般以12%~15%為宜。用于化肥深施的耙地,應覆蓋嚴密。
1.3 地下病蟲害防治及消毒處理
在地下蟲害嚴重的地塊,可結合耙耱整地,用50%辛硫磷,加適量水,拌入適量細干土(沙)制成毒土(沙),或用3%辛硫磷顆粒劑60~75 kg/hm2,均勻撒在地表,通過耕耱整地,翻入土中,實施對病蟲害的預防及消毒處理。
2 種薯品種選擇及處理
選擇3代以內(nèi)的脫毒種薯,并根據(jù)市場要求,選擇適應當?shù)厣鷳B(tài)條件且經(jīng)審定準予生產(chǎn)加工(薯條、薯片、菜用型淀粉及加工)及市場需要的專用、優(yōu)質、抗逆性強的品種。適宜安定區(qū)西南部主推隴薯6號、青薯9號,搭配種植冀張薯8號;東南部主推隴薯3號、莊薯3號,搭配種植青薯9號、冀張薯8號;北部主推新大坪,搭配種植莊薯3號。在此基礎上為滿足不同市場需求,應適度擴大隴薯10號、隴薯7號、青薯168等種植規(guī)模,依托安定區(qū)脫毒種薯生產(chǎn)優(yōu)勢,普及脫毒種薯應用[2]。推廣整薯播種,薯塊重量50 g左右為宜。切種后進行藥劑拌種,但要剔除頂端密集芽眼,切薯種塊要求40~50 g。每個切塊應保持1~2芽眼,切薯時切具用75%酒精或40%甲醛、高錳酸鉀消毒。
3 適期播種
當10 cm土層溫度穩(wěn)定通過7~8 ℃時即可進行播種[3]。播種應均勻一致,且不損傷種薯、不漏播、不重播。播種深度符合要求,一般為20 cm(地表以下8~10 cm),深淺一致,覆蓋均勻嚴實。壟寬、壟高一致,要求壟寬40~45 cm、壟高20~25 cm,播行直、行距一致,株距均勻。鄰接行距偏差不大于5 cm,各播幅內(nèi)和行距偏差不大于1 cm,播種深度合格率 ≥75%,種薯破碎率≤2.0%,空穴率≤3%,株距合格率≥80%,行距合格率≥90%,起壟高度、寬度誤差為2~3 cm,合格率不小于80%。播種后遇雨,應及時破出板結,以利出苗。出苗不齊的應及時補栽。出苗時如幼苗與播種孔錯位,應及時進行放苗。
4 機械施肥
采用側位施肥、種肥分層施肥,施肥深度6~10 cm,種薯與肥的隔離土層>3 cm。測土配方定量施肥,各種肥料比例為:每生產(chǎn)1 000 kg薯塊需純N 5 kg、P2O5 2 kg和K2O 11 kg,以鉀最多、氮次之、磷最少,氮、磷、鉀的比例約為2.5∶1.0∶5.0。目標產(chǎn)量旱地一般按22.5 t/hm2、水地按30.0 t/hm2施肥,具體施肥量應按單位面積產(chǎn)量水平、土壤和農(nóng)家肥含量計算,種肥不能用硝態(tài)氮和碳酸氫銨,硝態(tài)氮可作定量追肥用。采用機械化或半機械化化肥深松機具,種肥施用方法采用種肥分層馬鈴薯播種機,種肥一次性施入土壤中,或將肥料撒于地表,然后用圓盤耙進行耙施。要求肥料斷條率<3%。肥料均勻度:尿素等顆粒肥為20%~25%,碳酸氫銨為20%~30%,其中中耕深追施肥均勻性變異系數(shù)≤40%,播種深施排肥均勻性變異系數(shù)≤40%,底肥深施均勻性變異系數(shù)≤6%;各行排量一致性變異系數(shù)均應≤13%;各種機具的使用可靠性系數(shù)均應≥90%;中耕深追施肥作業(yè)傷苗率<3%;施肥位置準確率≥70%;化肥的土壤覆蓋率要達到100%,種肥、追肥作業(yè)要保證覆蓋密實。
5 適時中耕
