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原
摘 要:文化價值觀的本質是意識形態,是以經濟為基礎,同時也會為社會經濟發展注入動力。從傳統與現代視角透視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社會文化價值觀的深層變化。中國轉型社會價值觀的沖突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社會主義文化價值觀來引領當前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文化價值觀;轉型社會;新型社會主義文化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8-0177-02
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中國社會進入了由傳統農耕文明社會向現代工業文明社會的加速轉型期,標志著中國社會進入全面轉型的社會,與此同時積累并暴露出許多社會問題。當我們深思這些社會問題的根由和出路時,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就是文化價值觀問題,破解時局之管孔,需要從觀念層面、“傳統與現代”視角透視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文化價值觀的深層變化,認識文化價值觀的重要作用,更好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的文化價值。
一、文化價值觀的內涵
何為文化價值觀,因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對其解讀也不同。按照梁漱溟先生的觀點,文化價值觀是一個民族(國家)在自身發展過程中的“根本文化”,它規制著一個民族(國家)的“生活樣法”即民族文化。東西方文化的區別是“根本文化”區別即資本主義文化價值觀及中國封建文化價值觀的不同[1]。西方以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對文化價值觀的研究最具代表,他認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氣質會對該民族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論證了基督教新教文化價值觀對近代資本主義精神的形成發揮了巨大影響,在韋伯看來文化價值理念并非總是物質環境的反應,也可以成為引發社會經濟變遷的精神動力。這一觀點也被當代社會學者們所認可,他們認為文化價值觀中的信念、態度和愿景,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有越來越大的共識,認為當今全球經濟繁榮源自于具有市場經濟文化價值觀的人力資本。美國著名學者羅納德·英格爾哈特主持43個國家的公眾中有代表性的全國抽樣的主要價值觀念和信仰調查項目中,以實證研究的形式證明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會使公眾的價值觀和信仰體系發生變化,而這種變化反過來又會使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體系產生某種化學效應。因此,我們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賦予文化價值觀的概念,從廣義上是指一個民族(國家)在處理人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生態自然關系上呈現出的文化共同性。文化價值觀不同,民族成員的社會生活態度、生活方式就不同,呈現出不同民族(國家)的文化特征并決定著民族(國家)發展軌跡[2]。它是一個民族(國家)的民族精神,是共同秉持的理想、信念和共識。而狹義文化價值觀是指社會中由生產方式決定并服務于生產方式的某種特定觀念體系。馬克思說:“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所以在現實中,不同時期的社會范式都有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價值觀。
二、中國轉型社會文化價值觀
無論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傳統還是孔德的西方社會學傳統,傳統與現代、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都是社會學分析方法的兩種理想模型,“傳統與現代”的分析框架也是社會學理論實證主義的分析方法和研究范式。對中國轉型社會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及意識形態的認識可以用社會學分析的這兩種類型為參照,采用“傳統與現代”比較分析的方法和范式進行研究,洞察中國文化發展中不同階段的文化模式和文化價值觀的不同。
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念是以儒學觀念為其價值取向的封建農耕文化價值觀,是集權政體、自然經濟和儒學思想相結合的文化體系,這種自西漢時代起三位一體的社會結構幾千年來一直支配著中國傳統社會的歷史進程。主流的傳統經濟觀念是‘重本抑末‘重義輕利‘去奢崇儉。政府通過集權的方式來干預經濟和一切社會事務,輔以教化與倡導,這樣來維護傳統的統治秩序。”公元前81年的“鹽鐵會議”是一個重要標志,從此,主流的傳統經濟觀念就是分散性小農生產與集權性專制政體相結合。中國傳統農耕社會結構,總體而言是以農業為基礎產業、以家庭組織和血緣關系為社會主要組織形式的自給自足的經濟社會;以傳統權威為基礎、家長制管理為主要管理方式的宗法社會。具有分散、封閉性,社會分工專業化程度低,社會同質程度較高的特征。其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呈現“差序格局”特點,權力地位、財產、身份地位乃至是婚姻關系等都是按“差序格局”進行配置[3]。集權干預、儒學思想、小農自然經濟它們的組合因此也催生了與之相適應的一系列個體觀念組合,就是社會中的每個人形成了具有重視道德和精神的思想意識、“三綱五常”的人倫道德以及“三從四德”的行為方式的人格價值觀念。
