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穎 張明


摘要 利用常規氣象觀測資料、自動氣象站觀測資料、衛星云圖等對2015年3月8日吉林市強降雪天氣過程進行分析得出:此次強降雪天氣是一次典型的橫槽轉豎帶來的降水過程,華北地區低空渦旋并入、來自渤海灣上空偏南氣流水氣輸送及西伯利亞干冷空氣的南下入侵等共同作用下產生低熵結構引起暴雪天氣;降雪過程中水汽條件、動力條件及衛星云圖與降雪天氣發展演變都有很好的對應和預報指示作用。
關鍵詞 高空槽;低渦;西南急流;切變;地面倒槽;暴雪;吉林吉林;2015年
中圖分類號 P426.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9-0208-02
1 強降雪實況分析
受高空槽東移影響,2015年3月8日吉林市出現了強降雪天氣過程,8:00—20:00吉林市降雪量達到了3.2~9.7 mm。其中吉林市、磐石縣、樺甸縣和北大壺4個站點達到了暴雪級別,平均降雪6.2 mm,樺甸降雪量最大,為9.7 mm;降雪最少的是煙筒山,也達到了3.2 mm。由于2014年入冬后,11月至2015年1月吉林市降水量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少,2月至3月7日期間降雪量的增多使得該時期內降水量與歷年達到了持平,8日強降雪使得土壤墑情增加,為春季農作物播種及生長發育提供了充沛的水分條件,但對交通出行等極為不利,吉林市氣象局及時有效發布道路冰雪預警信號,提醒城鄉居民出行注意行路安全,各地分別加強了交通安全管理,保障安全出行。
2 環流形勢分析
2.1 高空形勢
6日8:00,500 hPa高空,烏拉爾山以東形成橫槽,橫槽不斷南移。7日20:00,環流形勢平直,系統移動迅速,槽線位于河套地區系統移動較快;850 hPa上,槽前存在一低空渦旋,低渦處于華北北部一帶,高度場不明顯,風場上存在明顯的閉合環流。8日8:00,環流系統董一志內蒙古河套以東地區后開始轉為豎向,500 hPa上我國東北地區存在明顯的冷槽,西伯利亞冷空氣開始南壓,同時華北地區西南風發展強盛,在西南風引領下850 hPa低渦與東北地區冷槽匯合,風場閉合環流消失,溫度場不明顯,低空渦旋攜帶的暖濕空氣與南下冷空氣相遇后沿等位溫面抬升,給吉林市等地區帶來強降雪天氣過程[1-2]。
2.2 地面形勢
8日8:00,地面場上,河套地區以東的地面倒槽延伸至東北地區,吉林省處于倒槽頂部控制范圍內,地面輻合線位于吉林省南部,降水區域位于倒槽頂部,吉林省降雪開始;14:00,在高層引領氣流作用下,倒槽系統和地面輻合線不斷東移,降雪范圍擴大;20:00隨著倒槽系統的繼續東移出境,影響吉林市的降雪天氣逐漸減弱并停止。
3 物理量分析
強降雪天氣出現前,吉林市上空水汽條件并不充足。降雪過程中,來自南部的低空渦旋及其東側、南側的偏南氣流被源源不斷地經渤海灣上空輸送至降雪區域,比濕較大,但相對濕度較小。東北地區出現強降水(雪)過程中通常不缺抬升條件,水汽是影響該地區出現強降水(雪)的關鍵因子,而強降雪需要的水汽并不大。8日8:00,大量濕位溫較低的空氣沿較強的經向環流輸送至東北地區上空,同時南來低空渦旋和偏南氣流也攜帶大量濕位溫很高的空氣向北輸送,冷暖空氣在東北地區交匯后形成低熵結構,這是此次強降雪天氣系統發展的關鍵因素[3-4]。
分析8日8:00強降雪天氣過程物理量場剖面圖得出,8:00,700 hPa以下吉林市處于中心值為-32×10-6 s-1的輻合區,輻合強度較大,而300~700 hPa為輻散區,低層輻合、高層輻散形成強烈的抽吸作用,使得上升運動較強,且低層形成正渦度中心并持續維持。配合垂直運動速度場可看出,500 hPa以下為上升運動區,上升運動明顯。由比濕場和相對濕度場可知,8:00濕度大值區位于吉林南部,隨著急流源源不斷的水汽輸送和穩定持續的上升運動影響,吉林市一帶濕度逐漸增大,為強降雪天氣的發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條件。
4 衛星云圖分析
運用靜止氣象衛星觀測時間分辨率較高的特點,對云系的強度變化和移動特征進行追蹤監測,診斷出預報系統未來移動方向和強度及伴隨出現強降水(雪)、大風的地區,是當前開展短時預報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7日20:00,衛星紅外云圖上,存在明顯的云系對應低空渦旋的暖中心的現象,隨著系統不斷向東北發展,不斷被后續的云系替代,可見向北運動的是一個波包,而不是某個氣團,該波包移動速度不受大氣運動速度限制。8日8:00,云系前段移至冷空氣交界處后,有新的云系生成,由相關數據分析可知兩者之間存在著明顯南北走向的水氣,先生成的云系促使后續云系發展,兩者之間為由南向北的水氣輸送關系[5]。
5 結語
2015年3月8日吉林市出現強降雪天氣過程,此次降雪有4個臺站達到暴雪級別,強降雪為春耕備播及冬作物返青生長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條件,但對交通運輸、設施農業極為不利。
此次強降雪天氣發生季節正是太陽直射點北移、冷暖氣團實力相當時期,水汽條件和抬升條件符合,極易產生強降雪。在華北地區低空渦旋并入、來自渤海灣上空偏南氣流水氣輸送及西伯利亞干冷空氣的南下入侵等共同作用下產生低熵結構,是此次強降雪天氣的主要環流形勢。
利用衛星云圖追蹤云系可以看到云系強度變化及移動特征以及云系生成、合并發展的連續變化,在降水天氣短時臨近預報中有很高的實用性。
6 參考文獻
[1] 蘇麗欣,王美玉,李嵩.吉林省降雪期的氣候特征機理研究[J].氣象災害防御,2014(4):8-11.
[2] 小倉義光.大氣動力學原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3-42.
[3] 劉玉蓮,任國玉,于宏敏,等.我國強降雪氣候特征及其變化[J].應用氣象學報,2013(3):304-313.
[4] 沈玉偉,孫琦旻.2010年冬季浙江兩次強降雪過程的對比分析[J].氣象,2013(2):218-225.
[5] 張騰飛,魯亞斌,張杰,等.2000年以來云南4次強降雪過程的對比分析[J].應用氣象學報,2007(1):6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