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靖
摘 要:高考沖刺階段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系統性的復習,但由于課時緊張造成復習時間的缺少。模仿益智類競答節目《一站到底Who is still standing?》,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每周五一次的游戲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一站到底;游戲教學;高考沖刺
高二是開始進入沖刺高考的階段,這一時期學生開始進入對各科知識的系統復習,對高考具有重要影響作用。在對所學知識的復習課上運用游戲教學方法,有利于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吸引學生主動探索學習知識,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筆者模仿江蘇衛視推出的一檔益智類競答節目《一站到底》,在高二復習課中開展游戲教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一站到底”知識復習的操作
1.命題
《一站到底》節目中的題目來源較為廣泛,注重知識的廣度,基本融合了天文、地理、文學、歷史、地理、娛樂等方面,具有較強的趣味性。筆者將課堂一站到底游戲的題目設置范圍劃分為每日所學幾門課的重點內容,并加上體育、音樂、美術、娛樂、時政等趣味性題目。復習課的目的就是對某一階段內課堂教學知識的鞏固,因此,命題范圍以教材知識點為主,輔以課外趣味性知識。在命題的類型上注重多樣化。在命題上還要注意題目的難度要具有對稱性,每一回合的題目難度相當,大部分題目都在學生的認知范圍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自信心。最初命題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然后將命題任務交于學生小組完成,重點涉及近期所學知識,目的是對知識的及時復習鞏固。
2.選題
各組試題命題完成后,由學生導演和主持人進行統一匯總和篩選,對相同的題目進行各組的均衡劃分,保證每組入選的題目數量和質量基本一致,促進游戲活動的公平性。每組題目當中合理穿插娛樂、體育、音樂等趣味性題目,起到活躍課堂氣氛,開闊學生視野的目的。篩選出的比賽題目數量盡量保持在一課時的時間內,避免過多或過少,影響復習的效果。以下為一節復習課的題庫設計:(1)三種具有“教堂”意義的單詞拼寫(單詞題)。(2)免疫系統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細胞以及什么?(問答題)。(3)我國四大盆地中準格爾盆地的海拔最高(判斷題)……(15)校園里有多少個籃球架?(趣味題)。以上選題包括當日學生所學的英語、地理等知識,及時鞏固近期所學。
3.答題
為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答題環節不是由個人選擇,而是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小組具有選擇權,在問題的準備階段必須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充分發揮學生的合作能力。班級學生分成幾組,每次每組選出一人參加比賽。復習課的答題規則:對于必答題部分,各參賽小組成員按照編號逐一答題,將每個成員得分計入總分;“PK”戰環節由上一環節中分數較少的小組擔任挑戰組,并選擇守擂組進行一對一的挑戰,只要其中一人答錯就將被淘汰;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取消限時加分賽環節,最終獲勝的成員代表其小組加冕,其小組成為“戰神組”。在答題環節中主持人和裁判均由一位學生操控,一旦有學生答不出來題目,這道題的答題機會將給對手,以此類推,這樣不僅考驗學生的思維應變能力,也考驗學生的組織和操控全場的能力。
4.懲獎
在游戲活動實施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文明競賽,如果違規比賽則取消參賽資格。比賽的成績分為三個層次:紀律最優小組、最佳團隊、戰神組,最終由教師為戰神組拍照留念作為獎勵,并在戰神榜上簽字。每個小組在答題中的答錯者抽取懲罰,懲罰規則均在活動前提前設計好,每位成員向全班學生表演自己的才藝,例如,唱一首英文歌、跳舞等,沒有才藝的學生也可以發表此次參賽的心得體會,使學生在活動中有所收獲,樹立正確的輸贏觀念,并將所學所感運用到今后的高考復習中,最終實現自己的高考夢想。
二、實施效果及反思
活動實施中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各組之間是競爭的關系,在命題時學生都認真準備答題所需的知識,使學生在課下形成主動復習的良好氛圍,并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在答題環節中,各科目之間的題目隨機出現,使學生在復習中認識到系統復習的重要性,并鍛煉了學生臨場應變能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這是高考成功的重要因素。后期活動策劃、出題、主持、定賽規等環節均交給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但操作方式花費學生大量的課前準備時間,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的改進和完善。
總之,“一戰到底Who is still fighting?”活動在高二學生復習中的應用,由學生完成出題、主持等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既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性的分析與總結,有利于提高知識的鞏固效率,又鍛煉學生的應變能力和拼搏精神,顯著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在迎接高考時期,通過“一站到底”活動的開展激發學生積極面對高考,奮戰到底、一戰到底!
參考文獻:
[1]吳婧.淺談“開心100”政治游戲式教學:對政治復習課教學的探究[J].新校園旬刊,2014(6):249.
[2]張年逢.生物教學“一站到底”:種基于知識PK的游戲教學模式[J].中學生物學,2012(1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