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貝夢娟
摘 要:隨著網絡、手機、ipad等現代傳媒手段的快速發展,各種題材的小說走進互聯網,網絡小說也就應運而生,掀起了新一輪的熱潮。互聯網的普及、網絡小說數量的急劇增加以及讀者群體的飛速膨脹,都促使了網絡小說為影視劇提供廣闊的劇本來源。由網絡小說改編而成的影視劇因其隊伍龐大、影響深遠,它們在熒屏上占領了重要的地位,同時也創造了多個收視率和票房的神話,這昭示著網絡小說與影視劇“聯姻”的現象將會愈來愈熱。諸多因素造成“聯姻”現象熱,“聯姻”有別的小說、影視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也存在著弊端,因而這種熱現象又促使我們去尋找解決的策略。
關鍵詞:網絡小說;影視劇;聯姻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8-0186-02
從《第一次親密接觸》被搬上熒幕到現在,網絡小說被改編成影視劇可謂進展得如火如荼,尤其是近年來,改編現象更是呈現出繁盛狀態。據官方統計的數據,截至2014年年底就有114部網絡小說被影視劇劇組購買了影視版權。微博最新網絡調查數據也顯示,2015年點擊率最高的電視劇Top10中,《何以笙簫默》《瑯琊榜》《偽裝者》《花千骨》等都是由網絡人氣小說改編而成的。熱播劇中《匆匆那年》《何以笙簫默》《偽裝者》等,原著小說以及改編后的影視劇筆者都看過,因而有些淺解。
一、“聯姻”熱的背景及現狀
以網絡為依托平臺,由多層次的創作者在網上發表原創的小說,可以稱之為網絡小說。互聯網的發展促進了這種新型小說的興起,它又借助新媒體的立體化、直觀化等效果,與影視劇巧妙地“聯姻”了。1999年臺灣作家痞子蔡的言情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在網上發表,標志著網絡小說的誕生,在2000年、2004年它被相繼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這標志著網絡小說與影視劇的正式“聯姻”。
開山之作的熱播不僅拉開了影視劇改編網絡小說的序幕,更是為后來網絡小說的改編提供了典范。尤其是近年來,網絡小說改編成影視劇呈現出井噴狀態,不斷步入人們的生活范疇,娛樂并影響著大眾,刮起了一股網絡小說改編影視劇的狂潮。比如言情劇《山楂樹之戀》《杜拉拉升職記》《失戀33天》等,宮廷劇《美人心計》《步步驚心》《甄■傳》《瑯琊榜》等,生活劇《裸婚時代》《雙面膠》《蝸居》等等。
二、“聯姻”井噴現象的原因
(一)龐大的隊伍與原創的題材
近年來,影視劇行業迅猛發展,傳統的影視劇作品被反反復復改編之后,無論拍攝地點多新奇、演員多吸引觀眾眼球,但因為原創作品的大大減少,加之作品質量的下滑,觀眾早已產生審美疲勞的現象。這就好比你直白地說會查字典不稀奇,能把它背下來也不算本事,最牛的還是那會編造字典的人,也就是所謂的原創。缺少原創作品,面對熒屏上老套的劇情,傳統的劇作品已不再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出現了題材枯竭的狀況。一方面,影視劇急需不同題材類型的劇本,另一方面,開放、便捷的網絡給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不同文化的人群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才華的平臺,加上網絡寫手群數量龐大,素質不斷得到提高,相繼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品,這些都造成了自由、開放、年輕的網絡小說擁有豐富多彩、不老套、不落俗的創作題材。
(二)受眾的高關注、改編的高收入
影視劇的成功以廣泛的受眾基礎作為支撐,互聯網的進步使網絡小說擁有龐大的粉絲團,網絡小說一旦被搬上熒幕,勢必會產生粉絲經濟效應,這不僅將制作拍攝的風險降到最低,還能借助粉絲團對影視的追捧進行一種無形的宣傳。當一部高人氣的網絡小說被改編成影視劇,大量粉絲隨即在百度貼吧、微博等各大網站刷屏、評論與之相關的話題,為影視劇的宣傳節省了巨額的投資。加上改編網絡小說低廉的成本相比國內一線編劇20萬一集的價格,真可謂物美價廉,這又進一步為編劇組節省更高額的投資。
(三)內容生活化、符合受眾的心理需求
網絡小說的作者在創作時不同于“閉門造車”的傳統作家,他們來自不同的職業,立足于日常生活,把生活化、平民化的現象作為創作的首選材料,而且在創作過程中,作者與讀者之間有互動,讀者可以隨時留言,可對小說中不夠完美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見解;可討論小說情節的發展進程;可催促作者加快更新的速度等等,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交流,讓每個讀者都可以成為小說的意見領袖,都有存在感。這樣更能拉近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在此基礎上改編成的影視劇,觀眾感到更親切、更生活化。影視劇播出后,讀者會更關注這些融入自己看法的影視劇,這也是網絡小說被改編成影視劇迎來春天的因素。
