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時代,面對多元化、自主化、個性化信息服務等趨勢不斷加大的媒體環境特征,高校傳媒專業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應該進行相應調整。在新媒體環境中,由于信息傳播者“把關人”意識的缺失,媒體從業人員自媒體或者傳統媒體平臺上所發表的言論和觀點,會對受眾的觀念和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如果言論不當、“把關”失誤,形成錯誤的輿論導向,不僅會誤導受眾,影響媒體的公信力。同時,由于自媒體軍團的擴大,網民開始具備了一定的議程設置的能力。因此,針對這些變化,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加強“把關人”“議程設置”等傳播學理論素養教育,以適應行業的新要求,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傳媒專業學生。
關鍵詞:傳媒專業;教育;媒介素養;課程設置
新媒體時代,面對多元化、自主化、個性化信息服務等趨勢不斷加大的媒體環境特征,對于播音與主持藝術、廣播電視新聞學、新聞采編與制作、攝影與攝像、網絡與新媒體等傳媒專業學生來說,未來將要面對的行業標準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他們在大學教育中更應該完成良好的媒介素養建設,尤其是重要的傳播學理論,才能在新環境下,運用新媒體平臺傳播信息,服務社會。高校傳媒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完善、改進傳媒專業的課程設置,進行良好的媒介素養教育,培養出更多符合新媒體時代傳媒行業要求的優秀學生。
1 “把關人”理論應該貫穿于理論教學中
1.1 “把關人”意識的缺失容易導致不良后果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盧因最早提出了“把關人”這個概念。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非常快,信息傳播的渠道也多種多樣,特別是在自媒體出現以后,信息的傳播也更加便捷和散亂。在這個過程中,倘若媒體“把關人”沒有做好把關工作,信息的傳播往往呈現出無序和泛濫的特點。因此,媒介素養是媒體從業人員重要的職業素養構成。
在新媒體環境中,由于信息傳播者“把關人”意識的缺失,會導致有價值的信息被肥皂泡般的無用信息擠占傳播空間。例如,媒體上經常會掀起一些曬身材的奇怪潮流。“鎖骨放硬幣”一度成為盛行的微博熱門話題,如果測試者能將一定量的硬幣放到自己的鎖骨上方,量多且不丟落的就說明有個好身材,相反量少或放不上則需要趕緊減肥。于是,許多網民的微博、朋友圈幾乎被“鎖骨放硬幣”的照片刷屏。2015年6月11日,一個網上熱帖“女孩子能反手摸到肚臍眼就是身材好”出現之后,楊冪、許飛等明星紛紛曬照片秀身材。更多網友也紛紛跟帖,掀起微博圈、朋友圈的刷屏新高潮。
類似的曬身材的潮流如“馬甲線”“酒窩放筆”“A4腰”等,這種跟風模仿的行為時隔不久就會再一次在各種媒體上上演。通常是由明星、網絡紅人的某種行為引起普通人紛紛模仿,一時間成了一種席卷網絡的“時尚”。這種價值和意義甚小的信息泛濫成災,不僅浪費了受眾的大量有效媒體接觸時間,甚至還會造成不良的后果。
1.2 增加“把關人”理論的課時分配比重
媒體從業人員在自媒體或者傳統媒體平臺上所發表的言論和觀點,往往在受眾中意味著專業性和權威性,會對受眾的觀念和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如果言論不當、“把關”失誤,形成錯誤的輿論導向,會誤導受眾,影響媒體的公信力,使受眾對媒體失去信任,后果將不堪設想。作為未來的媒體從業人員,高校傳媒專業學生應該充當合格的“把關人”角色,具備更高的媒介素養。因此,高校傳媒在專業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應該將“把關人”的理論教育上升到一定高度。具體來說,應該針對不同的專業設置不同比重的課時量。特別是新聞采編專業和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應該加強“把關人”理論的教育。因為該專業的學生將來走向工作崗位時要在很多工作環節中篩選、選擇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充當重要的“把關人”角色。
2 重視“議程設置”理論的媒介素養教育
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給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及他們談論的先后順序。大眾傳播可能無法影響人們怎么想,卻可以影響人們去想什么。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報刊、電視等傳統媒體在議程設置中處于主動地位。但是,當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出現后,這種情況有所改變。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移動終端技術的發展,議程設置的傳統模式逐漸受到挑戰,一定程度上來說,個人的議程設置開始“崛起”,傳統媒體開始喪失對第一手新聞材料的獨占權。[1]在新媒體時代,各種新老媒體發生融合,媒體的交互性特點明顯。公眾的地位在這樣的形勢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媒介的議程不再是由主流媒體來設置,公眾的關注也能將某些事件變為媒體焦點,而在議程設置由單向轉為雙向的過程中,媒體與受眾之間可以多次、持續地互動,兩者的觀點相互影響,這就意味著,網民開始具備了一定的議程設置能力。
從近期的許多網絡媒體事件中,我們可以發現,網絡、自媒體等新媒體的用戶將某些關注度較高的網絡新聞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進而引起全社會的關注。這是一個由個人議程逐漸演變為媒體議程,最終轉化為大眾議程的過程。例如,從2015年著名的青島大蝦事件、前央視記者柴靜的霧霾調查事件等中都可以看到新媒體時代媒體“議程設置”的新變化。
針對這種變化,高校媒體專業的媒介素養教育也應該作相應的調整。不僅注重培養學生選擇信息的能力,使其能夠充當合格的“把關人”,還要引導其掌握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傳播者、人人都是“把關人”的新規律,重視網民在媒體議程設置上的推動能力。在高校傳媒專業教學中,“把關人”理論一般會被設置在《傳播學概論》課程中。而不同的專業對于傳播學理論的側重也有所不同。部分高校將專業分為新聞、傳播兩大類,繼而細分為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播音與主持藝術、新聞采編與制作、攝影與攝像、廣告學等專業。在采集和制作等實踐性較強的傳媒專業,一些高校對傳播學的理論規定課時量較小,而對于新聞學、傳播學等理論性較強的專業,課時量設置較多。其實,“把關人”的角色是多重的,把關作用貫穿在信息傳播過程的各個環節中。因此在每個傳媒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課程設置以及具體的教學計劃中,應該增加“把關人”理論的課時分配比重。高校傳媒專業應該將“議程設置”理論貫穿于教育教學過程中,改進教學方法,與實際案例相結合,引導學生辨別、分析由媒體引發的社會議題,在理論與實踐的印證中,使學生能夠具備高水平的專業素質。在未來的工作中以正確的立場選擇信息的內容、新聞的報道角度和方式,以正確的價值導向引導輿論、服務受眾、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 王曉穎.網絡對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影響[J].青年記者,2013(3).
作者簡介:趙慧彩(1986—),女,河南人,鄭州大學碩士研究生,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新聞傳媒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