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鐘箐 胡強
摘 要:公共選修課是高校推行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舉措。在分析高校公選課三個方面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從公選課的開設、質量監控、學生選課指導等方面提出了公選課改革的可行性措施如下:規范公選課的開設管理,建設優秀課程;加強公選課的教學質量監控工作,建立多維度的質量監控體系;加強對學生公選課的指導;嚴格考核環節,鼓勵多種考核方式。
關鍵詞:公共選修課;綜合素質;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8-0211-03
20世紀90年代末,在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實施通識教育的推動下,公共選修課開始成為我國大學課程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公共選修課(以下簡稱公選課)是高等院校為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而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選修課程。在高校整個課程體系中,公選課的推行是實施學分制和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強化學生的個性優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今后的就業、工作提供有力支持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國各高校都開設有公選課,縱觀公選課教學的現狀,還存在很多不盡人意之處,未能充分發揮其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本文在分析高校公選課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進行了思考。
一、高校公選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
1.學生選課普遍存在盲目性
學生在選課過程中存在較為突出的功利性、隨意性和盲目性。有些學生以易取得學分為標準,在選課期間,通過咨詢同學,專門選擇點名少、考試易通過的課程;有些學生僅根據課程名稱,沒有從完善知識結構和培養素質能力出發,沒有充分了解課程培養目標和課程內容,隨意進行選課;有些學生完全不重視公選課,敷衍選課,委托同學代為選課,同學代選后,不登錄教務系統查詢選課結果,往往在課程快結束時,才知道還有選修課從未上過。根據筆者的調查數據顯示,某大學學生隨意選課,在大學四年里共選擇了三十多門課程,但真正拿到學分的課程只有五六門。這不但說明學生選課隨意性太大,而且也浪費了學校的教學資源。
2.學生到課率較低,學習積極性不高
這是高校公選課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大部分公選課的學生實際到課率都不高,個別課程有接近50%的學生不到課堂上課。應該說,缺乏對公選課的正確認識是學生存在問題的根源所在。很多學生對大學課程體系設置理解不足,存在認識上的片面性,認為必修課和專業課是大學畢業和學位要求的課程,通過課程的學習能掌握從事該專業工作的能力,而公選課只是培養綜合素質能力的補充,并不重要?;谶@樣的認識,學生的學習動力必然不足,學習積極性不高,課程到課率不高。
同時,由于公選課為便于全校學生選課,多設置于晚上,易與學生的社團活動發生沖突,在選擇上課還是參加社團活動時,學生往往放棄公選課。嚴重的逃課現象不但對上課學生產生不良影響,更大大挫傷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降低教學熱情和精力投入,其必然的結果就是公選課課堂教學質量下降,而教學質量的下降,更讓學生認為公選課就是湊學分的課程,上不上課無所謂,沒有重視的必要,并隨之產生惡性循環。
(二)教師方面存在的問題
1.教師開設公選課的熱情不高
對比專業課和公選課,專業課針對同一專業開設,授課對象集中,課程教材和教學大綱基本穩定,教師易于把握課程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易于掌握課程進度;公選課面向全校學生開設,其授課面廣,授課對象層次多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必須根據本次選課學生的特性,對課程內容的深度和難度進行調整,對教學進度進行修訂,這樣,對教學過程的實施帶來一定困難。因此,在完成教學工作量的前提下,教師自然傾向于開設專業課程,而不愿開設公選課。
2.課程缺乏穩定性,缺少教學研究,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教師開設公選課積極性不高,導致開設課程的不穩定性。同樣的課程,在不同學期,極可能由不同的教師進行開設。由于教師研究方向和關注點的不同,其選擇的教材,編寫的教案和教學大綱也自然不同。因此,公選課一般缺乏統一的選修課教材,沒有固定的課程內容載體,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的隨意性,阻礙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另一方面,由于面向全校學生開課,公選課教學必須具備一定的靈活性,以適應不同年齡、不同知識結構以及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的需求,其教學設計尤為重要。但由于課程開設的不穩定性,無法形成或組建較為固定的教學團隊開展教學研究,缺少教學環節的科學設計,教學方法一般均采用“滿堂灌”模式,教學效果不佳,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3.課程考核不嚴格
