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靜
摘 要:“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達悟族生活在臺灣最遠的離島之一——蘭嶼島。它坐落于太平洋的海岸之上,特殊的生態環境造就了達悟族特有的社會、文化、經濟結構,以及風俗習慣等社會意識形態,承載著達悟族的本土文化,保存并傳承了本土的民族精神。舞蹈作為藝術之母,是傳達和展現民族魅力的重要手段,達悟族的舞蹈來源于部落的特殊的生態環境,生態環境也造就了獨特的民族舞蹈風格,二者緊密結合,而又相互制約。本文欲以達悟族的生態環境作為落腳點,探析其民族文化的內涵,舞蹈風格的特征以及達悟族文化發展的現狀等。
關鍵詞:達悟族舞蹈;生態;文化發展
1 達悟族舞蹈生態背景
蘭嶼島位于臺東外海,這里的達悟族人口約4000人。自古以來過著自給自足的漁牧生活,較少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由此,形成了獨有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又借以形成獨一無二的舞蹈風格與韻味,其舞蹈形式傳達出海洋生態環境下所產生的文化內涵。各民族舞蹈藝術的來源有著相同的共性,都與各民族的生活環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服裝特色等息息相關。這些又由于不同的生態環境而產生出各民族的差異性,即個性。隨著時間的變遷,各民族各自撰寫著屬于自己的歷史,綻放出絢麗多彩且獨特的民族舞蹈魅力之花。達悟族舞蹈已是如此,它的舞蹈形成與族人的宗教信仰、祭典等相互交織在一起。
1.1 情系海洋——達悟族的宗教信仰
達悟族屬于典型的島嶼民族,海洋是達悟族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宗教信仰除了與整個社會形態有著密切的關系,與海洋捕魚生產方式也緊密相連,而達悟族舞蹈所表達的內容與海洋的生態環境交織在一起。
天神即“天人”之意,在達悟族人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達悟族將天地各分為三界,而天神就居住在天的最高境界,是維持達悟族律法之神,是維護正義的象征。達悟族人認為作惡多端的人會得到天神的懲罰。由此,每年的十月或十一月一日是達悟族人祭神拜祖的日子,感恩上天賜予生命、平安、豐收,并期望明年的風調雨順與豐收,同時祭典已故的親人等。
1.2 彰顯海洋文化——達悟族之祭禮與慶典
達悟族人的主要生活來源依靠的是海洋,由此達悟族人的宗教祭禮與海洋密不可分。民族舞蹈的語言形成,包括動作、音樂、表現形式等,從而傳達出的舞蹈的情意與意境,與祭典與慶典的儀式分不開。
(1)海洋祭。達悟族人生活在四面環海的特殊生態環境,孕育出以“海祭”為主的祭典,主要分為“魚祭”“船祭”“小米祭”,其慶祝方式都以歌舞形式為主。達悟族人的年度大事要數捕撈飛魚了,達悟族人認為,飛魚是天神珍貴的恩賜。因此,達悟族人圍繞魚類生態及捕魚習性制定了屬于他們自己的規則,并對食用飛魚的方式有嚴謹的流程和規范,不得逾越。這些都顯現出達悟族人對飛魚的敬重。
(2)達悟族新船下水禮。達悟族的宗教祭典活動,大多以“怕鬼”“驅魔”為中心。“新舟下水禮”便是他們驅除妖魔和禁忌最多的一種儀式。他們的信仰中認為:“一艘幸運的船,可以帶領他們捕獲魚蝦,否則,出海會早遇到大風浪,不幸翻覆葬身海底。”因此,在祭典中,族人們口中碎碎念念,擺出兇相,唱唱跳跳,面部扭曲,情形十分嚇人,其意思是:我們人多勢眾,要與魔鬼打斗,比比誰最兇,使魔鬼不敢附著在他們的新船上。至今新船下水時,族人們依舊會舉行下水禮。
1.3 達悟族服飾
達悟族的服飾色彩主要由白色、黑色和藏青色相間的條紋構成。由于蘭嶼島屬于熱帶,天氣酷熱,男子服裝的款式多以無袖、無領、短背心和丁字褲為主。其中,最具傳統特色的服飾即男子的丁字褲,屬于蘭嶼達悟族人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其目的是在炎熱多雨的氣候條件下,方便勞作以便適應生活。盛裝時,顏色多以白色為主,展現出達悟族人黝黑的膚色,與大自然、天地相結合彰顯民族的堅強意志。除此之外,達悟族男子的魚皮盔甲是他們在祭典、驅魔、辟邪時的傳統穿著。
