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衛(wèi)平
摘要 白術為我國傳統(tǒng)大宗中藥材,是景寧縣主要草本藥材。闡述了白術的生長發(fā)育特性,并從適生環(huán)境、選地整地、術栽處理、適期種植、肥水管理、中耕除草與摘蕾、留種等方面對其科學規(guī)范化栽培技術進行了介紹,以期為景寧白術產業(yè)的規(guī)范化栽培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技術支撐。
關鍵詞 白術;生長發(fā)育特性;規(guī)范化;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67.233.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9-0099-01
白術為菊科植物,別名冬白術、淅術、桴薊、于術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涼爽氣候,以根莖入藥,具有多項藥用功能。味甘、苦,性溫,是補氣中藥,主治脾氣虛弱、神疲乏力、食少腹脹、氣虛自汗、大便溏薄、胎動不安、小便不利、水腫。《醫(yī)學啟源》記載:去脾胃中濕,除濕益燥,和中益氣,溫中,除胃熱,強脾胃,進飲食,安胎。現將白術生長發(fā)育特性及規(guī)范化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生長發(fā)育特性
白術需栽種2年才能收獲商品,第1年用種子培育術栽,第2年大田種植收獲商品。白術種子在15 ℃以上開始萌芽,25~30 ℃為發(fā)芽較適溫度,35 ℃以上發(fā)芽緩慢,并發(fā)生霉爛,40 ℃以上種子全部失去生命力,且霉爛。氣溫在18~20 ℃之間,且有足夠水分,播種后10~15 d開始出苗。種子發(fā)芽需要較多水分,一般吸水量為種子重量的3~4倍,才能促使種子發(fā)芽。幼苗出土后能經受短時間霜凍。
景寧縣培育術栽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播種后10~15 d出苗,10月中下旬收獲術栽,產鮮術栽4 500~7 500 kg/hm2,種術栽室內貯藏越冬后翌年再移栽大田。大田生產因氣候關系差異較大,景寧縣一般在12月至翌年1月種植,11月上中旬收獲。生長期間,3—8月地上部干重增加較快,而地下部干重增加緩慢。8月上旬至10月中旬,前期積累于地上部的養(yǎng)分和這一階段制造的養(yǎng)分大量向根狀莖轉移,地下莖迅速膨大,干重快速增加。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地下部干重增加減緩,地上部開始衰敗,干物質不再增加,到后期還略有下降。從出苗至收獲天數一般為230~240 d,11月上中旬,莖桿由綠色轉枯黃時即可采收,一般可收商品3 000 kg/hm2左右。
2 規(guī)范化栽培技術
2.1 適生環(huán)境
白術喜涼爽氣候,怕高溫多濕。日平均氣溫在30 ℃以下,植株生長速度隨溫度升高而加快,超過30 ℃時,植株地上部生長受到抑制。不同器官組織的生長發(fā)育對溫度條件有不同的要求,其生長發(fā)育所需的適宜溫度范圍:頂芽萌發(fā)生長至出苗為10~15 ℃,地上部生長為20~25 ℃,地下部根莖生長為24~28 ℃。宜選擇透水性好、較疏松肥沃的砂質壤土;過分黏重、易積水的土壤或保肥差的沙土不適合種植白術。白術生長適宜的水分為土壤含水量30%~50%,特別是后期根莖膨大期,如遇嚴重干旱,土壤含水量10%以下,會影響根莖的增大。生長期內,田間積水,會造成植株生長不良,并易誘發(fā)病害。白術生長喜光照,但在7—8月高溫季節(jié)適當遮蔽,有利于白術生長。
2.2 選地整地
白術耐寒,能忍受短期-10 ℃左右低溫。育苗地宜選在氣候涼爽的區(qū)域栽種,坡地一般選北向、東北向的山坡丘陵,并應選擇疏松肥沃、透水性好、土層較厚、高燥的砂質壤土。育苗地忌連作,以免土壤帶菌造成病害大面積發(fā)生,一般間隔在3年以上。不能與白菜、花生、玄參、油菜、煙草和其他收獲地下根莖等作物輪作,前作以禾本科作物為好。注意在坡地育苗時,應沿坡逐年向上選擇育苗地,以減少病害發(fā)生[1]。
前作收獲后,在選好的土地上進行秋耕,深度30 cm,翻耕時施充分腐熟的廄肥22.5 t/hm2,或尿素150 kg/hm2、磷肥375~525 kg/hm2、鉀肥112.5~150.0 kg/hm2作為基肥,均勻翻入畦內。整地時要精耕細耙、細碎平整,做成高20~30 cm、寬120~130 cm的苗床,畦呈弧型,溝深、寬各為25 cm,以便于排水。
2.3 術栽處理
