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慶
摘 要:哈爾濱學院是唯一一所哈爾濱市市屬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學校。支持哈爾濱學院建設為哈爾濱大學的目標已寫入哈爾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聚焦大學目標,瞄準發展短板,文章闡述了必須奮力實施的七項工程和加強黨的建設的主要任務。
關鍵詞:哈爾濱大學;七項工程;黨的建設
中圖分類號:G1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8-0188-02
中共哈爾濱市委第十三屆九次全會討論了《哈爾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哈爾濱學院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多科性、開放式高水平應用型哈爾濱大學。”實現哈爾濱大學目標,要求我們必須奮力實施七項工程,加強黨的建設。
一、實現哈爾濱大學目標的必要性
第一,實現哈爾濱大學目標是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學校綜合改革的需要。當前,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創新已經成為大國競爭的制高點,人才競爭更加聚焦于教育力的競爭。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方式轉變、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態勢,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總體要求,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為高等教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指明了方向。高等教育發展必須把全面深化綜合改革作為根本動力。我們確定的發展目標就是實施教育綜合改革的重大舉措,這個目標也只有通過深化綜合改革才能實現。
第二,實現哈爾濱大學目標是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十三五”時期,黑龍江將推進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建設“龍江絲路帶”和實施“五大規劃”發展戰略;哈爾濱將構建以現代農業為基礎、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現代產業體系,打造充滿活力的“雙創”型城市,建設國家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示范城市、對俄合作中心城市。實現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需要教育做基礎、科技做支撐、人才做保障。哈爾濱學院作為唯一一所哈爾濱市市屬本科高校,只有不斷提高辦學層次,提升辦學水平,為地方培養更多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提供更高水平科學研究成果和更優質的社會服務,才能在黑龍江和哈爾濱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三,實現哈爾濱大學目標是推動學校轉型發展、提升辦學層次和質量的需要。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發展應用型大學是高等教育改革轉型的方向。當前,大學發展面臨著學科特色、人才培養水平、就業率、科研能力等多方面的競爭,不進則退。更加讓我們警醒的是,與我們同期建校的兄弟院校積極搶占優質資源,爭取發展先機,競相快速發展,給我們帶來了極大挑戰。必須努力彰顯我們的領導歸屬優勢、學校地緣優勢,按照高質量的標準、應用型大學的方向,補充、優化內涵要素,辟新徑,出實招,抓住機遇,奮力進取,實現跨越發展、特色發展。
第四,實現哈爾濱大學目標是全體哈爾濱學院人的熱切期盼和一向夙愿。追溯學校歷史,82載風雨兼程,一代又一代的師生員工堅守情懷,矢志不渝,自強不息,創造奇跡,學校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專科到本科,發展成為黑龍江省重點建設的特色應用型本科院校。時代發展到今天,實現哈爾濱大學的目標,不僅凝結著幾代人對大學理念和使命的深入思考,寄寓著幾代人負重修遠、厚積薄發、艱苦奮斗的不懈追求,更是我們這一代廣大師生員工的熱切期盼。這是直面發展壓力、迎接競爭挑戰,全體哈爾濱學院人內在動力、豪邁激情、更立潮頭揚云帆的精神氣概的集中體現。
二、奮力實施七項工程
第一,實施學科專業培育工程,獲取碩士學位授予權。一是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大力發展面向新興產業、支柱產業、優勢產業的學科專業,促進經、法、教、文、理、工、管、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構建工學類專業集群、藝術學類專業集群、管理學類專業集群,到2020年,本科專業發展到50個左右。二是打造優勢學科專業。進一步增大工科類專業所占比例,到2020年,工科類專業達到全校專業總數的30%以上。發揮藝術學科優勢,體現黑土文化、冰雪文化藝術特色。發揚師范教育優良傳統,推進“卓越教師”培養邁上新臺階。三是獲取碩士學位授予權。認真研究碩士研究生學位點申報相關政策,早日獲取碩士學位授予權。率先在藝術、教育、工程等學科領域獲批專業碩士學位點10個。
第二,實施學術研究攀登工程,提高科學研究水平。一是大力增強科研實力。申獲國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至3項;獲批教育部等科研項目(規劃項目)5至10項。出版學術專著(含教材)50部左右,發表學術論文1 000篇左右。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20項。二是創新科研管理體制。以科研項目為抓手,以提升創新能力為核心,打造科技創新團隊,投身地方經濟建設主戰場。爭取在承擔高端科研項目和面向地方、服務地方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取得更大進展。三是加強學科平臺建設。加快產學研中心建設,不斷拓展校地合作的內容和途徑。積極打造學術平臺,規范研究機構管理,建立10個學科研究基地,力爭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達到5個。
第三,實施人才培養質量工程,造就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一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建立產教聯盟、校企聯盟,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推動教育供給側改革。建成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1~2個、慕課1~2門。實施就業工作“一把手”工程,推進就業指導、管理與服務工作全程化、全員化、專業化和信息化。二是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具有行業特色的眾創空間和創業指導,著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展創新創業講座、創新創業大賽、創業典型事跡報告會等活動。建設創業孵化園、1~2個省級“創新人才培育基地”。三是完善質量監督和保障體系。健全教學各環節質量標準,構建學生生源質量評價體系和畢業生社會評價指標體系,不斷完善社會評價反饋與校內教育教學相適應的互動運行機制。