公選課的設置是希望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選擇,進行快樂學習,達到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養的目的。應該說,公選課的考試結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學生能否從課程中獲益。因此,公選課相對于專業課、必修課而言,考核的嚴肅性和嚴格性相對弱一些,一般由教師自行決定考核方式。但這并不意味著公選課就可以任意讓學生及格。相反,任課教師更應該重視考核環節的合理設計,以反映學生公選課學習的真實效果?,F實狀況卻是多數公選課的考核僅依據課程結束后的課堂測試作為評判。授課教師隨意出一張試卷,通知學生課程結束后參加考試,不管平時是否來上課的學生,只要參加了考試,就給予通過。這樣的考核方式很大程度上縱容了學生的逃課行為,加深了學生對公選課的不正確認識,使公選課修讀流于形式,無法達到開設公選課的預期目的。
(三)學校教學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1.公選課開設的規劃功能沒有實現
在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對公選課的規劃設計中,公選課一般分為人文科學類、自然科學類、藝術類、體育類等模塊,學生通過選修相關課程得以拓展知識面,完善知識結構,發展個性特長,得以全面成長。但從目前公選課開設和選修情況來看,傳承思想和文化的課程較少,實用型課程和工具性課程較多,如:常用電器知識、汽車駕駛、職場禮儀、應用文寫作、影視欣賞、公共關系學等課程。功利性課程的大量開設,違背了公選課開設的初衷。
2.課程開設的隨意性較大
高校擴招后,在校生人數大幅增加,對公選課開設的數量提出了挑戰,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必須首先保障課程數量能滿足學生選課的需求。因此,大多數高校的公選課采用申報制度,由教師個人提出開設申請,經過簡單的形式審查后即可開設,對申請開設公選課的教師資格要求不高,教學內容審核不嚴。教師申請開設的課程基本上由其個人的興趣愛好所決定,隨意性和盲目性較大,課程受教師個人影響很大,難以保證課程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更難形成公選課的品牌課程、優秀課程。
3.課程教學監控管理不夠
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對公選課的管理重視程度不夠,往往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在了專業課和必修課的檢查和監控上,沒有制定與公選課相配套的監控體系。另外,由于公選課面向全校學生開設,教學班的學生來自全校各個學院、各個專業。同時為了不和必修課、專業課發生沖突,公選課的授課時間大多安排在晚上,加大了課程監控管理的難度,使公選課課堂教學的監控成為難點和盲點。
二、高校公選課改革的建議
(一)規范公選課的開設管理,建設優秀課程
規范公選課的開設管理,必須兼顧提高質量和保證數量兩方面的要求,這就需要充分發揮課程所屬學院的作用,以學院為單位,要求每一個學院都開設相應數量的公選課,并保證幾年的穩定開設。以學院為單位開設公選課,一來有利于保證公選課的穩定性和持續性,這個教師這學期工作量較大,承擔公選課任務較困難,就可以由另外的教師開設,由學院統籌規劃;二來以學院為單位開設公選課,可以形成教學團隊,有利于建設優秀的公選課程,并且可以使學生在一門課上體驗更多老師的教學風格。
公選課管理部門,可以整合全校師資力量,開設多種形式的公選課,建設公選課品牌課程。比如以講座形式開設的公選課,一門課程由若干個講座組成,每一個講座邀請校內外在該領域有較高造詣的專家教授、教學名師進行講授。講座的內容可以是同一學科專業的,也可以是多學科專業的,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學科專業最前沿的知識,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同時領略多位優秀教師的教學風采。
(二)加強公選課的教學質量監控工作,建立多維度的質量監控體系
一是充分發揮學校教學督導人員、專家、管理干部的監督作用。督導人員根據課表,隨機進入課堂聽取課程教學情況,聽課后和授課教師及時進行交流和溝通,對課堂教學和學生聽課情況提出建議,并將聽課情況反饋教師所屬學院,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課堂教學質量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二是學生對公選課教學質量的評價。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讓學生全員參與公選課教學質量的網上評價工作,客觀地反映自己對選修課程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由于樣本數量充分,指標數據的準確度、可信度較高,而且參與評價的方法簡單方便,能夠更全面真實地反映公選課的教學水平。三是加強公選課教學大綱、教案等材料的建設與檢查。教學大綱、課程教案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依據。由于公選課的特殊性質,公選課的大綱、教案往往由教師個人制定,缺乏教研室集體的審核和認可。在公選課的開設實行以學院為單位開設后,其大綱和教案的確定同樣需要學院的審核,通過后方可執行,且不能隨意修改。
