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如拉 張銀花
摘 要:草原絲綢之路是“絲綢之路”中一條重要的通道。草原絲綢之路的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是“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草原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為研究內容,提出了現實可行的保護策略和開發模式。
關鍵詞:草原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策略;開發模式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8-0181-02
“絲綢之路”是指歷史上橫貫亞洲與歐洲大陸的貿易和文化交流通線。在中國古代,絲綢之路主要有四條交通線:其一為“沙漠絲綢之路”,從洛陽、西安出發,經河西走廊至西域路,然后通往歐洲,也稱為“綠洲絲綢之路”[1];其二為北方草原地帶的“草原絲綢之路”;其三為東南沿海的“海上絲綢之路”;其四為西南地區通往印度的絲綢之路。
一、草原絲綢之路及其文化遺產概況
1.草原絲綢之路概述。從文獻記載看,草原絲綢之路形成于公元前5世紀前后。當時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逐水草遷徒,隨畜牧而轉移,居無定處。因受游牧生產、生活方式和自然環境的制約,游牧民族日常生產生活所需的部分工具、食品、衣物等依賴于定居地區的補充。當面臨干旱、暴風雪等災害時,為了尋找好的牧場或為了補給日常生活所需品,起初就用掠奪、征服的方式來獲得定居地區的物質成果。其后,游牧民族逐漸受中原等各民族的文化影響,學會了通過貿易交換的方式來獲得其日常生產生活所需品,從而逐漸形成了“草原絲綢之路”。后來,匈奴民族統一我國北方草原地區之后,正式打通了草原絲綢之路的通道,與西方一些國家貿易來往也更為頻繁,該通道逐步成為我國長城南北地區及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2.草原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概況。草原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歷史文物、建筑和人類文化遺址。即,古城址、古建筑、石窟寺、碑雕、碑畫、窟洞、器物等。被譽稱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背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傳統文化為表現形式,即,民間傳說、語言習俗、文藝禮儀、烹調餐飲、傳統醫藥等。
草原絲綢之路的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如,考古發現的內蒙古杭錦旗阿魯柴登的兩座匈奴墓中,金器就有鷹形金冠、虎形鑲寶石金飾、四虎噬牛紋金飾牌、金項圈、金耳墜等計二百四十六件,還有銀器、石串珠等。2003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察哈爾右翼前旗巴音塔拉鎮土城子村集寧路古城遺址,挖掘發現了大量的房址、墓葬、窖穴、道路、水井等遺跡,出土的瓷器、陶器、銅器、骨器、錢幣中,僅完整或可復原的瓷器就達三千余件。
草原絲綢之路是文化文明交流之路,草原絲綢之路的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多種文明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物質見證。如,內蒙古出土的突厥族金銀器上,就凝聚吸收了西方文化、波斯、印度等民族文化的因素。此外,瓷器、佛像、拜占庭金幣、波斯銀壺等文物的出土也印證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草原絲綢之路中的甘肅段堪稱黃金段,世界三大宗教都在這里留下了歷史痕跡,其中石窟寺就是佛教及佛教藝術中國化的實物標本[2]。天水后街的清真寺則是以其文物遺存的豐富性見證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
草原絲綢之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僅甘肅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有一百多項,包括花兒、嗩吶藝術等民間音樂八項,蘭州太平鼓等民間舞蹈十三項,環縣道情、皮影等傳統戲劇八項,蘭州鼓子等曲藝八項,民間雜技與競技兩項,蘭州刻葫蘆、天水雕漆等傳統手工技藝十三項,民俗類有夏河縣香浪節、天水太昊伏羲祭典等十六項,慶陽慶城徒手秧歌等民間舞蹈十七項,蘭州清湯牛肉面等民俗十五項等。
草原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既具有物質上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又具有深刻的精神信仰意義。
二、草原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保護策略
草原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是祖先的杰作,是歷史的寶貴財富。如今,為發展旅游業越來越多的文化遺產被開發利用,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如何做到有效保護是急需正視的現實問題。只有把有效保護放在第一位,才能保持草原絲綢之路文化遺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1.區域保護與整體保護相結合并制定實施整體性保護規劃。草原絲綢之路具有涉及范圍廣、時空跨度大的特點。保護草原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既是絲路各國各地區的重要使命,同時草原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也是多區域多民族多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有機的整體,是一個范圍龐大的文化復合體。因此,草原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保護,在做好區域保護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加強整體保護。依據草原絲綢之路的線路起點終點、整體范圍的劃定等制定實施整體性保護規劃,包括草原絲綢之路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草原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等。
區域保護與整體保護相結合,既有利于促進各國、地區性的文化遺產保護,更有利于促進草原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在各國的國家保護規劃和各地區的地區性保護規劃基礎上,制定實施行之有效的整體保護規劃,會產生分散的點狀保護基礎上的整體效果和更大的影響力。
2.建立跨國合作保護機制并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草原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雖然在空間上跨越洲界、國界,在現實的行政區劃中分屬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但是作為多個區域多種文化交流的產物,它并不單單屬于某個國家,而是屬于全體沿線的各個國家。因此,保護草原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應不受國界、不受地域限制,沿線各國都有義務保護好草原絲綢之路在各國的文化遺產,同時通過跨國合作保護、跨區域合作和交流,沿線各國就文化遺產保護展開多種合作,并形成跨國多級合作保護機制。
