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帥帥
摘 要:清代吳廷燮編著的《明督撫年表》是關于明代督撫沿革的一部力作,是研究明代督撫相關問題的重要工具書。該書收集史料豐富,結構排列簡潔明了,明代的督撫設置沿革清晰可辨。然而,因受當時編著條件限制,史料搜檢難度較大,使得該書存在一些疏漏和訛誤,主要體現在人員任職和升職時間訛誤,任職時官銜訛誤以及收錄遺漏等。今對該書卷四山東巡撫年表中的十一處訛誤進行校補,以期對明代督撫相關研究有所裨益。
關鍵詞:《明督撫年表》;巡撫山東;訛誤;校補
中圖分類號:K2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8-0160-02
清代吳廷燮編著的《明督撫年表》是研究明代督撫相關問題的重要參考書。該書全面梳理了明代督撫置罷、更替、生平簡歷以及在任事跡等史事,并且列出了所選用史料的出處。然而,因受時代條件等方面的限制,該書難免在史料搜檢和征引審核等方面存在一些訛誤。今以中華書局1982年魏連科點校本《明督撫年表》(以下簡稱《年表》)卷四中山東巡撫年表為例作一些校補,以期對該書修訂再版和相關問題的研究有所裨益。
1.《年表》379頁:“成化八年(1472年),翁世資、牟俸。實錄:九月乙卯,巡撫山東右副都御史翁世資為戶部右侍郎,太仆寺少卿右僉都御使牟俸巡撫山東。”
按:官銜訛誤。根據《明憲宗實錄》載:(成化八年九月)“乙卯……以巡撫山東右副都御使翁世資為戶部左侍郎,太仆寺卿牟俸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山東。”[1]2111《國榷》所載[2]2320與《明憲宗實錄》同。《國朝列卿紀》載:“翁世資……(成化)八年升戶部左侍郎……牟俸……成化八年以太仆寺卿任(巡撫山東)。”[3]528-78萬斯同《明史·牟俸傳》載:“……(牟俸)入為太仆寺卿,(成化)八年以左僉都御史巡撫山東。”[4]328-167此外,《本朝分省人物考》亦載:“翁世資……(成化)八年遷戶部左侍郎,十三年奉敕提督京通等處倉場。”[5]535-207(光緒)《山東通志》載:“牟俸……成化八年以左僉都御史巡撫山東。”[6]2305綜上可知,《年表》在搜檢史料時失察,右侍郎應為左侍郎,太仆寺少卿應為太仆寺卿,右僉都御使應為左僉都御史。
2.《年表》386頁:“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端廷赦。國榷:二月丙子,順天府丞端廷赦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
按:時間訛誤。端廷赦的任命時間應為二月甲申日,而非二月丙子日。核對《明世宗實錄》二月丙子條所載:“命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曾銑以原職提督雁門關等處,兼撫山西。”[1]5494《明通鑒》亦載:(嘉靖二十三年二月)“丙子,改巡撫山東副都御使曾銑以原秩提督雁門關等處,兼撫山西。”[7]2010《明世宗實錄》載:(嘉靖二十三年二月)“甲申,升順天府府丞端廷赦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1]5496《國榷》二月丙子、甲申條所載[2]3653與《明世宗實錄》相同。《年表》征引時不夠謹慎,似把前任曾銑的離任時間誤認為端廷赦任職的時間。
3.《年表》386頁:“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彭黯。國榷:十一月壬申,巡撫山東彭黯還朝。”
按:史實訛誤。十一月壬申,彭黯并未還朝。核對《國榷》所載:(嘉靖二十七年十一月)“壬申,山東巡撫彭黯奏御史劉時進引疾,不聽,許時進還朝自奏,凡代題概禁。”[2]3725可知,《國榷》原文原意是讓御史劉時進還朝自奏(引疾之事),而非讓巡撫彭黯還朝。《年表》在征引史料時失于審慎,造成句讀理解有誤。另外,據《明世宗實錄》載:(嘉靖二十七年十二月)“乙卯,升巡撫山東右僉都御史彭黯為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1]6226《國榷》亦載:(嘉靖二十七年十二月)“乙卯,山東巡撫彭黯右僉都御史改河南。”[2]3727綜上可知,十一月壬申,彭黯并未離任還朝,而是在同年十二月乙卯改任巡撫河南。
4.《年表》388頁:“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沈應龍、劉■。國榷:七月壬寅,福建右布政使劉■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
按:官銜訛誤。劉■以福建左布政使升任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而非右布政使。核對《國榷》所載:(嘉靖三十三年七月)“壬寅,福建左布政使劉■為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2]3836《明世宗實錄》亦載:(嘉靖三十三年七月)“壬寅,升福建左布政使劉■為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1]7171-7172《本朝分省人物考》亦載:“劉■……始轉福建左轄(布政使代稱)蒞任逾年晉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5]299綜上可知,《年表》征引時不夠謹慎,造成劉■原任官銜訛誤。
5.《年表》390頁:“隆慶五年(1571年),梁夢龍。十一月戊辰,巡撫山東梁夢龍,改撫河南。”