此外,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接踵而至的壓力,難免讓人的生活失去激情,甚至還會對未來產生迷茫。當人們承受得太多,潛意識里就會渴望逃離現實,幻想過上神仙般無憂無慮的生活。改編網絡小說不像改編經典文學影視劇那樣受主流意識形態的束縛,其娛樂消遣功能大于教化功能,以豐富的情感為觀眾建立了一個現實世界的“烏托邦”,影視劇中的“烏托邦”滿足了人們的慰藉需求,劇中濃烈的氣氛渲染以及主演精湛的演技會讓觀眾迅速入戲,觀眾的心理也會隨著主人公情緒的波動產生相應的變化,或嬉笑怒罵,或痛哭流涕,讓內心積壓已久的委屈、苦悶得到盡情的釋放,讓觀眾暫時逃離現實,逃離都市的喧囂,暫且沉醉在劇中的溫暖畫面中。
三、“聯姻”熱的影響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策略
(一)“聯姻”的影響意義
1.彌補劇本資源供不應求的局面
隨著人們對文化精神產品需求的不斷增加,影視劇行業規模的不斷壯大更是急需好劇本的出現。網絡小說的發展促使更多的知識分子投入創作,因而更多規范、有號召力的好故事閃亮登場。影視劇將那些關注度高的網絡小說改編成影視劇,這一“聯姻”成功地解決了影視劇題材短缺、供不應求的局面。
2.促進經濟增長、拉動產業鏈的發展
“聯姻”不僅使影視劇在觀看人數上有了基本的保障,而且降低了收視率低的風險,制作時間的縮短以及投入資金的驟減使得影視業投資商可從中得到更多的經濟利益,促進影視業的發展,進而促進經濟的增長。更進一步看,“聯姻”它“借助復合式平臺,產品可以被多次、多元開發,打造出一條小說—動漫—影視劇—桌游—手游—文化衍生品的完整產業鏈”。可見,“聯姻”不僅可以促進經濟增長,還可以帶動動漫、游戲、實體出版、影視產業的發展,從而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3.形成“快餐式閱讀”的思維模式
即便“聯姻”滿足了人們對生活欲望訴求的需求,也緩解了人們在重壓下的精神焦慮狀況,但是改編也不可避免地喪失了原著中一些特有的品質、敘事特色,“撲面而來的逼真而密集的圖像壓抑了人們的思考能力,阻礙了自由想象的馳騁,影視審美空間就這樣逐漸侵蝕著人們對原著的朦朧感受”。浮光掠影式的“快餐式閱讀”逐漸禁錮了人們的想象思維,久而久之將習慣性地通過事物的表面去觀察事物,它排斥思考,更排斥進行深入系統的精讀、細讀、研讀,習慣于這種“拿來主義”將會造成一種急功近利的心理。
(二)發展趨勢及策略
1.影視題材撞車
網絡小說雖然題材眾多,但是因為有些涉及敏感話題或拍攝技術不成熟很難被改編成影視劇,比如玄幻系列,小說中呈現出的波詭云譎的氣氛以及宏大豪邁的場面都難以通過影視展現出來,能改編成影視劇的題材實際上是很單一的。為了符合大眾的口味,占領市場,不少影視劇拍攝組都在搶奪熱點,互相抄襲和模仿,跟風現象嚴重,以至于影視劇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網絡小說的改編似乎走入主體單一化的歧路。部分影視劇創作者為了引起觀眾對新劇的關注度,往往會模仿熱播劇的起名方式來給自己的新劇命名,比如《婆婆來了》《丈母娘來了》等“來了”系列,《媳婦的美好時代》《媳婦的美好宣言》等“媳婦”系列。“撞車”這種同質化現象,只不過是新瓶裝舊酒,并沒有實質性的變化,不利于提高影視劇的創作質量。如果觀眾對故事情節過于熟悉,不但提不起觀看的興趣,反而會覺得厭倦,這樣也不利于影視劇行業的發展。
面對基本在看完第一集后便可猜出后面劇情的“尷尬”現象,要求創作者要在題材方面進行創新,不要為了寫劇本而寫小說;也要求改編者慎重選擇網絡小說題材,不盲目跟風,而是另辟蹊徑、追求創新;更要求相關部分應在題材上嚴格把關,重視影視劇的教化作用,規范和完善網絡小說的改編機制,在創新的基礎上鼓勵更多貼近生活現實、符合觀眾審美價值的作品的播出,內容可以有文化精英們的陽春白雪、哲學思考、深刻反思和現實關懷,也可以有普通大眾的下里巴人、生活趣味、書寫愿望。
2.“速食文化”與精神需求失衡
在快節奏的生活步伐和圖像利益的環境下,網絡小說特有的文字韻味、獨特的敘述格調將被改編剝奪,網絡小說變成了一種影像化、浮光掠影般的視覺畫面。“聯姻”所帶來的“速食文化”,導致人們習慣于熒屏上一閃而過的快餐式閱讀,不愿意靜下心來啃一本“大部頭”的著作,形成在閱讀的過程中只求能夠一眼看懂故事情節的習慣,漸漸喪失咬文嚼字般地閱讀經典著作的習慣,沒有仔細厘清小說中的繁雜線索的耐心。不愿意接觸難懂的經典,勢必會因為文化偏食而造成閱讀上的“營養不良”,看似閱讀量挺大,實則都是一些碎片化的、淺層面的閱讀,并沒有真正達到閱讀的高度。網絡小說的改編,也會讓一些劇狂瘋狂地追劇,有的達到寢食難安的境界,看了直播看重播,影視劇似乎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重心,無形中成為一種“精神鴉片”。
要想在“聯姻”道路上走得更遠更長久,不僅僅要滿足那些表面點擊率高的受歡迎作品,也要使改編的影視劇盡量向經典、正能量的方向靠攏,去發現、去尋找網絡小說和影視劇在情節表現上的互通之處,努力在影視業的制作準則與大眾的審美需求和精神需求之間尋求一個最佳的平衡點。
網絡小說是信息時代文學與電腦碰撞的產物,它與影視劇的“聯姻”是新時期文學研究的一個新方向。網絡小說改編影視劇的熱播現象使得沉寂已久的影視劇市場又重新活躍起來,成為文化行業強有力的一根支柱,必定會拉動經濟的增長,推動文化產業鏈向更遠的方向發展。但面對“聯姻”現象所存在的問題,我們應借助新傳媒不斷創新,尋求影視業與精神需求之間的平衡點,最終走向對新時代人文價值和人文精神層面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