中耕培土,壟高度要達到20~25 cm,使壟幫、壟溝、壟頂有一定厚度的松土層,封壟前起壟高度達到30 cm,壟圍長105~110 cm。中耕后不得有大土塊,土塊細碎,土壤疏松,壟形飽滿,溝壟整齊。深淺要一致,其偏差不大于1 m,地表起伏不超過4 cm。行間雜草應除凈,草根必須切斷,行間傷苗率0.5%左右,地頭3%以下。中耕后不得損傷作物主根,翻起的土不得埋壓作物。在種植后20 d左右進行膜上覆土,要求覆土厚度1~2 cm為宜。中耕作業(yè)常用的機具為拖拉機配套的馬鈴薯中耕施肥機,中耕作業(yè)以2次為宜,出苗后目測出苗率達到50%,株高5~10 cm時進行第1次中耕,株高20~25 cm時進行第2次中耕[4]。
6 病蟲害防治
以防為主,防治結合,適時噴灑農(nóng)藥。7月下旬如遇多雨天氣,要及時防治晚疫病。以預防為主,發(fā)現(xiàn)中心病株立即拔出深埋,苗期用70%甲基托布津600 g/hm2、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50 g/hm2混合溶液噴霧;花期用72%杜邦克露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稀釋噴霧;收獲前20 d用52.5%抑快凈水分散粒劑1 500 g/hm2稀釋噴霧。噴霧宜在晴朗無風無雨天氣進行,24 h遇雨要補充。為防止蚜蟲傳播病害,第3次噴殺菌劑的同時,加入適量的殺蟲劑,如氧化樂果、氯氰菊酯等混合噴霧[5]。植保機械為大型拖拉機配套的3WX-650型懸掛噴桿式噴霧機或中小型拖拉機配套的3WX-200型懸掛噴桿式噴霧機。作業(yè)時按農(nóng)藝要求濃度的藥液,噴頭與作物距離調至工作高度40~50 cm,達到不漏噴、不重噴。以低速、勻速作業(yè),每隔7~9 d噴1次,噴藥次數(shù)以4~5次為宜。按照藥液濃度和用量,正確地選擇適宜的作業(yè)速度及規(guī)程,殺蟲率達到90%以上。藥液噴灑要均勻,霧滴有效覆蓋密度不應少于20個/cm。
7 及時收獲
當80%的莖葉枯黃萎蔫時,用打秧機割去馬鈴薯地上部分莖葉,以便機械挖掘。割秧后,6~10 d便可收獲。機械收獲,關鍵是調整好犁鏟入土深度和抖動篩速度,挖出的薯塊應較集中鋪放于作業(yè)帶上,便于人工撿拾,提高工效[6]。
8 參考文獻
[1] 張明遠,丁潔,任德志.北方—季作區(qū)脫毒馬鈴薯種薯機械化栽培技術[J].現(xiàn)代農(nóng)村科技,2012(4):18-20.
[2] 楊春,杜珍,齊海英,等.馬鈴薯機械化高產(chǎn)栽培技術[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13(1):126-127.
[3] 馮懷章,倪萌,朱榮貴,等.北疆地區(qū)馬鈴薯機械化高產(chǎn)栽培技術[J].新疆農(nóng)機化,2013(4):39-40.
[4] 劉俊.陰山北麓旱作區(qū)馬鈴薯高產(chǎn)機械化壟作栽培技術[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科技,2014(1):107-108.
[5] 方彥杰,侯慧芝,于顯楓,等.旱地全膜覆蓋壟溝馬鈴薯機械化栽培技術[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5(1):107-108.
[6] 李增偉,方玉川.榆林北部風沙灘區(qū)復墾土地馬鈴薯機械化高產(chǎn)栽培技術[J].陜西農(nóng)業(yè)科學,2015,61(7):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