現代社會則不同,其社會結構是以工業為基礎產業,以專業化分工合作、機器大生產和業緣關系為生產組織形式的商品經濟社會,法律是社會管理的主要理性尺碼,社會依據市場配置原則進行分配,具有開放性和契約性特點。但社會異質性程度高,以自由、平等、勤奮、節儉、自立、法制等為其主要價值取向,現代社會文化價值觀具有科學和民主的精神。費孝通先生用“差序格局”和“團體格局”概念厘清了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結構的本質,“西洋的社會像我們在田里的捆柴……每一根柴在整個挑里都屬于一定的捆、扎、把。……在社會,這些單位就是團體。團體是有一定的界限的,誰是團體里的人,誰是團體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團體里的人是一伙,對于團體的關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團體中有組別或等級的分別,那也是先規定的。而中國的傳統社會結構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4]差序格局與團體格局是現代與傳統的社會結構差別,不僅體現為傳統與現代,或是農業社會與工業社會之間的不同,也包含了內在價值觀的差異。從個體的表征來看,現代社會的個體人格與傳統社會的個體人格具有相反特征,在現代社會文化價值觀主導下的社會個體形成了獨立、自主、自由、理性的個體人格。
如此,轉型社會文化價值觀最大特點就是傳統社會價值觀與現代社會價值觀的交集。轉型時期,傳統因素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還起著主導作用,但同時現代因素的影響也嶄露頭角,并開始凸顯它的主導作用,帶來社會行為方式、秩序、規范體系以及文化價值觀等方面的巨變,出現了帶有普遍性的“去傳統化”。轉型社會的中國不可避免且也需要進行價值觀的重建,重塑社會主義文化價值觀,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主導引領作用。
三、新型社會主義文化價值觀
梁漱溟先生認為,“近世以來,西洋人都是力持向前要求的態度;從這態度就有他那經濟競爭。于是征服了自然,制度日新,改造又改造,改造到這社會大改造一步,理想的世界出現,所謂生存問題逝去者……人類將從人對物的問題之時代而轉入人對人之時代——第二種他心問題之時代。……物質不滿足時代,轉入精神不安寧時代;物質不足必求之于外,精神不寧必求之于己。……禮樂在未來文化中之重要是我敢斷言的。”列寧在談論無產階級文化時曾說:“應當明確地認識到,只有確切地了解人類全部發展過程所創造的文化,只有對這種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設無產階級的文化,沒有這樣的認識,我們就不能完成這項任務。……無產階級文化應當是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地主社會和官僚社會壓迫下創造出來的全部知識合乎規律的發展。”時下進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是以市場經濟要素作為基礎性資源進行配置,充分調動人們的勞動積極性,提高了生產效率,更加充分地利用資源,使得我們的經濟得以飛速發展,為精神文化領域的建設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而與此同時當代社會主義文化價值觀一旦成型,就會與它所賴以存在的傳統精神形態相分離,去適應現實的經濟基礎,并從中汲取豐富的養分。因此,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價值觀應當也只有在人類已經取得的所有文化成就的基礎之上加以改造才能創建屬于我們自己的社會主義文化價值樣態。
在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因為我們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民族信仰,共同的歷史遺產,共同的傳承正對現代人發揮著巨大的精神整合作用。而儒學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我們應該精心愛護,挖掘其精髓,批判性的繼承,使之成為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思想來源。鄭杭生先生提倡“開發傳統,服務現代”,認為從傳統因素占主導地位的社會轉變為現代因素占主導地位的社會,既有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又有現代向傳統的轉變,既有傳統向傳統的轉變,又有現代向現代的轉變。傳統與現代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分狀態,它們兩者是互為表達、彼此推進的:沒有現代也就無所謂傳統,傳統揭示了現代的另一種面相[5]。中國轉型社會的目標是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那么與之相契合我們也需要建立社會主義文化價值觀。因此,當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價值觀,應該是一種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先導,繼承優秀的傳統儒家思想基因和西方思想之精華的、獨具特色的新型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張岱年.中國傳統文化的分析[J].理論月刊,1986(7).
[3]卜長莉.“差序格局”的理論詮釋及現代化內涵[J].社會學研究,2003(1).
[4]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5:13-14.
[5]鄭杭生.當前中國比較文明研究的任務[J].社會科學輯刊,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