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開 蔣舒敏
摘 要:在《社會學的想象力》一書中,米爾斯在深入批判宏大理論與抽象經驗主義兩種研究風格的同時,建構了一座新的方法論思想大廈。米爾斯的方法論思想的意義是雙重的,即學術性的和道德性的。從學術上來說,米爾斯完整地給我們呈現了一套如何做社會學研究的方法;從道德上來說,米爾斯企圖喚醒社會學者應有的價值關懷之情,自覺地承擔起自己的學術職責而直面當代社會的實質性問題[1]。
關鍵詞:學術;生活;治學之道;《社會學的想象力》
中圖分類號:C9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8-0117-02
米爾斯《社會學的想象力》作為社會學入門讀本,是社會學最為經典的著作之一,原因就在于它不僅給我們解釋了一個全新的社會學方法論,更是為我們闡明了作為一個學者該有的學術態度與治學之道。
一、再讀《社會學的想象力》附錄:論治學之道
1.學術與生活。那些最有名的思想家并不把研究工作與日常生活相割裂,他們舍不得冷落任何一方面,以至于不能容忍這樣的分割,并且要力圖是二者相得益彰;選擇做一名學者,既是選擇了職業,也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也就是說學術工作中融入個人的生活體驗,持續不斷審視它,解釋它[2]。
在米爾斯看來,對于一個學者而言,學術即生活,生活亦是學術。尤其是對社會科學的學者來說,個人在具體的生活中感知體驗,在閱讀中積累學術表達,并隨時將此二者加以結合形成個人的學術檔案,這種學術檔案不僅僅是一般學術著作的讀書筆記,更是個人在以后的思考、研究過程中的重要學術依據。更新與維持一個學術檔案,是治學之道的主要方法。
2.研究目的的非現實性。研究主題與研究計劃來自于自己的研究計劃,然而最糟糕的事情之一就是:僅僅在為了某個研究項目或課題而申請經費時,才感到有必要制定“計劃”;這些制定出來的計劃大部分僅僅是為了申請到資金。一位從事實踐的科學家應當定期回顧“我的問題與計劃進展”,而不是設計純屬虛構的課題為謀取資金隱蔽意圖,卻不論上報課題意義和價值如何。
在米爾斯看來,社會研究完全基于自己的興趣,是一項從自我個人體驗出發對學術的自我追求,并且這種追求不僅具有學術性還具有道德性,學者應該以此目的來進行研究與實踐,那種研究計劃與研究經費申請掛鉤的行為是要不得的。因為在米爾斯眼中,學術經費從來不是一個制約社會學想象力的因素,也不應該成為這樣一個因素。
盡管你不可能獲得足夠多的資金從事許多正設計中的經驗研究,但繼續設計這些研究依然是必要的。一旦展開了一項經驗研究,即使沒有能夠堅持到底,也仍然促使你以一種新的方式收集材料,而這些常常被證明與你正研究的問題有著無可置疑的相關。
可見,在米爾斯心中,經驗研究的目的不在于研究資料是否充足,甚至不在意研究結果的可信度,他所關注與在意的還是經驗研究過程對研究者自我的“學術經驗”的提升,這種研究過程是否可以促使研究者更新自我學術檔案中的“問題、理論與方法”。
3.社會學想象力何來?社會學的想象力是如何產生的?又是如何激發出來,將所有的形象與事實聯系在一起,并與之相輔相成呢?對于初學者而言,這是我們最關切的一個問題。如何快捷迅速地掌握一門(科學)知識,并用于生產實踐,服務于生活是我們一直所追求的目標。既然米爾斯指出社會學想象力之于社會科學的重要作用,那么社會學想象力如何得到則成為一個顯化的問題。然而,米爾斯并沒有直接回答,或許說沒法真正回答這些問題,他只是給予了一些簡單的技巧和一些基本情況。
社會學的想象力體現為一個視角轉化到另外一個視角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通過這兩個方面獲得:首先,重組學術檔案,合理拆分并加以分組,做交叉分類。其次,想象力的釋放,有時可以通過顛倒你的比例(交叉分類中的各組成成分的比例)而獲得成功。
米爾斯指出社會學的想象力是一種心智品質[2],是建立在個人學術經驗基礎上的一個洞察社會的能力,這種心智品質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需要在漫長的學術生涯中積累與重復,對自我學術檔案的更新從而提升學術能力。任何試圖跳過這個步驟而獲得這種心智品質的行為都是不理智的,學術生活與其他的生活形態不同,獲得它的捷徑只能來自于踏實與努力。
二、審視當下社會:再論“治學之道”
1.學術與生活。人是社會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3]。當學術變成工作,學者們的學術活動自然便會自動成為自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在這點上討論學術與生活到底是一致還是對立并無實質性意義,但是這并非說我們當下社會就是米爾斯所描述的那樣,學者將自我生活經驗與學術閱讀加以融合,形成學術檔案,成為研究主題的源泉。實際上,我們這個時代并沒有達致這種狀態,米爾斯的時代也沒有,要不然他的個人生活經歷也不會如此坎坷。
與之不同的是,半世紀之前米爾斯所處時代,沒有達致米爾斯的預期是因為大家的學術觀點與習慣方式不同,說到底還是學術膨脹期一個相對良性的一個過程。但現在,我們沒有達致這個狀態,主要的原因不在于我們對于學術觀點的不認可,更多的是迫于現實壓力。
