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芬
摘 要:文化作為衡量一個民族強弱的根本指標,在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現階段我國處在一個大變革、大轉型的時期,文化危機問題凸顯。政府應積極從自身承擔的文化責任出發,主動建立文化危機防范體系,把我國建設成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文化強國。
關鍵詞:文化危機;產生原因;政府責任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8-0175-02
目前,我國正處在一個社會大變革、大轉型的時期,同時也是多種社會問題突顯的時期,由文化矛盾引發或支持的沖突和危機所帶來的沖擊更為嚴重,帶來的社會整體失序卻難以輕易消除。文章在分析文化危機產生原因的基礎上,著重探討了文化危機管理中的政府角色以建立有效的文化危機防范體系。
一、文化危機
我國學者從社會整體層面上將社會問題分為自然領域的、經濟領域的、政治體制的和文化體系的社會問題[1]。并指出由文化矛盾引發或支持的沖突和危機,其根深蒂固性和持久性遠甚于其他原因直接引發的危機[2],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下要求政府加強文化管理。我國學者高鵬程將文化危機定義為:“從總體上來說社會成員精神內容普遍喪失整體性的危機”[3]。文化的危機包括文化的疲憊、文化的歧出和文化的變質三個方面:文化的疲憊是指一種文化喪失了生命活力,徒有形式而不能解決現實存在的問題。文化的歧出是指某一文化偏離了本民族文化在歷史中形成并定型的精神特質與文明形式,即偏離了本民族文化的正統或正軌,向另外的非正統文化或異文化的方向演變發展。文化的變質是指某一文化完全脫離了本民族文化在歷史中形成并定型的精神特質與文明形式,即完全脫離了本民族文化的正統或正軌,在其他文化的影響下變質異化而成為與本民族文化自性特質不相干的另外的文化,用中國古代儒家的話說就是“以夷變夏”,用現在西方流行的話說就是“文化殖民”[4]。所以,文化危機也就是社會成員所共同認知的文化受到質疑、否定、拋棄的文化失序現象。
二、文化危機產生的原因
(一)全球化與文化危機
當代全球化浪潮不僅席卷了經濟和政治領域,還席卷了文化領域。隨著我國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正與世界融為一體,各種非本國的思想觀念,文化意識也隨之而來。在對待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化上面臨困境。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重要特征就是追逐利潤的最大化,為了謀利人們無盡地釋放著貪婪的欲望,先進的技術和科學被發明、被利用。在此基礎上資本主義文化形成,在這種文化的指導下,充滿征服欲望的政治強權形成。資本主義文化在精神層面上表現為消費主義、虛無主義和享樂主義,為了生存人們斤斤計較、彼此競爭、相互傾軋。通過全球化,一方面我們了解著這種文化,另一方面也在逐漸地接受著這種文化,于是人們的價值觀念、人生態度也隨之變化。而這種變化常常是以一種隱形的方式逐漸滲透的,所以在文化危機發生前人們很難突然覺察到。所以,面對全球化形勢下的資本主義文化的侵蝕,我們必須要提高警惕,防微杜漸,用屬于我們自己的文化抵御其滲透,防止“青蛙效應”的惡果發生。
(二)信息技術與文化危機
一個民族的文化要取得長足的進步,就要同外來文化相互融合,取其精華,為本民族文化注入新鮮血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一方面促進了我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如傳統的社交方式正被逐漸淡化,人們更傾向于網絡社交,其后果便是網絡中極為親密的“朋友”在現實中面對面卻無話可說,這種現象特別是在青少年身上較多發生。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人們渴望更為先進的通信技術和網絡,而這正是西方發達國家將其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強加于人的工具和載體。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其在信息技術方面的優勢,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只能成為被迫接受信息的群體,其結果便是受到發達國家的文化控制。在這種控制下,有的人逐漸盲從,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感到無所適從,缺乏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然后就會出現文化迷惘甚至文化虛無現象。當信息技術帶來的文化盲從與文化無所適從相互混合、沖突時,文化危機就有可能發生。具體表現為人們對周邊事物漠不關心,倫理情感日漸冷漠;對傳統文化懷疑或否定,輕薄或拋棄;對自己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產生動搖。
(三)教育與文化危機
在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和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環境下,教育的發展在促進國家競爭力的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作用。我國現階段的教育取得了空前的發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大致表現為:供給不足、結構失衡、體系不全、機制不活。短期內要解決這些問題是十分困難的,因為我國是一個人口基數大,勞動素質整體水平低的國家,教育從整體上呈現出滯后性,這些都對我國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帶來十分嚴峻的挑戰,出現教育資源整體匱乏和分布不合理,低層次文化人口占多數,科研與社會需求聯系不緊密等問題,這些問題反過來又制約著教育的發展。在這種困境下,教育與文化無法建立一個良性循環機制。而經濟全球化又帶來了人們物質生活的變化,就會出現物質生活發展與文化發展不同步的現象,這種現象得不到政府充分的重視和解決時,也會引發文化危機。
