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桂芹
摘要 總結棗莊市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的主要經驗和做法,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經驗;問題;對策;山東棗莊
中圖分類號 S1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6-0232-02
水土保持是國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棗莊市地處山東省南部,總面積4 550 km2,在水土保持“三區”劃分中屬省級水土流失重點監督區,其中滕州市、山亭區屬于國家級重點治理區。當地政府針對水土保持工作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和難點問題,創新思路,積極作為,全力推進,有效促進了全市水土保持各項工作,現對其總結如下。
1 主要經驗和做法
1.1 加大新《水土保持法》宣傳力度,開創水保事業新局面
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的宣傳是水土保持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任務,全市各級水利部門均把水保法律法規的宣傳納入年度考核目標,宣傳貫徹好這部法律,對于開創全市水保事業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3.1法律頒布日”“3.22世界水日”及“中國水周”期間,水利部門大力加強投入,采取印制宣傳材料、制作宣傳展牌、設置宣傳站、制作宣傳車以及用電子顯示屏滾動播放宣傳口號等形式進行深入廣泛地宣傳,增強了全民水土保持與保護生態環境意識,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1]。
1.2 加強水土保持監督執法管理能力建設,實現重點工作突破
全市高度重視水土保持執法工作,并把加強監督管理能力建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以實現監督管理能力建設的管理規定“五完善”、管理機構“五到位”、管理工作“五規范”、管理制度“五健全”為目標,著重實現在水土保持管理機構上更加健全,辦公設備更加完善,水保專業人員更加充實,明顯提高了全市水保監督執法能力。2014年順利通過“全國第二批水土保持監督執法管理能力建設縣”的驗收。同時市、區(市)2級水保費征收均有明顯的提高,確保了全市水保工作逐步走向良性發展軌道。嶧城、薛城和山亭等區水保部門密切加強與發改、國土、環保等部門的協作,大力開展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重點在方案編報、小流域綜合治理、水保補償費征收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1.3 有序開展水系生態建設和小流域綜合治理,提升上級資金扶持
棗莊市圍繞中央加強水生態建設的機遇,先后爭取沂蒙山區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中央預算內投資水土保持工程(水土流失重點治理)省級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10余項,對山亭區白蔣峪、剪子山、黃溝、蔣自崖、興隆莊,滕州市尤山子、許沃,臺兒莊澗頭南山和嶧城區白馬山、陰平龍山等多條小流域進行綜合治理,先后投入資金1 486.9萬元[2-3]。另外,棗莊市還采取拍賣、承包、租賃及股份合作等方式,對“四荒”資源進行開發,全市已扶持21戶完成“四荒”治理面積逾370 hm2。
1.4 以管促建,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修復保護
強化監督管理,根本在于治理保護。棗莊市把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修復保護作為生態市建設的基礎性工程來抓,促進了水保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一是抓好小流域綜合治理。堅持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小流域綜合治理,治理區域植被覆蓋率達70%以上,增加降水有效利用量,減少了水土流失。滕州市黃山小流域曾被列為全國水保生態建設示范小流域。二是抓好水系生態林帶建設。農田林網、道路林帶、水系林帶、荒山造林高標準建設,全面啟動沿河、沿湖生態林帶建設工程。三是抓好濕地開發保護。投資4.8億元規劃建設了總面積90 km2的微山湖濕地公園,種植生態林2 000 hm2,成為全省首家國家級濕地公園、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積極實施退耕還林、退耕還濕,規劃建設了7處人工濕地,成為生態良好、景色優美、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濕地公園。
1.5 超額提前完成水系森林造林任務,奠定創建國家級森林城市基礎
棗莊市水利局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關于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決定”,根據《實施方案》的具體要求,重點完成了蟠龍河、十字河、北沙河、城河、圩溝河、九龍灣濕地和褚莊分洪道等河道、水域和濕地的水系造林綠化任務,共計投入綠化資金超過2 350萬元,完成的水系森林綠化面積達到551 hm2,超額地完成了水系森林造林任務目標。
1.6 如期發布全市水土保持普查公報,為編制水土保持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水土保持普查是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的八大專項普查之一,棗莊市水土保持普查成果一次性通過省級數據審核和驗收,并與棗莊市統計局聯合發布的《棗莊市第一次水利普查公報》中,向社會公布了全市水土流失現狀和水土保持措施情況等成果,將為各級編制水土保持規劃、制定年度計劃及領導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2 存在的問題
