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也
[摘要]:利率市場化是金融改革的關鍵之一。隨著央行宣布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不再設置存款利率上限,利率市場化改革進入新階段。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深化,央行將借助更加市場化的工具和傳導機制來引導利率。在這場改革中,國有商業銀行作為中國銀行業的主導力量,將面臨巨大的機遇和挑戰。以國有商業銀行為研究對象,以凈利差率為切入點,借鑒HO-Saunders 模型檢驗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商業銀行凈利差率的決定因素及其變化情況,間接分析利率市場化對國有商業銀行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儲備的機會成本和資本充足率對凈利差率的影響顯著,而利率風險對凈利差率的影響不顯著。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 國有商業銀行 改革 凈利差率
一、引言
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場改革是以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為突破口的,改革的總體思路是先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利率市場化,后存貸款利率市場化。在央行宣布自2015年10月24日起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后,中國的利率市場化基本完成。
國內對利率市場化對國有商業銀行的影響的研究中,多為定性分析,缺乏以模型為基礎的實證分析。鑒于此,本文以國有商業銀行為研究對象,以凈利差率為切入點,借鑒HO-Saunders 模型檢驗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商業銀行凈利差率的決定因素及其變化情況,運用實證分析得出了相關結論,對于國有商業銀行如何規避利率市場化的風險,抓住利率市場化的發展機遇進行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利率市場化的實證分析——以凈利差為模型
目前對利率市場化的研究多為定性研究,缺乏基于商業銀行歷史數據的定量分析,而且利率市場化對國有商業銀行的影響,很少有學者關注。由于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直接表現在利差上,而利差收入又是銀行的重要收入來源。基于此,本部分從實證分析的角度,考察利率市場化對國有商業銀行的影響,以此為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決策提供參考。
(一)模型構建
本部分采用了慈亞平和賈瑞躍在《利率市場化對城商行的影響:基于凈利差率的實證分析》(2014)一文中的模型構建方法。
根據該模型,商業銀行凈利差率是純利差s*和其他商業銀行特征變量的函數:NIMit=fs*it(·),Xit,εit(1)
其中: 這里是一個圖片 為第i家商業銀行在t 時期的凈利差率;最優純利差是利率風險、違約風險和銀行風險偏好等變量的函數。 這里是一個圖片 是一組變量,代表影響凈利差率的一系列變量。 這里是一個圖片 是隨機變量。
因此根據(1)式,商業銀行凈利差率的決定函數可以表述為:
NIM=f(資本充足性,違約風險,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基準利差率,儲備的機會成本,管理質量)(2)
根據(2)式,本部分變量通過多重共線性檢驗,選取了一個因變量,三個自變量,說明如下:
凈利差率指標
銀行業普遍采用的衡量利差的指標是凈息差,即凈利息收入/平均生息資產。Angbazo(1997)的研究表明,以凈息差指標為因變量,可以提高模型擬合優度。因此,本文也選取相同指標。
非生息資產的機會成本指標
商業銀行的非生息資產與其機會成本直接相關。本文以貸存比指標衡量非生息資產的機會成本,貸存比越高,表示非生息資產所占的比重越少,其機會成本也越小。我們假設該指標與NIM 正相關。
③資本充足性指標
資本充足率為核心資本加附屬資本后比上風險加權資產。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于貸款利息收入,對資本充足性監管的趨嚴將限制商業銀行貸款資產規模的擴張,因此本文假設資本充足率與NIM 負相關。
④利率風險指標
本文將利率風險以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占比衡量。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占比越低,利率風險越高。高風險往往帶來高收益,因此我們假設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占比指標與凈利差率負相關。
綜上所述,本部分以凈息差(NIM)為因變量,以儲備的機會成本(OCR)、資本充足率(CAR)、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占比(NFCIR)為自變量,構建面板數據模型:
NIMit=β0+β1×OCRit+β2×CARit +β3×NFCIRit +εit(3)
其中:NIMit為商業銀行i在t 時期的凈利差率,其它變量以此類推。εit 是誤差項。
(二)數據選取
在樣本選取方面,本部分選用五家國有商業銀行作為樣本。本文采用的各項數據指標均來自各家商業銀行2010年至2014年共五年的年報數據。自2015年10月24日起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后宣告完成。本文通過對2010-2014年國有商業銀行凈利差率決定因素的變化情況進行比較分析,進而間接分析利率市場化對國有商業銀行的影響。
(三)實證結果和分析
本文運用Excel的數據分析功能對原始數據進行了描述統計,統計結果如下:
凈息差:平均值為2.43,標準差為0.19,方差為0.04,最小值為2.07,最大值為2.76
貸存比:平均值為67.35,標準差為5.44,方差為29.55,最小值為55.77,最大值為74.07
資本充足率:平均值為13.08,標準差為0.89,方差為0.8,最小值為11.59,最大值為14.87
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占比:平均值為18.52,標準差為2.3,方差為5.28,最小值為13.89,最大值為21.91
回歸結果整理如下:
y=3.69-0.03*OCRit+0.09*CARit-0.03*NFCIRit
由R值可知因變量與自變量呈正相關關系。R Square表示自變量可解釋因變量變差的46.61%,Adjusted R Square表示自變量OCR、CAR、NFCIR可解釋因變量的38.98%,剩余的61.02%要由其他因素解釋。從回歸結果看,模型的擬合程度較好。
系統顯著性檢驗:對于β1、β2,t統計量分別為-4.21711和2.13638.給定α=0.05,查t分布表,在自由度n-4=21下的臨界值t0.025(21)=2.080,因為t> t0.025(21),所以拒絕H0:β1=0,拒絕H0:β2=0.故在5%的顯著水平下,β1、β2顯著不為零表明儲備的機會成本(OCR)、資本充足率(CAR)是因變量凈息差(NIM)的主要影響因素。
