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生斌 張國云 楊順華



摘要 通過對德宏地區秸稈資源利用情況調查數據中的糧油和經濟作物種類、種植面積、秸稈產生量、秸稈去向、各類作物秸稈焚燒數量等數據進行深入地對比分析,并結合該地區農業實際發展情況趨勢、耕作制度變化情況、復制情況、秸稈資源化技術使用、農業機械化普及情況、方便農事操作與減少病蟲草害、農村勞動力現狀和秸稈回收收益等方面,剖析出農業從事者焚燒秸稈的客觀原因。最后從加強政策扶持、促進資源利用、加大宣傳培訓、加強執法力度、強化基礎研究和成果轉化及秸稈綜合利用示范等方面,提出解決當地秸稈焚燒形成冬季“季節性霧霾”問題的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 霧霾;秸稈資源;焚燒;成因;建議;云南德宏
中圖分類號 S14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9-0188-03
Abstract In this paper,species,acreage,production amount of crop straws,straw whereabouts,and all kinds of crop straw quantity of grain and oil crops from straw resource utilization survey in Dehong region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And then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development trends in agriculture in this region,changes in farming systems,replication,use of straw resources and technology,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universal situation,convenience in agricultural operation and reducing agricultural pests,rural labor force status and earnings straw recovery and other aspects,the objective reasons of burning crop straws were figured out. Finally by thinking about strengthening policy support to promote the use of resources,increasing awareness training,strengthening law enforcement to strengthen basic research and achievements,and aspects of straw utilization demonstration,solu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local straw burning which resulted in “seasonal haze” in winter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haze;crop straws resource;burning;cause;proposals;Dehong Yunnan
近年德宏州冬季農業快速發展,耕地復種指數大幅提高,耕地利用潛力趨于飽和。冬農產值不斷增加,作物產生的秸稈也變得越來越多,秸稈焚燒亦變得越來越普遍,加之冬種作物收獲時節天干氣燥、缺風少雨,平壩和山地秸稈在露天進行燃燒已成為德宏州冬季“季節性霧霾”形成的主因之一。對人們的生活健康、道路交通安全、森林防火、輸電和通信線路等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1]。2013年中央農村1號文件提出建設美麗鄉村目標,將生態、經濟、社會、文化與政治協調發展提升到國家頂層設計地位,突出可持續發展生態美的鄉村建設特點[2]。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突出,特別是大量秸稈焚燒,空氣污染問題亟待解決。筆者旨在牢固樹立農業生態發展新理念,圍繞秸稈焚燒,剖析現狀,發現問題,提出建議,促進德宏州新形勢下的美麗鄉村建設。
1 秸稈資源焚燒現狀
1.1 秸稈來源
據德宏州農業環境保護監測站對德宏2014年主要秸稈資源利用情況調查數據分析顯示(圖1):秸稈來源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麥、馬鈴薯、甘蔗、煙草、油菜、豆類、花生、甘薯類等作物,這些作物總播種面積229 966.70 hm2。其中以水稻、玉米、甘蔗的播種面積占主體地位,播種面積共為182 733.33 hm2,占總播種面積的79.46%;全州秸稈產生總量為192.88萬t,其中甘蔗產生秸稈量居第1位,達101.12萬t,占秸稈總量的52.43%,玉米產生秸稈量居第2位,為37.05萬t,占19.21%,水稻秸稈量居第3位,達34.56萬t,占17.92%。其他秸稈主要由馬鈴薯、小麥、油菜、煙草等作物產生,產生量達20.15萬t,占總量的10.44%。
1.2 秸稈去向
全州秸稈去向有還田、飼料、燃料、原料、焚燒、棄置亂堆等6個主要途徑,其中還田量最大,達88.44萬t,占45.85%。其次是飼料用途量48.98萬t,占25.39%。焚燒居第3位,達40.5萬t,占總量的21%(圖2)。各去向途徑中以還田為主,主要以機械翻壓還田、覆蓋還田、堆漚和腐熟劑等方式處理為主。飼料主要是甘蔗嫩尖、甜玉米秸稈和稻草為主,主要用于飼喂農戶或養殖場養殖的牛、豬、馬、羊等牲畜。原料主要用于食用菌的栽培基質和有機肥料、沼氣的物料投入品,燃料主要用于秸稈氣化。對于焚燒和棄置亂堆,一般是干枯、老黃、纖維素含量高和蛋白質含量極低的秸稈,或處于交通不便、勞動力成本高和勞力缺乏的耕作區。
1.3 秸稈焚燒種類和數量分析