達悟族女子的服裝不像男子那般復雜,款式是縱向的黑色或藍色的條紋,以及白色條紋相間的四片布并排縫制而成的上衣,短裙由一片至三片的棉布縫制而成。達悟族女子長發,傳說女子不留長發,在下海時會被魚吃掉。女子飾品有耳環、項鏈、胸飾、手飾、腳飾等。
他們的民族服飾非常有講究,不可以隨便穿。由于生態環境的不同,民族服飾的款式差異性較大。例如,生活在森林茂密的傣族婦女喜歡穿色彩繽紛的緊身裙,展現婀娜多姿的東方女性曲線之美。由此可見,服飾也可以展現出民族一致性的審美傾向。在表演舞蹈的過程中,服飾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僅體現的是對一個民族的尊重,更彰顯了其對民族文化的了解。如果身穿維族服裝來表演藏族舞蹈就非常可笑。為了避免雷同的錯誤,了解一個民族的服飾,對表演其民族舞蹈十分有必要。
2 達悟族舞蹈特色
音樂與舞蹈向來是朋友。早期,達悟族傳統的舞蹈表演中,“男歌女舞”是達悟族傳統的習俗。男性的舞蹈比較單一,只有小米豐收節打小米的動作,其他舞蹈都是女子的專利。到了臺灣光復后,達悟族男子的勇士舞、精神舞才相應地發展起來,它們象征了男子的英勇和捕魚等行為。達悟族舞蹈分為巫術舞和娛樂舞兩種。巫術舞是在四個門的主屋落成儀式時才會舉行。屋主須具有祖父以上的身份,同時要擁有很多財產,如豬、羊、田等。儀式進行時,主人站在地板上或者坐在秋千上,不停地踩踏地板直到天亮。娛樂性舞蹈使十幾個婦女在海灘上手拉手圍成圈,邊唱邊跳,舞蹈動作一般為甩發、手腳交叉、跳圓圈、雙腳上下交換跳等。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舞蹈都充滿了活力,象征團結,表達了達悟族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達悟族舞蹈最具特色的要數女子的甩發舞,女子成群地聚集在空地或沙灘上,身著傳統服飾,隊形不拘,散發,手相互交叉拉緊,腳下不動,上身前彎至秀發碰到地面。隨后,開始歌唱,腳下前進,頭發隨之前后舞動,幅度越來越大,屈膝彎腰來輔助甩發的力度。甩發舞是力與美的結合,飄揚的發絲象征著大海的波浪,悠揚的歌聲如同大海的浪濤聲,甩發舞的動作元素取自波濤洶涌的大海,與最了解海洋的達悟族人以及他們的生態環境融為一體。上升到美學的視角去審視它,其符合“美就是自然”的美學理論。
3 達悟族舞蹈文化的發展現狀
達悟族的舞蹈文化仍舊保存著質樸與純真,其發展除了依靠本民族代代相傳,便是依靠相關的舞蹈藝人或專家進行田野記錄,并用舞臺的方式展現出達悟族的舞蹈文化。隨著它與外來文化日益頻繁的交流以及現代化生活方式的沖擊,達悟族面臨著人才資源短缺,青年人口外流的尷尬局面,舞蹈的生態化呈現出逐漸流失的狀態。民族文化的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產。為避免民族文化在保存上的斷層,從社會學的發展角度來分析,應積極構建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意識形態,在不失本土特色的基礎上創造出具有藝術性、價值性、創新性“三位一體”的舞蹈藝術,使舞蹈藝術與生態文化協調發展,相互促進。這是保存與發展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必要手段。
參考文獻:
[1]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最了解海洋的民族——達悟族[M].臺灣原住民文化產業發展協會,2007:43-51,57-64.
[2] 楊政賢.意象、藝像與商品:蘭嶼達悟族飛魚文化的當代現象[J].民俗曲藝,201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