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繼友
摘要 經過幾年的栽培研究,逐步探索出適宜拜泉縣的水飛薊高產栽培技術,具體包括選地整地、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與晾曬等方面的內容,以供參考。
關鍵詞 水飛薊;高產;栽培技術;北方寒地
中圖分類號 S567.21+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9-0098-01
水飛薊[Silybum marianum(L.)Gaertn.],一年生草本植物,為菊科水飛薊屬。干燥成熟果實入藥,味苦,性涼,歸肝、膽經,具有舒肝利膽、清熱解毒的功能,用于治療黃疸、肝膽濕熱、脅痛[1-6]。水飛薊全草含有延胡索酸、黃酮類,種子含有水飛薊蛋白、水飛薊素、水飛薊油。研究表明,水飛薊素具有抗氧化、抗輻射、抗腫瘤、提高免疫力等功能,有助于預防和治療肝膽疾病[6]。種子含油量28%~36%。營養價值高,食用此油能防止動脈硬化。作為一種保肝護膽良藥的原料植物,備受人們關注。
水飛薊作為一種經濟效益較高的中藥材作物,抗旱抗寒能力強,好管理,苗期可以抗-4~-3 ℃低溫。水飛薊種子萌發的適宜溫度為6~25 ℃,苗期、蓮座期開花授粉、種子成熟的適宜溫度分別為15~18、17~20、20~25 ℃。這一生物學特性適合拜泉縣的情況,是拜泉縣調整種植業結構的優勢品種,有效緩解長期以來制約農業發展的大豆重迎茬問題,并且水飛薊莖葉可作為下茬作物的綠肥,對下茬大豆有明顯的增產作用。現將水飛薊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以供參考。
1 選地整地
水飛薊的適應性強,耐瘠薄,適宜種植在中等肥力、地勢平坦、排水良好的砂壤土[1]。選擇沒有噴施殘留農藥的玉米茬、馬鈴薯茬、小麥茬、大豆茬和前茬無菌核病發生的田塊等地塊種植。
將選好的地塊秋季深松,耙平,隨即起65 cm壟,確保地塊達播種狀態。整地時施入磷酸二銨150~225 kg/hm2;氮肥根據田塊情況,如果地力較好可不施,低洼瘠薄的田塊可施尿素15~30 kg/hm2,不可過量施用氮肥,施用過多會造成植株貪青徒長,易倒伏,降低產量;施用硫酸鉀或氯化鉀75 kg/hm2,使桿強、桿壯。做到肥足、土細、草凈。
2 適期播種
種子質量要求選擇種子均勻、飽滿、色澤黑亮、無病蟲害,發芽率、純度分別達85%以上、95%以上。為免種子退化,影響產量,最好是異地換種,不要自留自種。水飛薊的種子要經過春花階段以提高產量,以地溫穩定通過6 ℃為準[1-3],一般在4月15日至5月10日前播種為宜。6—7月開花,8月初種子成熟。播量為11.25~15.00 kg/hm2,保苗18.0萬~22.5萬株/hm2。
播種前種子處理用通用型種子包衣劑(或大豆包衣劑)包衣,提前拌種晾干。每一份種子拌1.5倍炒熟的小麥,均勻播種。采用大豆精量點播機壟上直播,播深2~3 cm。切忌過深,因為水飛薊拱土能力差,播深容易造成缺苗現象的發生,即播前重壓播后輕壓,保證苗齊。
3 田間管理
3.1 深松
為促進幼苗生長,使土壤疏松,增強通風透氣性,促進蓄水保墑,二葉期 (苗出齊后)首先深松1次,再鏟除雜草。
3.2 追肥
定植后和花蕾生長期可進行追肥,噴灑磷酸二氫鉀溶液,以增加果重。對于肥沃的土地,要避免水飛薊徒長,在中耕時和封壟前噴施矮壯素,使葉片增厚、光合作用增強,根系發達,抗倒伏能力強,且結桃率高。
3.3 除草
3.3.1 化學除草。根據田間雜草情況進行化學除草,播種前如早春雜草已出苗,可采用草甘膦噴施防治;苗后如闊葉雜草較多,可采用160 g/L甜菜安·寧4.95~6.00 L/hm2防治;如禾本科雜草較多時,可采用防治禾本科雜草的除草劑進行莖葉處理,如在禾本科雜草2~3片葉時用12.5%烯禾啶、108 g/L高效氟吡甲禾靈、150 g/L精吡氟禾草靈等。不可使用其他殺闊葉類雜草的除草劑,以免給水飛薊造成嚴重藥害。施藥后應保持6 h無雨,氣溫25 ℃以上時停止施藥,選早晚氣溫低、風小時施藥。
3.3.2 人工除草。可在化學除草后人工對田塊內的雜草鏟除1~2次,在植株抽薹開花期進行1次人工除大草。
4 病蟲害防治
4.1 病害
在水飛薊生長中、后期會出現病害,水飛薊本身抵抗力強,可不做處理。可選無積水地塊適時早播,使抽薹現蕾期提前躲過雨季。一旦發生葉斑病、白絹病較重時,及時拔除中心病株,進行田間燒毀或深埋處理,也可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噴霧防治。
4.2 蟲害
金龜子、蚜蟲、菜青蟲、苜蓿夜蛾、蝽象等常為害水飛薊葉片和嫩莖,可用敵敵畏1 500倍液噴霧滅殺[4];蚜蟲、菜青蟲可分別用10%吡蟲啉、10%殺滅菊酯2 000~3 000倍液噴殺。
5 收獲與晾曬
5.1 收獲
一般北方高寒區水飛薊最佳采摘期在8月上中旬,此期間果實陸續成熟,即可收獲。
5.1.1 機械收獲。當花苞發黃外翻,花絮部分外飛大部分沒飛,分支桃發黃,應用自走式割曬機進行割曬,盡量躲過雨季,一般割曬后連續曬6~8 d可拾禾。收割機低速慢割,可減少收獲損失。
5.1.2 人工分期采摘。中心蕾成熟時采摘,其他的分枝蕾過1周采摘合適,一般采摘2~3次。適宜在早晨露水未干時采收,若有條件最好分期采收[1-3]。采摘的水飛薊桃忌大堆堆放,必須散開通風[1]。采下曬干打下種子即為成品,產量1 500~2 250 kg/hm2。
5.2 晾曬
水飛薊種子成熟后呈黑褐色或褐色,但遇雨淋,水分較大時堆放、脫粒都將變成白色或淺灰色,表面粗糙無光澤[5-6],機械收獲之后應在曬場繼續晾曬,晾曬時應勤翻動,確保籽粒水分達到安全水之后再進行裝袋貯藏。
6 參考文獻
[1] 付文剛,田鳳玲.高寒地區北藥:水飛薊栽培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1(3):175-176.
[2] 石長山,張國富,侯鐵成.寒地水飛薊栽培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1(12):28.
[3] 楊雪松.寒地水飛薊栽培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3(9):14.
[4] 王強,孫志恒.水飛薊栽培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2(14):32.
[5] 申惠波,遲鳳琴.北方高寒區水飛薊高產栽培技術[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6(6):88-90.
[6] 張曉倩,王康才,崔志偉.水飛薊栽培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中藥,2007(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