術栽藥劑浸種處理是綜合防治白術白絹病、根腐病等病害的重要措施。栽前用50%多菌靈或65%代森錳鋅500倍液浸術栽4~5 h,或者用70%惡霉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浸種1 h。
2.4 適期種植
白術傳統(tǒng)主產區(qū)栽種期很長,一般在11月中旬至翌年2月下旬,以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為好。一般采取穴栽,實行寬窄行栽種。1.2 m寬的畦面栽種4行,兩邊窄行的行距30 cm,中間寬行行距40 cm,株距約25 cm。術栽不宜栽種過深,一般穴深10 cm左右,每穴放術栽1~2個。栽種時,使術栽芽頭向上,齊頭不齊尾,栽后覆土與畦面平(約10 cm)。栽種時按大小分類,分開種植,使出苗整齊,提高質量[2]。
2.5 肥水管理
從栽種至出苗,最長需3個月左右,為達到高產,必須施足基肥。一般施尿素105~150 kg/hm2、過磷酸鈣360~450 kg/hm2、硫酸鉀105~120 kg/hm2,或施復合肥525~600 kg/hm2。種植后如有條件,可在畦面用充分腐熟的廄肥15.0~22.5 t/hm2覆蓋,廄肥施用要求攤鋪均勻,并取溝泥均勻蓋鋪于廄肥上,泥土覆蓋厚度為3 cm[3]。
應早施適施苗肥,苗肥分2次施,第1次齊苗后(稱齊苗肥),施尿素112.5 kg/hm2、過磷酸鈣540 kg/hm2、硫酸鉀105 kg/hm2,或施復合肥525~600 kg/hm2,或施稀薄人糞尿11.25~15.00 t/hm2,結合中耕除草和培土進行。第2次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植株生長旺期(稱壯苗肥),施尿素75 kg/hm2,硫酸鉀52.5 kg/hm2,或復合肥225 kg/hm2。在摘蕾后,需重施氮肥作摘蕾肥,施尿素150~225 kg/hm2,或復合肥450 kg/hm2,或施稀薄人糞尿15.00~18.75 t/hm2。
重施摘蕾肥后,再看苗少量施用氮肥及配施少量磷、鉀肥,一般在8月底至9月上旬,施尿素75 kg/hm2+磷酸二氫鉀15 kg/hm2,對水7 500~10 500 kg/hm2噴施于葉面。施肥時如果田間相對濕度小、土壤含水量低,施肥時盡量采用對水潑澆,以增加田間濕度及土壤含水量。如果田間相對濕度大,土壤含水量多,施肥盡量改用穴施或撒施[4]。
2—7月,對水分需求不多,而此時產地往往雨水較多,因此應重點做好排水工作。容易淹沒的田塊不能種植白術。種植白術田塊四周應開好排水溝,根據田塊大小,中間開1~3條腰溝,以利排水。排水溝深度應在35 cm以上,做到雨停水干。8月以后,白術地下根莖開始膨大,需水量增加,如遇干旱,田間土壤含水量少于10%,應適當澆水抗旱,嚴禁漫灌(可結合施肥抗旱)。
2.6 中耕除草與摘蕾
幼苗出土后,5—6月間要及時除草。苗期結合施肥進行中耕除草,植株生長進入旺期(封行)一般不再進行中耕除草。 除留種植株外,白術商品生產需適時摘除花蕾。在6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植株開始逐步現蕾開花,進入生殖生長。因此,應分次進行摘蕾,逐次摘凈,減少養(yǎng)分消耗,促進根莖膨大。一般在20~25 d分2~3次摘完[5]。摘蕾應在晴天露水干后進行,摘蕾時,一手捏住莖桿,一手摘下花蕾,不傷及莖葉,不動搖白術根部[5]。
2.7 留種
7月中下旬,選生長茂盛、莖桿粗壯、植株頂端開花早、花蕾大、無病蟲害植株作為留種株,每株留花蕾6~10個。11月上中旬挖取留種植株,扎成小把倒掛于陰涼通風處,15 d后置陽光下曬2~3 d,取出種子,揚去絨毛與癟籽,裝入布袋即可。
3 參考文獻
[1] 鄭小東,劉利華,劉小麗,等.白術優(yōu)質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8(12):58-60.
[2] 徐玉英,梅明清,舒勤毅,等.白術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內蒙古農業(yè)科技,2013(2):111.
[3] 付淑華,胡華瓊,孫桂文,等.白術地套種玉米高效栽培技術[J].天津農林科技,2014(3):14-15.
[4] 朱校奇,宋榮,吳章良,等.湖南平江白術栽培技術規(guī)程[J].熱帶農業(yè)科學,2015,35(5):19-22.
[5] 朱金英,高春華,韓金龍,等.白術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規(guī)程[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6(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