第四,實施師資隊伍優化工程,打造一流人才隊伍。一是大力引進優秀人才。到2020年,具有國內知名度的學科建設領軍人才將達到5名左右,學術帶頭人達到30名左右,中青年骨干教師達到50名左右。二是著力培養高層次人才。實施“丁香學者”計劃,設置“特聘教授”“首席教授”“責任教授”“學術新秀”等四個層次人才崗位,遴選10名左右學科帶頭人,打造30支左右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研發能力的學科團隊。三是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大力倡導教師愛崗敬業、為人師表、關愛學生的職業操守,堅持“學術研究無禁區、課堂講授有紀律”,確保課堂教學風清氣正。自覺踐行“四有”好老師標準,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第五,實施學校管理創新工程,提升管理科學化水平。一是創新管理體系。探索和推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形成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相輔相成、良性互動的機制。嚴格執行“三重一大”制度,提高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水平。二是完善管理制度。整章立制,建設符合高等教育規律的制度體系。優化目標管理責任制,強化制度剛性,進一步激發內生辦學活力。加強制度的監督落實,確保制度的約束力和長效性。三是落實精細化管理。探索實施精細化管理辦法,改變粗放型管理模式,加強日常運行管理。完善職能部門績效評估,加強工作督辦和效能監察,切實提高管理部門的執行落實能力。
第六,實施校園文化品牌工程,強化文化育人功能。一是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加強“一訓兩風”教育,讓校訓、教風、學風,深入人心,形于實踐。倡導愛校敬業、創業擔當、務實進取、團結和諧的時代精神,共筑大學生崇尚理想、注重品格、熱愛學習、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園。二是廣泛開展校園文化活動。開設“丁香講堂”,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主題活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唱響愛國主義主旋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是積極打造大學文化品牌。通過文化創新努力培育具有獨特魅力、主流特色、持久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形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教育教學風格,建設特征獨有、具有標志性的校園形象。精心設計開展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陽光體育、志愿服務和特色社團活動。
第七,實施基礎設施升級工程,實現辦學條件全面達標。一是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學生宿舍、工程實訓中心、體育館、國際交流與學生創新創業中心,續建音樂廳,滿足基本辦學需求。二是維修改造舊有建筑。統籌實施圍墻、田徑運動場、道路維修改造,地下綜合管網和室內管網改造,教學用房和學生公寓等舊有建筑維修改造工程,完善服務功能。三是優化升級校園設施。提升校園綠化水平,建設過街天橋、停車場,改造老舊管網,建設智慧校園。
三、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第一,加強思想政治建設。開展“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學習教育,推進學習教育取得實實在在成效。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融入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工作環節,貫穿學生培養全過程,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深入開展“四進四信”專題教學活動,使講話精神入耳、入腦、入心,成為廣大師生的思想羅盤和行動指南。
第二,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創新基層黨建工作模式,推進黨支部進公寓、進社團、進科研團隊、進校企合作平臺。嚴格執行學院(系)黨政聯席會議制度,提高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水平。積極探索發揮黨總支和黨支部的職能和作用的有效途徑,加強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黨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發展黨員和黨員教育管理工作,引導黨員做講政治、有信念,講規矩、有紀律,講道德、有品行,講奉獻、有作為的合格黨員。加強對群團工作的領導,凝聚一切發展力量。做好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工作,積極發揮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離退休老干部的作用。
第三,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嚴格執行《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事業單位領導人員暫行規定》,堅持“重品行,重業績,重公論”的選人用人導向,堅決抵制干部工作中的不正之風。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堅持集中聘任和屆中調整相結合,解決干部能上能下問題。合理配置行政崗位和教學(教輔)崗位干部,引導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干部向教學科研一線傾斜、流動。做好干部教育培訓,不斷提升干部的整體素質。
第四,加強作風建設。進一步強化“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的意識,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省委十項規定和市委十項措施,鍥而不舍、馳而不息地抓好作風建設。堅持以作風建設推進各項工作,努力形成抓作風促工作、抓工作強作風的良性循環。用優良的黨風引領校風、促進教風、帶動學風,形成進取向上、團結同心、崇能學賢、優榮劣恥的新風正氣,弘揚激發正能量,形成作風建設新常態。
第五,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深入開展《黨章》《準則》和《條例》學習教育,抓好正反典型的教育。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堅持把紀律挺在前面,把問題控制在萌芽狀態。抓住廉政工作著力點,切實加強干部人事、財務管理、基建工程、招標采購、科研經費、招生就業、選聘評先、學生服務等主要領域的監督檢查。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各級黨組織要把黨風廉政建設的主體責任扛在肩上,并層層傳導壓力,形成完整的責任體系,各級紀檢組織要認真履行監督執紀責任,各級領導干部要落實“一崗雙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