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粟
摘 要:災難題材電影是藝術家通過影像的藝術形式對災難場景和災難事件的還原以及對抽象形象的隱喻等形式,以此寄托他們內心復雜的情感,反映出對中華民族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揚,也反映出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內核,更映射出他們對當時意識形態的不滿與痛恨,具有悲劇意識,是對現實社會悲劇的直接或間接的反思。在一定程度上災難題材電影也承載著精神的凈化和內心自愈的功能。
關鍵詞:災難題材電影;悲劇性審美;價值;悲劇意識;藝術特征
1 漫長的人文藝術傳統與特征
古今中外,民族族群中的人文藝術多與民族精神有很大的關聯,藝術是民族精神的表達,民族精神又使藝術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新中國成立以來,中華民族由于長期沒有擺脫封建政治制度的影響使其民族思維精神和科學精神匱乏,也使得中國人民在災難面前總是采取回避的方式來面對災難對人們無情的摧殘,中國人民在災難面前變得更加脆弱。在過去的中國傳統藝術創作中我們會發現在藝術創作中往往表現出富貴吉祥、美好和平的意象,追求天人合一。其“輕悲重喜”的藝術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相反在西方的藝術創作中我們看到的是他們“化悲為喜”的價值情懷,他們認為萬事萬物自由定律,一切都是因果循環,悲劇對他們來說是對他們身心和精神的最好的鼓勵和警示,能讓他們更深刻地認識生活,時刻保持憂患意識。
2 中國“災難題材”電影作品解析
2.1 中國式災難:《一九四二》中的平民意識
影片《一九四二》是馮小剛平民化風格的作品,影片講述的是避災——逃荒——流亡的災難過程,馮小剛在這部影片里以平民化的視角,在千千萬萬的災民中從老東家和花枝家兩個階層的家庭入手,他敘述這場災難給這兩個家庭帶來的毀滅以及對他們心靈的創傷。在影片中東家和花枝這兩個家庭也代表著兩個階級,但是在災難面前他們都是平等的,在影片中沒有所謂的人道主義和英雄主義,相反我們看到的是最真實、最平常的人性,平民百姓在災難面前表現出來的痛苦、掙扎、絕望、自私,奴性等人性弱點。正是對這些人性弱點的無限放大才會讓觀眾更能信任,感同身受。信仰和信念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其內在含義卻差之千里,在影片中災民們是沒有信仰的,但是他們有著一種信念,就是活著。影片中傳教士安西滿在最開始是有信仰的,他到處為死者唱安葬歌,他在遭受日軍幾次轟炸,看到遍地餓殍后,他也開始質疑信仰,質疑上帝,他的信仰也在災難中動搖。廣大民眾沒有信仰也沒有信念,他們唯一相同的就是都深受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影響,因此貧民老百姓在饑荒面前都一致認為死了好,死了少受罪。因此充分表現出在災難面前人們所謂的道德底線、知識信仰都被瓦解,活著才是唯一的信念。
2.2 《金陵十三釵》中的悲劇性救贖
影片《金陵十三釵》講述的是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的悲慘歷史災難故事,在影片中對日軍在南京的慘絕人寰的虐殺和犯下的種種滔天罪行是中華民族的恥辱記憶。如果說《一九四二》是對人性的毀滅,那么《金陵十三釵》是對人性的救贖。在影片中張藝謀沒有刻意地去表現戰爭的慘烈,而是把視角對準一些普通而真實的小人物,在日軍的殘暴行為下,這些小人物身上的人性弱點也逐漸顯現出來,貪圖錢財的小人物、出賣色相的妓女、性格單純木訥的女學生以及貪生怕死的漢奸,他們都是真實的小人物,在戰爭來臨時,他們為了生存也是拼命地掙扎。