米爾斯論述學術與生活,是從學術的角度出發,認為社會科學需要個人生活經驗與學術訓練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個人的研究計劃與提升自我的學術能力,也正是基于此米爾斯構建了一個新的學術方法論大廈。若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個人首先需要做的是滿足作為一個生物體需要的一些基本物質生活體驗,也就是常說的“生存需要”。先不提在改革開放初期,“搞導彈不如賣茶葉蛋”,就連現在我們科研學者的生存狀況也值得擔憂。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組織的2013年部分高校教師收入情況調查顯示,年薪在10萬元以下的教師占比近一半,20萬元以上的占比不足5%[4]。這種處境比比皆是,可想而知對于一個超過20年的教育培訓的青年人拿著這個工資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如何生活?又是如何才可應對當下那種急躁的社會氛圍——房子、車子和票子。當高教育得不到高回報,那么“讀書無用論”就自然盛行。當學者的學術生活得不到日常生活的滋養,米爾斯那種學術準則便不能適應,更談不上學術與生活的互補,試想一下,當我們每天需要面對房貸、學貸與婚貸的時候,如何才能安心思考我們個人生活與學術生活的互構,或許有,那么也是我們對于整個社會負面效應的不滿。
2.研究的非現實性。這里需要澄清下米爾斯非目的性的含義,米爾斯所言并非所指完全無目的性,而是說研究需要從心出發,依照個人學術追求去進行研究,其他任何附著在研究上面的動機因素都將影響我們思考問題和研究的方向。實質上,米爾斯說的是對的。研究應該是自我創作的過程,是一種思維上的自我超越,如果僅將此作為牟利或者得名的工具,則顯得物不盡其用。
米爾斯作為具有學術追求的大家,將學術作為一種不可褻瀆的神圣信念,值得理解與欽佩,我相信每一個讀過米爾斯著作的學者或多或少都會抱著這樣一個對學術執著的心。但為什么現在依舊強調這一被認為是學術道德的規范?這是因為現在的社會對于信念執著的追求越來越少了。
據北京工業大學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發布的《高校教師收入分配與激勵機制改革研究》顯示,在承擔課題所得收入方面,2010年北京地區高校教授最低者為0元,最高者為560 000元[5]。在現實壓力的逼迫下,課題申報直接影響個人收入與生活質量,那么面對研究計劃的設計與課題的申報就不可能做到米爾斯意義上的“價值中立”。
非現實這條假定在社會評價體系還建立在財富為本的社會中是一個很弱的假定。學術有尊嚴,工作很神圣,這樣的一個良性“科研——生活”圈才能激發個人對于內心學術抱負的追求。
3.社會學想象力何來?米爾斯說社會學的想象力是一種心智品質,這種心智品質體現的更多的是對社會學的執著追求。隨著執著時間的積淀,給學者帶來的是思維上的升華與學術上的飛躍。然而,就像上面提到的,現如今的社會,急躁是整個社會的特性,已經滲入到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當科研項目與個人生活水平掛鉤,當學術成就與學術論文掛鉤,當學術質量與高級別期刊掛鉤,那么急躁就不可避免。
按照米爾斯所言,社會學的想象力來自于長期的社會學思辨與訓練,社會學思維不會平白無故地產生,那么這種能力的來源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時間的積淀。但是這需要時間,現在的年輕人都是在生活的逼迫下,沒有辦法沉寂與積淀,有的只是探索獲得社會學想象力的表現——“問題、理論方法”創新。所以,我們看到當下許多優秀的學術產出多集中于對于問題與方法的探討,因為理論積淀沒辦法在短期內完成。然而,如果問題與方法的創新,得不到理論的配套升級,那么再高級的方法也只能是數字游戲,再深刻的問題也只能是試探研究。
三、由統一到對立:被生活建構的學術
米爾斯對其所處時代的學術氛圍提出了猛烈的批評,他試圖打破被生活壟斷的學術路徑,提出一種新的方法論基礎,希望對今后社會學乃至于整個社會科學的發展重新奠定基礎。但他所沒有預料到的是,學術與生活本該走向統一,但是到現在卻在走向極端,有生活無學術的狀態正在開始蔓延,至少米爾斯所期待的那種學術正走向邊緣,學術經濟開始萌芽,社會學的想象力也開始退化到只求方法創新,而忽視理論追求。由原先所期待“學術即生活”的狀態仿佛已經淪為“學術為了生活”的狀態演進,到最后“為了生活放棄學術”則不難預知。
隨著后現代主義思潮的泛起,整個社會科學界正開始面向不可知論與懷疑論,一切皆為建構,無具體理論意涵是當下整個討論的背景。追求實在主義的社會學已經隨著社會學想象力的“修正”慢慢退化,此時呼吁回歸米爾斯所言的學術態度與治學之道,正是對當下這種危機的反思,而要獲得改變,不僅是需要呼吁學者們的回歸,更是需要整個社會學氛圍隨著人們思想意識的提高得到一些價值觀念上的轉變。
參考文獻:
[1]魏永峰.論《社會學的想象力》的方法論思想蘊涵[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
[2]米爾斯.社會學的想象力[M].陳強,陳永強,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富教授和窮教授的兩極分化[EB/OL].[2016-01-05].http://www.
longxin.swust.edu.cn/forum.php?mod=redirect&tid=7637&
goto=lastpost.
[5]周東旭.富教授與窮教授——大學教師的貧富差距[EB/OL].
[2016-02-09].http://opinion.caixin.com/2014-09-10/10072
6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