特別是在“申遺”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沿線各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以“草原絲路”為紐帶,將“草原絲路的文化遺產”作為一個整體申報,其遺產價值將會極大提升,而且多國聯合申報的創新模式也將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對獲得優先申報權和提高申報成功率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3.通過多元化的投融資平臺建立草原絲路文化遺產保護專項基金。草原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數量較大、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涵蓋面廣,若要使其得到有效保護,建立草原絲路文化遺產保護專項基金是非常必要的。如,我國是一個文化遺產豐富的國家,由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是屬于公共非營利性質,其目前的資金投入主要是依靠政府。當政府投入的有限經費,面對全國眾多需要保護的文化遺產時,還只是杯水車薪。
因此,在以政府為主導的基礎上,之后應逐步引入市場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的雙重優勢。在政府主導下,完善相應的行政、法律和經濟機制,調動社會各方積極性,通過多元化的投融資平臺建立草原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專項基金,切實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工作。
三、草原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開發模式
要正確處理草原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應把保護文化遺產資源放在首位,并在實施有效保護策略的前提下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建設和利用。
1.創建“草原絲綢之路文化主題公園”。文化主題公園開發模式,是在一定區域內,通過仿造民俗環境、表演生產生活中的某些民俗活動,使文化遺產集中展示與旅游者參與體驗相融合的一種產業開發方式。創建主題公園,能使草原絲綢之路的文化特點匯集在一起,使人們更好地觀賞和感受草原絲綢之路的文化景觀和文化習俗。目前內蒙古正在積極推進“草原絲綢之路文化主題公園”的建設工作。
草原絲綢之路的東端中心地在內蒙古地區,從建城史和歷史發展的變遷來看,呼和浩特市在草原絲綢之路的形成與發展中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樞紐城市。因此,2014年7月,呼和浩特市開始著手規劃建設“草原絲綢之路文化主題公園”。按照規劃,該公園的選址沿城市東二環內側,占地約120萬平方米。具體區域為北起新華大街,南至南二環,東西平均寬度350米,南北長約4公里[3]。此主題公園的建成,對于草原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傳承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2.推進博物館的產業開發。草原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開發可采用公共、民間和數字博物館三種模式的開發來實現。公共博物館的產業開發,以文化遺產作為內容基礎,以文物復制、文化紀念品銷售、會展展覽等形式實現其經濟價值;民間博物館的產業開發,以文物資源作為基礎,以文化產品創新作為持續發展的動力,以旅游開發作為重要途徑,將紀念品開發等納入開發規劃;數字博物館的開發,是以圖像、影視、文本、語音等多種形式,將博物館的各種資源進行數字化運作并形成信息資源,使之便于保存、傳播和使用。
總之,利用博物館產業的開發,在文化展覽、文化休閑、文化旅游、文物復制品生產銷售等行業和領域引入市場機制,推動博物館從以“征集、保護、傳播、研究”職能為核心的傳統公益性機構,逐步演進為宣傳教育傳播機構和文化創意產業鏈中的一個環節。通過公共博物館、民間博物館、數字博物館等多種形式的開發,使文化遺產由內容性的價值體逐步成為擁有審美、藝術、商業價值性的消費體,從而達到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經濟文化目標。
3.發揮旅游開發與特色餐飲開發的帶動作用。草原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是歷史文化與文明的結晶,也是可供開發利用的重要旅游資源和旅游名勝。旅游開發,要以文化遺產為核心,以自然、民俗、文化景觀和旅游紀念品為支撐,通過當地政府的積極推動創造良好的政策和體制環境,引導和支持企業進入旅游開發系統注入資金獲得價值收益,從而促進草原絲綢之路文化遺產開發的良性運作。
特色餐飲作為草原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以民族餐飲為平臺,并融匯多種多樣的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將民風、民俗、民藝匯聚一堂,有利于實現草原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更新和開發。因此,旅游開發、特色餐飲、演藝展示相配套,形成旅游、餐飲、演藝等行業互相帶動的發展模式,并衍生出旅游、餐飲、演藝融為一體的綜合產業體對草原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開發會起到非常好的帶動作用。
草原絲綢之路是著名的商業和文化交流之路。在未來的草原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當中,中國作為文化遺產大國,將傳統的方法與模式繼續發揚光大的同時,新政策的出臺和創新可行性方法與技術的出現,不僅給草原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帶來新的思路,也會有更多的經驗成為世界性的范本。
參考文獻:
[1]張景明.草原絲綢之路與草原文化[N].光明日報,2007-01-26.
[2]胡瀟.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在現當代的藝術表現與拓展[J].社科縱橫,2011(6).
[3]張謹嫻.呼和浩特建設“草原絲綢之路文化主題公園”[EB/OL].
中國新聞網,[2016-01-17].http://www.chinanews.com/df/
2014/07-17/6396367.shtml.
[4]王大方.論草原絲綢之路[J].前沿,2005(9).
[5]李明偉.絲綢之路研究百年歷史回顧[J].西北民族研究,2005(2).
[6]南宇.簡析西北絲綢之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J].旅游文化,2012(4).
[7]李林.“文化線路”與“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探析[J].新疆社會科學,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