與公選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相對應,應建立公選課獎勵和退出機制。確定公選課的最低開課人數,在選課結束后,沒有達到開課人數的課程停開;根據教學質量評價結果,未合格的課程下學期不能開設。同時,對教學質量評價結果優秀的課程實施獎勵,并優先支持建設為優秀課程、品牌課程。
(三)加強學生選課的指導
第一,讓學生全面知曉相關信息。通過各種渠道(如印制資料和網絡教學管理系統等),公布《人才培養方案》《選課指南》《課程教學大綱》等材料,使學生能夠了解所有課程,包括公選課的詳細信息,對要學的各類課程有總體上的把握,對公選課的選擇能有較清晰的認識。特別是做好《選課指南》的公布工作,《選課指南》里應公布每學期開設的公選課的詳細信息,包括課程開設的目的、課程采用什么方法進行教學、主要的教學內容是什么、任課教師的情況、如何合理選課的建議等。
第二,引導學生正確地進行選課。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學生選課的盲目性和重復性,可以通過規定各個類別的公選課學分來引導學生選課。比如規定本科生的公選課最低畢業學分為10分,其中4個學分必須來自人文科學類的課程,4個學分必須來自自然科學類課程;為了避免學生選修容易過關的藝術類、體育類課程,可以規定此類課程的學分不能多于2學分等。
(四)加大公選課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創新工作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周遠清教授指出:“沒有什么時候比現在對教學方法改革的要求更為迫切、更為強烈了。如果大家天天講創新、講創新能力培養,而絲毫不去觸動在人才培養中扼殺創新能力、創新知識的教學方法,那就等于自己騙自己。”公選課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是一項很艱巨的任務。傳統的“滿堂灌”“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公選課必須進行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創新,根據課程的性質特點,引入新型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法、習明納爾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等,也可以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創新適合開設課程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創新和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我們必須認識到教學方法的改革對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性,積極主動地探索和實踐,提高教學質量。
(五)嚴格考核環節,鼓勵多種形式的考核方式
公選課是以激發學生興趣為主導,以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的課程,相對于必修課和專業課,其考核的難度較低。這并不代表公選課的考核就該放松,恰恰相反,對考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客觀真實地反映學生參加公選課學習的獲益程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為最大限度地杜絕學生逃課的現象,應將學生平時參加課堂學習的考勤和考核成績相結合,多次無故缺課的學生不能參加課程的期末考試。加大平時成績、降低期末考試的比例。鼓勵形式多樣的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讓學生組成團隊,以團隊為單位對學生進行考核,不但進行課程知識點的考核,同時有利于形成學生的協作精神、團隊精神。
三、結語
總之,公共選修課是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優化其知識結構,提高其就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途徑。高校公共選修課建設和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培養目標、教學資源、課程內容、師資隊伍、學生選課、教學管理方方面面。因此應高度重視公共選修課的作用,以社會和時代對人才的需求、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以及學校的優勢和特色為出發點,認真調研,及時發現問題并制定相應的措施,引導公共選修課建設和管理朝著科學合理的方向發展,促進人才培養質量和學校辦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玉瓊.對高校公選課教學管理的幾點思考[J].教師教育研究,2005,17(2).
[2]閆炳文.高校公選課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4(2).
[3]王玉斌.高校公選課建設與管理的探索[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