全州秸稈焚燒總量40.50萬t,其中以甘蔗作物的焚燒居多,焚燒量為28.05萬t,占焚燒總量的69.26%。其次是玉米的焚燒量7.47萬t,占18.44%。水稻居第3位,為2.75萬t,占6.8%(表1)。甘蔗、玉米、水稻作物秸稈之所以焚燒量大,首要原因是播種面積大,秸稈產生量大,導致焚燒量也大。其中,甘蔗的播種面積大部分分布在山區半山區,耕種面積大,且交通不便、收集困難,致使甘蔗秸稈焚燒量最大;玉米種植區主要分布在壩區和半山區,且玉米秸稈量比較大,部分交通不便,回收成本高;水稻大部分種植在壩區,其秸稈焚燒和丟棄的量相對較少,農戶打捆回收率較高,焚燒量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水稻種植面積大和秸稈產生量多。
2 秸稈焚燒主要成因
2.1 秸稈總量增加,需求減少
近年在努力提升農業產值的同時深挖潛力,德宏州農業呈現“夏抓糧,冬抓錢”格局,轄區內一改過去傳統單一的一年兩熟制,大力發展多熟制模式,極大地延長和拓寬冬季農業生產的時間和空間,其中2014年共完成冬季農業開發總面積8.24萬hm2,比上年增加1 000 hm2,增長1%。實現農業產值21.25億元,同比增加4.18億元,增長25%[3]。在冬季農業產值逐年上升,作物秸稈產生量由2007年的41.35萬t[1]增至2014年的192.88萬t,數據呈現倍增趨勢。另外,在農業科技現代化發展下,良種、化肥和農機的增加投入,極大地減少了牲畜和農家有機肥在農業生產中的投入,農民普遍存在種“衛生田”現象。另外,農村用電普遍化,養牛、馬大型食草牲畜的家庭越來越少,農民已不再大量而普遍需要秸稈作燃料和飼料。同時,全州秸稈收購企業僅限于少數幾家飼養場,沒有大型化綜合開發利用秸稈的企業,缺乏相關技術的應用。
2.2 秸稈還田技術應用薄弱
近年德宏州農業機械化普及速度提高,2014年全州農機總動力134.07萬kW,較2011年增加18.93%,機耕面積14.09萬hm2,較2011年增21.74%,機耕與播種面積同比增加4.49%,機收面積5.02萬hm2,機收與播種面積同比增加1.54%[4-6],壩區糧食主產區搶收莊家的效率大幅提高,但收割時留茬過高,影響下季作物種植。同時,農民受精耕細作的傳統習慣影響,播種前均將田面平整、雜物清理,這就出現留高茬燒高茬、留秸稈燒秸稈現象。作為德宏州秸稈產生量最大的作物甘蔗,主要種植在山區、半山區,目前機械化收獲還田技術尚處于引進階段,除蔗尖嫩葉少量作飼料外其余均被焚燒。此外,秸稈腐熟劑推廣引用效果差,據德宏州2012年、2013年開展土壤耕地質量提升項目,通過項目實施分析總結,發現使用秸稈腐熟劑既需要在一定濕度下,還需要7 d左右的時間才能腐熟秸稈發揮作用,在該州冬季干燥少雨情況下,秸稈腐熟劑未能發揮理想作用。
2.3 方便農事操作,減少病蟲草害
秸稈通過焚燒,耕地地面雜物清理徹底,極大地減少農戶對耕地犁耙、施肥施藥的障礙,提高農事效率,趕復種茬口,不誤農時。同時,焚燒對殘留在作物秸稈和地表上的病菌、害蟲[7]、蟲卵,田間雜草及其種子得到清理,一定程度上減少下茬作物的病蟲草害發生,降低農戶用藥成本。
2.4 回收效益低
秸稈還田技術難的主要原因:一是秸稈還田機械成本高,農民為搶收搶種,一把火燒掉圖省事,致使秸稈還田技術難以得到群眾重視和推廣;二是缺乏規范作業標準,收割莊稼時考慮到速度和節本,秸稈茬口留得很高,割下的秸稈粉碎和噴撒也不到位,少量農民使用的旋耕機的旋耕深度有限,且沒有反轉滅茬機,滅茬不到位使得下季農作物無法耕種;三是農村勞動力的輸出轉移,在家種地的大多是老年人,且大量的秸稈清運勞動成本高,經濟收益少。
3 建議
3.1 加強政策扶持,促進秸稈資源化
當地政府部門應對有利于秸稈轉化利用的產業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和扶持,充分利用財政、稅收、價格、項目立項等優惠、激勵政策,一方面積極扶持、引導各類秸稈資源化利用的企業對相關項目的立項;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農業部門的優勢積極立項推廣秸稈還田、秸稈留茬少耕或免耕覆蓋種植、秸稈還田機械引進等技術項目的研究、示范和推廣,加大農作物收獲及秸稈還田收集一體化農機補貼力度。同時,鼓勵并補貼農民收集和出售秸稈,用技術引導農民、用示范帶動群眾、用效益吸引群眾。從數量上、規模上全面推動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的推廣普及,從根本上、大面積范圍內解決秸稈資源化利用數量,減少焚燒。
3.2 加大宣傳培訓和強化執法力度
發動全社會,廣泛宣傳焚燒秸稈存在的危害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普及秸稈資源化利用技術知識,引導農民改變觀念,鼓勵支持村社制定相關村規民約,達到農民自覺妥善處理秸稈和明確農村集體組織在秸稈處理利用中的任務和責任。另外,要加大秸稈還田、資源化利用技術培訓和推廣力度,通過現場示范展示為農戶因地制宜選擇技術應用模式提供可操作模式,從推廣成熟適用技術入手,提高農民綜合利用秸稈技能。同時,強化執法力度,按《大氣污染防治法》和原國家環保總局制定的《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管理辦法》[8],劃定禁燒區域,各級政府為秸稈禁燒工作責任主體,各級環保、農業部門對本轄區秸稈禁燒進行督查和責任落實。
3.3 強化秸稈資源化基礎研究和成果轉化
政府、科技部門要結合當地情況積極鼓勵、扶持推進秸稈資源化開發利用相關基礎研究和成功轉化工作,具體體現在促進以下幾方面相關秸稈領域發展:一是能源化,涵蓋利用秸稈發電,作為沼氣投入物料、秸稈氣化、機制炭原料等領域。二是肥料化,涵蓋秸稈用于還田,有機肥和土壤改良劑生產等。三是工業利用化,秸稈作為天然纖維,可用于板材加工、造紙、建材、編織等領域。四是飼料化,秸稈是食草畜禽的飼料來源,可通過青貯、粉碎、氨化、壓縮等制造高端飼料,對提升秸稈利用效益,提高飼料營養價值有重要意義。五是循環利用化,將秸稈在同一領域產生的物質或廢棄物作為其他領域的原料再次投入使用,以延長秸稈資源化鏈條,將秸稈利用做精做透,從深度上提高秸稈的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如沼氣產生的沼渣可作為肥料還田,發電、氣化后的草灰作為鉀肥使用,通過畜禽過腹產生的糞便做有機肥,制作食用菌栽培基質后的菌渣作為花卉栽培基質或有機肥生產原料加以利用等[9-11]。
3.4 開展秸稈綜合利用示范
利用循環生態農業工作機制,挖潛當地優勢和特點,結合具體項目建立秸稈利用示范基地[12],打造秸稈綜合利用亮點,達到以點帶面、以面輻射成片的效果,用事例作宣傳,讓廣大群眾從具體中看到實惠,從具體中學會技術,從而帶動廣大農業生產者、企業、科研院所等開發、利用秸稈的態勢和局面,從根本上、面上減少秸稈焚燒污染空氣,造福人類。
4 參考文獻