當日軍把罪惡之手伸向無辜而單純的女學生時,這些小人物身上的人道主義情懷也被激發出來,他們的思想和觀念也在發生微妙的轉變,最后他們利用自己身上的人性之光去拯救那些女孩。而影片里的秦淮女子是最具悲劇性的,她們的形象和女學生形成很大的反差,同樣是弱者,在戰亂面前,反倒是這些風塵女子成為了救世者。秦淮女子本身就是個悲劇,她們內心也是單純的、向往美好的,但是因為出身、社會不公才淪落風塵,最后她們在日軍面前用她們人性的真善美,正義和無畏的精神來抵抗日軍的慘無人道。影片結局也是悲慘的,但也正是這些小人物身上渙散出人性的勇敢和堅強給戰爭中的人們帶來了希望和光明。
3 當代災難題材電影的審美價值
災難題材電影創作是藝術家們通過悲劇審美的角度把人類歷史上的各種災難以電影鏡頭畫面的方式還原紀實歷史,把受難者的悲劇展現給世人,一方面沖擊著觀者的視感官,另一方面通過沖擊觀者深藏在內心的憂患意識、民族情懷和人道主義情懷,激發觀者敢于面對現實、敢于尋求身心自由的勇氣、敢于向不公平現實和命運發起反抗的勇氣。上文提到的災難片《一九四二》《金陵十三釵》的畫面令人震撼,以悲劇性審美的價值喚起沉睡的人性。以災難為題材的電影作品的重點不是災難本身,它更富于寓意性、警世性、反思和自我超越,這也是災難題材電影的悲劇性審美意義。
在當代藝術中我們可以看到“災難題材”常常被一些創作者當作是一張道德批判的籌碼,這種簡單粗暴的形式使其變味了。如越來越多的災難題材的電影藝術創作震撼人心的畫面效果,不禁讓人潸然淚下,但是當我們回頭深入思考時會發現許多這類電影創作只不過是拿“災難題材”當作一個噱頭,作品中已經把人類的生存與精神的豐富性給剔除掉了,什么宣傳人道主義都是泛泛之談,票房大賣才是他們的目的。這種藝術創作和悲劇性審美是沾不到邊的,只是把災難無限放大,無限刺激人的感官,并沒有多少悲劇性審美內涵。
災難題材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災難題材的藝術創作的靈魂是對人文藝術和審美藝術的發揮,它與人文藝術是相互聯系的。在當今社會人們對物質追求的癡迷,使其僅存的理智如人性被異化,那么“災難題材”的藝術創作理應發揮它的人文價值,但是在這個商業化的社會,作為創作者要理性看待問題不要被利益拴住,而把災難題材商業化,災難題材的藝術創作能夠持久發展需要我們的理性消費、創作。
4 結語
電影通過“災難題材”向世人發出內心的呼喊,這呼喊是對災難的悲痛,對和平的渴望,對社會、民族的憂慮,也是對世人的激勵。藝術家創作出來的這種災難題材的電影作品除了鏡頭畫面感、色彩、技術上的成熟與巧妙,它還有很強的寓意性。
災難題材與寓意性的藝術表現手法的巧妙結合給災難題材電影作品賦予了更深層次的人文內涵,是對人類的警世與反思也是對人類人道主義情懷的呼喚。本文通過對災難片《一九四二》和《金陵十三釵》的詳解,我們可以從作品中看到未來中國電影創作的發展方向,創作者站在人道主義的角度來創作,從民族自身出發,向人類發起吶喊。藝術家們的這種創作思路把人文藝術和民族情懷注入作品中,也使得我國的電影藝術在國際舞臺上初露鋒芒。
參考文獻:
[1] 劉震云.溫故一九四二[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2] 張法.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3] 邱紫華.悲劇精神與民族意識(第2版)[M].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 栗憲庭.重要的不是藝術[M]. 江蘇美術出版社,2000.
[5] 周夢焱.張藝謀經典作品的女性主義解讀[J]. 電影文學,2009(20).
[6] 王丹.故事力量的消解——淺析“雜念”太多的《金陵十三釵》[J]. 文學界(理論版),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