2.1 水土保持法制觀念仍需強化,人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現象依然存在
當前因個別單位和組織,由于缺乏全局觀念,僅強調部門和個人利益,只重視經濟利益,而忽略了生態環境效益,從而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同時,個別部門和單位負責人,對水土保持依法管理和依法保護的認識不到位,對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嚴重性和水生態恢復的艱巨性、復雜性認識不足,導致生產建設項目盲目開發、開采,加速了當地人為水土流失加重的現象[4-5]。
2.2 部門間配合不到位,造成水保執法難的問題仍然突出
由于水土保持執法過程中涉及的相關部門較多,且沒有將水土保持方案審批作為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用地許可、采礦許可和項目立項審批的前置條件,加之在平時工作中聯系較少,信息溝通不暢,交流不夠,存在有關部門對未編報水保方案的開發建設項目把關不嚴的現象,致使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大多為“馬后炮”,甚至會“捅婁子”,從而使部分開發建設項目未能很好地貫徹執行和落實新《水土保持法》。
2.3 水土保持治理專項資金投入少,與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的艱巨任務不匹配
近幾年來,雖然中央、省廳加大了對水土保持資金的扶持力度,但是對于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的艱巨性來看,專項資金投入明顯偏少,同時市級專項資金也不多,區(市)級財政投入更是基本沒有,致使全市目前仍然有大部分山丘區水土流失面積亟待治理,即使已完成治理任務的小流域,也存在治理工程規模較小、標準低、效益不顯著或不突出等問題[6]。
3 對策
3.1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水保意識
生態安全是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處理好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是各級政府的基本職責,保護生態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各級人民政府對生態安全要有足夠的重視,必須把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列入議事日程,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水土資源保護意識。
3.2 搞好規劃,資金集中使用
國家投入的水土保持資金雖然在逐漸增多,但仍然十分有限。應根據規劃,按照“一事一議”制度,將國家補助性質的資金集中使用。在規劃中,充分安排具有近期效益的治理模式,最大可能解決當地居民生活、生產條件,尊重他們管理土地的主人地位,調動他們參與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建設的積極性。
3.3 調動社會力量,搞好保護性開發
僅靠財政補助資金治理小流域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調動社會力量投入治理,實行多元化投入、多形式管理、多層次發展。為此,要根據各地實際制定相應的小流域開發政策,結合集體林權改革和土地承包的落實,吸引閑置資金進行治理,或借助土地流轉實行返包倒租式經營開發。
3.4 扶持水保大戶,搞好典型示范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很多人把目光轉向農村,投資果樹開發與農業休閑旅游區開發,給小流域綜合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些個體戶缺少技術方面的知識,資金實力也不一定雄厚,政府應在資金和技術方面給予扶持,使其治理和管理成果給周邊小流域開發治理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這不僅有助于國家投資發揮更大的引導作用,而且也有利于吸引社會閑置資金,加快小流域綜合治理的速度。
4 參考文獻
[1] 楊家坦.以水土保持支撐水資源可持續利用[J].亞熱帶水土保持,2007(3):4-6.
[2] 王躍,周林.水土流失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防治[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18-19.
[3] 焦居仁.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法規與標準匯編:通用卷[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1.
[4] 劉向東,吳欽孝,趙鴻雁.黃土高原人工林枯枝落葉層水文生態功能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1991,5(4):87-92.
[5] 孫厚才,趙永軍.我國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國水土保持,2007(1):50-52.
[6] 梁宗鎖,左長清.簡論生態修復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J].中國水土保持,2003(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