[1] 張國云,畢生斌,熊勇,等.全國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德宏州農業污染源[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12:39-40. ZHANG Guo-yun,BI Sheng-bin,XIONG Yong,et al. Dehong agricultural pollution sources of the first national census of pollution sources [M].Dehong:Dehong Ethnic Publish-ing House,2012:39-40.
[2] 任克軍.關于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建議[J].吉林農業,2015(7):24-25. REN Ke-Jun.Suggestions on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J].Jining Agriculture,2015(7):24-25.
[3] 德宏2014年冬農開發再創佳績[EB/OL].(2014-11-07)[2016-04-05].http://cpc.dehong.gov.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40&id=9622.
[4] 王鍵.對德宏州高原特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思考[C]//第二屆云南省科協學術年會暨高原特色農業發展論壇,2012:181-184. WANG Jian.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Dehong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feature by plateau characteristic[C]//The Second Annual Conference and CAST Yunnan plateau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forum,2012:181-184..
[5] 德宏州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德宏團結報,2012-04-06(3). The Dehongs 2011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atistics Bulletin[N]. Dehong Unidad,2012-04-06(3).
[6] 德宏州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德宏團結報,2015-06-04(5).The Dehongs 2014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atistics Bulletin[N]. Dehong Unidad,2015-06-04(5).
[7] 解愛華,付榮怒.秸稈焚燒對農田土壤甲螨群落結構的影響[J].濟寧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27(3):13-15. XIE Ai-hua,FU Rong-nu. The effect of crop straw burning on soil oribatida community structure in farmLand[J].Journal of Jining Teacher′s College,2006,27(3):13-15.
[8] 尹成杰.創新農作物秸稈利用理念和途徑促進農民增收和減排防霾[J].農村工作通訊,2015(7):7-9. YIN Cheng-jie. Innovative use of crop stalks and means of promoting the concept of farmers' income and reduction haze pollution[J].Rural Strategy Communication,2015(7):7-9.
[9] 張國云,畢生斌,李艷美.云南德宏州循環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0(5):9-12. ZHANG Guo-yun,BI Sheng-bin,LI Yan-mei.Cycle status of agricultural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Dehong State,Yunnan Province[J].Agriculture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2010(5):9-12.
[10] 崔兆杰,謝鋒.固體廢棄物的循環經濟[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64-218. CUI Zhao-jie,XIE Feng. Recycling economy of solid waste [M].Beijing:Science Press,2010:164-218.
[11] 王洪濤,陸文靜.農村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與資源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2:48-54. WANG Hong-tao,LU Wen-jing. Rural solid waste disposal and recycling[M]. Beijing:Science Press,2012:48-54.
[12] 孫曉艷.秸稈焚燒的危害及綜合利用研究[J].綠色科技,2015(7):222-224. SUN Xiao-yan.Research on the harm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straw burning[J].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7):2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