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薇 楊彬
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高校精神文明建設在主體性原則、價值論原則、實踐論原則和系統性原則方面相契合,二者間存在著互動張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高校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價值引領、育人引領和行為引領作用;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黨建工作和校園文化在內的高校精神文明建設則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陣地、戰斗堡壘和環境保障。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精神文明建設;互動張力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8-0027-02
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融入各種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之中”。目前,我國高校普遍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采取了一系列重要舉措。學界對此課題的研究也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但是,針對核心價值觀與高校精神文明建設內在關聯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厘清二者之間的關系,對于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加強高校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引領作用
核心價值觀是支撐一個民族內在凝聚力的精神保障,它與高校培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宗旨相契合,對高校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價值引領、育人引領和行為引領作用。
(一)價值引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確立了判斷是非、善惡、美丑的尺度,體現了“真”“善”“美”的有機統一,為高校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價值引領。在“真”的維度上,核心價值觀體現了唯物論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是現實性與思想性的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標識。在“善”的維度上,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在追夢征程中改造現實世界、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基本價值準則。在“美”的維度上,核心價值觀按照美的規律培育人、塑造人,實現人與自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形成道德自律,達到美的境界。高校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居于重要地位,肩負著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神圣使命。高校以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在“真”的維度上,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基本原則,培養大學生求真務實的精神,并掌握科學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在“善”的維度上,加強宣傳思想工作,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在“美”的維度上,創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營造和諧的育人環境,嚴肅校風,濃厚學風,塑造大學生人格之美。在“真”“善”“美”的統一中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是核心價值觀對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價值引領[1]。
(二)育人引領
高校是培育人才的搖籃。所謂“人才”,必然是先成“人”,后成“才”,不僅要擁有淵博的學識、出眾的才干,更要堅守做人的基本底線,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公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高校精神文明建設具有育人引領作用,要求高校始終堅持以德立人、立德樹人。如果說,高校專業課程是培育大學生成“才”的硬實力,那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則是高校培養大學生成“人”的軟實力。社會發展首先需要的是“人”,更進一步的要求是有“才”之人。在處理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實踐中,道德約束是其行為的基本準則。一個社會意義上的人,必然要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并得到他人的尊重;懂得如何實現自身價值并得到他人和社會的認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明確了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是大學生的基本行為遵循。對于大學生來講,經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精神洗禮,加強自身道德修養,懂得扎實干事、踏實做人,是他們學好專業知識、成人成才的基石。“育人”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中心,要努力使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充分發揮好每一個學科、每一堂課、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育人功能,使學生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潛移默化地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內涵和基本要求,真正做到思想上認知、情感上認同。
(三)行為引領
對于理論與實踐的相互關系,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2]這表明,社會意識發揮著重大的社會作用,理論一旦為群眾所掌握,就能夠發揮其指導實踐的行動力量。理論“變成物質力量”,需要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理論要抓住事物的本質,符合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二是理論要能夠說服人,掌握大眾心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以上兩個要求,因為它以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為依據,符合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規律;真實反映了人民群眾的價值訴求,能夠為群眾所接受、掌握并轉化為改造現實的物質力量。在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要讓核心價值觀為師生所掌握,內化為價值準則并煥發出構建精神文明的活力和動力,激發師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自覺地將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學校的改革發展、國家的興旺發達有機結合起來。用“誠信”“友善”展現現代化大學的精神風貌;用“敬業”書寫高校師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的責任擔當;用“愛國”匯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實力量。行為引領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高校精神文明建設最高層次的引領。
二、高校精神文明建設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踐行
黨的十八大要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國民教育總體規劃。高校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平臺,是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主要陣地,承擔著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重任。思想政治理論課、黨建工作和校園文化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是高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陣地
在全球化、信息化和開放式的國際環境中,各國綜合國力競爭既表現為以經濟、科技為核心的國家“硬實力”的直接較量,更體現在以精神文明建設引領的國家“軟實力”的深度角逐。高校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建設好軟實力,贏得青年一代,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面對價值多元而多變的社會環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弘揚核心價值觀的主要思想陣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傳道”“解惑”中去。“傳道”即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發展歷程和基本內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意義和基本途徑向學生闡釋清楚?!敖饣蟆奔蠢碚撀撓祵嶋H,用生動的素材詮釋核心價值觀,讓核心價值觀入學生耳、入學生腦、入學生心。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把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把建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主義社會作為自己的責任和擔當;把踐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一個合格公民的基本價值準則。從而使大學生形成理論自覺和價值觀自律,確保高校精神文明建設與國家倡導的核心價值觀的一致性,抵制非核心價值觀的蔓延。
(二)黨建工作: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戰斗堡壘
在世界范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特殊時期,在國內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折時期,多元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相互交錯,非主流意識形態對高校師生的思想觀念產生了巨大沖擊,發揮高校黨建工作的戰斗堡壘作用,對于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黨的基層組織要在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方面,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和戰斗堡壘作用”。一是高校黨委要加強領導和宣傳。黨委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黨委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加強對校園網絡、微信平臺的監督、管理和引領,開展抵御非主流意識形態、非主流文化思潮和非主流價值觀的組織工作。二是積極發揮學?;鶎狱h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創新黨組織活動方式,以形式多樣的組織活動,如專題講座、黨課等形式進行宣講,讓師生領會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實質,增強黨組織的創新力、凝聚力和戰斗力。三是積極發揮學校黨員干部帶頭作用和師生黨員的先進模范作用。黨員干部要率先垂范,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以實際行動和人格力量感召群眾、引領風尚。樹立先進典型,讓師生感受到核心價值觀的真實性、現實性和鮮活性,從而增強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三)校園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環境保障
《意見》指出,要“注重發揮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加強學校報刊、廣播電視、網絡建設”。校園文化是高校的內部環境,是精神文明建設的組成部分,網絡、廣播、報紙等校園媒介則是營造和諧校園文化的重要途徑[3]。高校校園具有開放性、兼容性和創造性等特點,信息量大而且傳播速度快,給高校知識更新、學術交流帶來了無限生機;同時由于信息復雜、多樣,往往良莠并存,加大了高校開展精神文明建設的難度。良好的校園環境能夠提升師生的道德素養,良好的校園氛圍也需要通過師生的實踐活動來創造。高校精神文明的建設者理應自覺出擊應對環境挑戰,有效利用校園網絡、校園廣播、校報??葌鞑バ畔⒌钠脚_和渠道,發揮其立德樹人、文化育人的有效作用,通過這些媒介傳遞社會正能量,營造“真善美”的育人氛圍,抵御負面信息的傳播、弱化不良信息的影響。讓學生在動態的知識習得中感受良好的思想道德熏陶,學會勞動、勤儉,學會感恩、助人,學會謙讓、寬容,學會自省、自律;使師生感受到民主、平等、友善、和諧的人文環境,增強他們參與精神文明創建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把師生的自我發展同學校的事業發展和諧統一起來,用核心價值觀凝聚師生參與學校精神文明創建的創造力、創新力,形成合力,以堅強的意志攻堅克難。
參考文獻:
[1]李衍柱.真善美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5(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3]高進,王馨,黃曉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精神文化建設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