對于β3,t統計量為-1.98519. 給定α=0.05,查t分布表,在自由度n-4=21下的臨界值t0.025(21)=2.080,因為t< t0.025(21),所以接受H0:β3=0。故在5%的顯著水平下,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占比(NFCIR)對因變量凈息差(NIM)影響不顯著。具體解釋說明如下:
(1)非生息資產的機會成本降低,流動性風險增加。
貸存比的系數在5%水平顯著,且儲備的機會成本與凈息差之間呈負相關關系,說明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商業銀行貸存比逐步提高,凈息差呈遞減趨勢,在短期內增加了流動性風險,國有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壓力增大。
(2)資本充足率提升,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增強。
從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數據來看,資本充足率不約而同地呈現上升趨勢,這一方面說明,監管層越來越重視監管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性指標。另一方面這與國家宏觀經濟形勢密切相關,我國經濟增速放緩,投資趨于縮緊,企業違約風險上升,國有商業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是兼顧滿足監管層要求和增強自身應對風險的能力的表現,表明國有商業銀行對利率市場化做了充足的準備,利率市場化可能會增強國有商業銀行的競爭優勢。
此外,由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占比所代表的利率風險對凈息差的影響不顯著。其原因可能是存款利率上限和貸款利率下限的逐步放開。而自2015年10月24日起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后,利率風險對凈息差的影響更為削弱。
根據回歸結果,貸存比和資本充足率對凈息差的影響顯著,其中貸存比與凈息差呈負相關關系,而資本充足率與凈息差呈正相關關系,這與先前的假設不符。在我國經濟呈現減速慢行的時期,國有商業銀行應提高流動性,保有足量的資金,保持收益穩定。相較而言,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占比對凈息差的影響不顯著,且兩者呈負相關關系,符合前文的假設。隨著利率市場化的基本完成,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占比對銀行的影響在逐步減弱,而貸存比和資本充足率仍是銀行收益的重要影響因素。
三、結語及政策建議
利率市場化改革對國有商業銀行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本實現,國家出臺了相應的配套體系,如存款保險制度和新的監管標準,降低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的沖擊。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出現的一系列行業內的價格戰,使得整個銀行業的收入下滑。面對現實國有商業銀行應該迎難而上,發揮長期以來的金融優勢,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來應對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挑戰,同時抓住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機遇轉型升級。
(一)建立多元化業務結構,實現業務轉型
一是加強金融創新,例如設計以利率為導向的創新金融產品,這樣既能為企業和個人提供新的產品選擇,又能降低利率風險,增加銀行收入。二是加大中間業務比重。中間業務也被稱為無風險業務,由于其可以在不承擔利率風險的同時為商業銀行帶來收入,國有商業銀行應加強中間業務的開發、設計。
(二)完善定價體系,提高定價能力
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中獲得了更多的自主定價權,在定價體系的構建中已具有初步的規模,但這個體系還存在諸多問題,這就要求國有商業銀行要進一步完善定價體系,開發新產品要綜合考慮產品的風險和收益,要根據市場供需關系調整原有產品的結構以使其更適應市場的發展變化,最后要實施差異化戰略,實現國有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下的競爭優勢和收益的可持續發展。
(三)加大專業人才的培養,增強銀行營銷力度。
利率市場化改革對銀行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有商業銀行要建立一支擁有管理風險能力、專業知識過硬、具備市場前瞻性和獨到眼光的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來適應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趨勢,從而實現國有商業銀行的營銷目標,在新一輪的市場競爭中繼續保持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陳琦.利率市場化對成都地區商業銀行的影響[J].經營管理者,2014(1).
[2]陳桂蘭.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J].現代信息管理,2011.
[3]吳春曉,馮明亮,王靜.利率市場化環境下邯鄲銀行的應對策略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4(1).
[4]巴曙松,華中煒,朱元倩.利率市場化的國際比較:路徑、績效與市場結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1(5):33-46.
[5]Angbazo L.Commercial Bank Net Interest Margins,Default Risk, Interest-rate Risk, and off-balance Sheet Banking[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1997,21:55-87.
[6]Cantner U.,Graf H.The Network of Innovators in Jena: An Application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J].Research Policy,35:463-486.
[7]Ho T.S.,Saunders A.The Determinants of Bank Interest Margins: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J].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81,16:581-600.
[8]慈亞平,賈瑞躍.利率市場化對城商行的影響:基于凈利差率的實證分析[J].價值工程,2014.
[9]楊輝,傅雄廣,李一鳴.利率市場化:國際經驗比較與我國政策選擇[J].債券,2012(6).
[10]戴斌.提高商業銀行的定價能力.http://www.cnfinance.cn/magzi/2014-02/
27-18927.html,2014-02-27.
[11]薩奇.利率市場化與高利率關系的國際經驗[J].國際金融研究,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