三、文化危機管理中的政府角色
對于危機管理的階段界定有許多種說法,被眾多危機管理專家所推崇的就是三階段模型,它把危機管理階段分成危機前、危機中和危機后三大階段,文化危機關乎一個民族的靈魂,政府應在文化危機三階段中發揮積極作用。
(一)文化危機前的政府責任
“使用少量的錢預防,而不是花大量的錢治療”是政府管理的目的[5]。在整個文化危機管理的第一階段,政府若能有效地預防和避免危機事件的發生,則能最大限地降低危機管理所耗費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同時也能很好地展現這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政府的管理能力,也能增進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文化危機前的政府責任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早期危機預警、信息的收集和處理、制定應對危機方案和政府文化引導。
要防范文化危機的發生,政府及其相關危機處理部門首先要將日常生活中可能引發文化危機的信息列舉出來,如宗教文化的相異性,全球化中的文化滲透,然后從中確定某些重要信息即確定哪些行為或現象的潛在危機或機遇可能構成重大影響。信息收集可以通過大眾傳媒、實地調研、理性推理的途徑來完成。獲取早期危機預警信息只是第一個環節,還要對信息進行評價和分析,總結歸納隱藏在信息背后的本質因素,才能識別其中隱藏的可能發生事件的模式。在此基礎上得出預測性、警示性的信息。另外就是制定應對文化危機的方案,其目的是為了能在文化危機發生時有一個快速、高效的反應機制。以上工作完成之后,政府還有一項更為重要的責任,就是進行政府文化引導。文化危機通過常用的危機應對方法難以在短期內消除,甚至這些方法根本不起作用,因為文化危機是在意識層面上發生的,所以政府在意識形態層面上的引導就顯得格外重要。教育可以作為政府引導的一個重要手段,在教育過程中政府要大力推行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從而達到從意識層面上抵御外來文化侵略,從根本上提高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目的。
(二)文化危機中的政府責任
文化危機一旦發生,將使社會走向崩潰的邊緣,傳統的美德被徹底消解,人與人之間相互猜疑憤恨,經濟、政治和社會秩序趨于嚴重癱瘓和混亂,人們的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所以在文化危機發生的管理中政府責任重大。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認識到文化危機已經發生并積極應對,然后啟用文化危機前已經制定好的危機應對方案。在運用已制定方案中政府應該遵循以下原則:(1)要有一個統一、規范的危機指揮中心。(2)各危機應對資源要協調統一。(3)危機決策要高效有力。(4)各溝通渠道要暢通迅速。政府及相關危機應對部門還要注意到已制定方案不一定能有效解決當前的文化危機,因為危機具有突然性,非常規性,其發生往往出乎意料,這時政府就要做出非常規決策來應對危機。在非常規決策時,政府應注意以下幾點:(1)科學地認識引發文化危機的本質。(2)注意發揮專家智囊團的作用。(3)要堅持把人放在首位。(4)要做到快速決策。
(三)文化危機后的政府責任
危機發生時是一個政府可信度資產受到嚴重折扣的時候,但同時又是政府重建信任的最佳時機。所以對政府來說管理文化危機階段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文化危機管理過程就已經宣告完成,只是政府的文化危機管理進入一個新階段——文化危機的善后和反饋。因為文化危機事件會導致個人和社會出現高度不穩定的緊張、恐慌的狀態,這種狀態可能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因此,政府首先要積極地采取措施來安慰人們的失衡和混亂,恢復重建人們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這些措施包括心理咨詢、重新定位人們的精神需求、通過各種媒介宣揚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等。其次,政府還要成立獨立的機構對造成文化危機的深層原因進行調查。在調查中不僅要查明危機發生的原因、危害的幅度,還要根據危機調查機構反饋的信息,通過召開專家會議,總結經驗教訓,提出一個完整的處理未來文化危機的方案。并且要把危機調查結果公開,以尋求社會輿論力量的支持,共同做好文化危機的善后工作。再次,政府還要在文化危機之后及時進行組織調整、變革,使其在變化了的條件下延續下去。“從某種意義上講,危機是一定時期內,潛在的社會制度問題的外化表現。”[2]因此,政府的調整與變革應首先從完善文化制度開始,然后進行機構設置,控制系統,思想觀念方面的改進。最后,文化引導在文化危機后的管理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為此時的政府文化引導不僅對當前的文化善后工作具有修正、彌補作用,還可以對未來的文化危機起到預防和消解作用。
參考文獻:
[1]薛瀾,張強,鐘開斌.危機管理——轉型期中國面臨的挑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11.
[2]胡寧生.中國政府形象戰略[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9.
[3]高鵬程.危機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251.
[4]蔣慶.中國文化的危機及其解決之道[EB/OL].[2016-02-11].http://tieba.baidu.com/f?kz=120183456.
[5]戴維·奧斯本,特德·蓋布勒.企業精神如何改革著公營部門[M].周敦仁,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