按:離任時間訛誤。梁夢龍離任時間應為十一月甲戌,而非十一月戊辰。《國榷》載:(隆慶五年十一月)“甲戌,巡撫山東右僉都御史梁夢龍為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2]4173《明穆宗實錄》亦載:(隆慶五年十一月)“甲戌,升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梁夢龍為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1]1520《國榷》(隆慶五年十一月)戊辰條載:“……巡撫河南右副都御史栗永祿為兵部右侍郎。”[2]4172《明穆宗實錄》戊辰條同載。《年表》征引失于審慎,似把河南巡撫栗永祿的離任時間誤認為梁夢龍離任山東到任河南的時間。
6.《年表》395頁:“萬歷四十年(1612年),黃克纘。實錄:四十年二月庚寅,山東巡撫兵部尚書右都御史黃克纘南兵部尚書。”
按:官銜訛誤。黃克纘原任官職應為右副都御史,而非右都御史。核對《明神宗實錄》所載:(萬歷四十年二月)“庚寅,改山東巡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黃克纘為南京兵部尚書。”[1]9271此外,《國榷》亦載:(萬歷四十年二月)“庚寅,巡撫山東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黃克纘為南京兵部尚書。”[2]5043(光緒)《山東通志》載:“黃克纘……累遷右副都御使巡撫山東。”[6]2307(乾隆)《晉江縣志》亦載:“黃克纘……累官山東左布政使遷右副都御使,巡撫其地(山東)。”[8]235綜上可知,《年表》征引時不夠謹慎,似誤把右副都御史當作右都御史,造成黃克纘原任官銜訛誤。
7.《年表》395頁:“萬歷四十年(1612年),李同芳。實錄:四十年四月戊子,山東右布政使李同芳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
按:原任官銜訛誤。李同芳應以山東左布政使升任山東巡撫,而非右布政使。核對《明神宗實錄》所載:(萬歷四十年四月)“戊子,升山東左布政使李同芳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1]9308可知,《年表》征引失察,造成李同芳原任官銜訛誤。
8.《年表》396頁:“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王在晉。實錄:四十七年四月庚子,王在晉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
按:任命時間訛誤。王在晉的任命時間應為同年三月庚子,而非四月庚子。經核對《明神宗實錄》與《國榷》四十七年四月庚子條,均未發現相關記載。《明神宗實錄》載:(萬歷四十七年三月)“庚子,敕江西左布政使王在晉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等處,督理營田,提督軍務。”[1]10996《國榷》亦載:(萬歷四十七年三月)“庚子……江西左布政使王在晉為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兼理營田。”[2]5134綜上可知,吳《年表》征引失察,造成王在晉任命時間出現訛誤。
9.《年表》397頁:“萬歷四十八年泰昌元年(1620年),王在晉。實錄:四十八年八月癸丑,王在晉總理河道。”
按:時間訛誤,官銜不詳細。王在晉八月甲寅升為工部右侍郎總督河道,而非八月癸丑。核對《明光宗實錄》元年八月癸丑條,未見相關記載。根據《明光宗實錄》所載:(泰昌元年八月)“甲寅,巡撫山東副都御史王在晉升工部右侍郎,總督河道、軍務。”[1]117可知,《年表》征引失察,造成王在晉升職時間訛誤和官銜不詳。
10.《年表》398頁:“天啟六年(1626年),李精白。實錄:六年閏六月壬子,太常少卿李精白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
按:任命時間訛誤。李精白是在閏六月癸丑巡撫山東的,而非閏六月壬子。經核對《明熹宗實錄》六年閏六月壬子條所載內容,未發現相關記載。《明熹宗實錄》載:(天啟六年閏六月)“癸丑,升太常寺卿曹思誠為刑部右侍郎,太常寺少卿李精白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1]3544《年表》概因壬子條位置臨近癸丑條位置,征引時不夠謹慎,造成任命時間訛誤。
11.《年表》398頁:“崇禎三年(1630年),王從義。國榷:崇禎三年三月庚寅,山東巡撫王從義劾免。”
按:免職時間訛誤。王從義是在三月壬辰被劾免,而非三月庚寅。經核對《國榷》崇禎三年三月庚寅條所載內容,未見吳《年表》所收錄內容。《國榷》載:(崇禎三年三月)“壬辰……巡撫山東右副都御史王從義劾免。”[2]5524綜上可知,《年表》征引失察,造成王從義免職時間訛誤。
參考文獻:
[1]明實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2]談遷.國榷[M].北京:中華書局,1958.
[3]雷禮.國朝列卿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萬斯同.明史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張曜.光緒山東通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7]夏燮.明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2009.
[8]方鼎.乾隆晉江縣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