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建超 符市漢


摘 要:“波普”是20世紀60年代世界設計風格的代名詞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一代消費者,特別是“80后”一族對波普設計又有了新的追求和定義:個性的、時代的、大膽的風格,波普紋樣的創新正是凸顯了“80后”審美的特征。這類多元性、開放性的設計既豐富了現代的紡織紋樣的種類與內蘊,又迎合了“80后”的審美需求。
關鍵詞:波譜風格紋樣設計;“80后”;反傳統;標新立異
1 波普文化與“80后”審美追求關系的探討
1.1 波普文化產生的歷史背景
“波普文化20世紀50年代初萌發于英國,英國是當時波普文化的中心,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國。波普為Popular的縮寫,意即流行藝術通俗藝術。波普藝術一詞最早出現于1952~1955年間,50年代中期以后的十年中,在美國和英國發展出一個新的藝術流派,稱為‘波普藝術。”[1]被冠以“波普藝術家”的這些人在這段時期的創作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他們以流行的商業文化形象和都市生活中的日常之物為題材,采用的創作手法也往往反映出工業化和商業化的時代特征。造成波普藝術的元素并非到處都有,戰后英美的城市文化是其生長的特殊土壤。只有與這種城市文化接觸密切的藝術家才能抓住波普藝術特有的格調和表現手法。
在美國,波普藝術又是對50年代占統治地位的抽象表現主義的反動。一方面,抽象表現主義的作品被看作是藝術家個人獨特個性的展現,它是完全個人的、主觀的和精神上的,它強調藝術的純潔性,成為一種精神貴族的藝術。另一方面,由于這種精神性是寓于即興的揮灑之中,而且是完全個人的,許多后來者們紛紛模仿,于是這“高雅”的藝術又似乎人人都做得來。可惜大多數這類的作品都只有令人眼花繚亂的畫面,而難顯現精神。可說是“眼看多,實在少”。波普藝術則針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問題,大膽地嘗試新的材料、新的主題、新的形式。60年代,波普藝術轟轟烈烈地把“生活”、現代的都市生活帶進了博物館和畫廊。使“波普”這一稱號得以在世界流行的第一次集體展覽是1962年在悉尼·賈尼斯畫廊舉辦的“新現實主義藝術家”展,它將這一潮流的藝術家匯集在一起(也包括了歐洲藝術家)。緊接著是1963年舉辦的兩個展覽:“六畫家展覽”和“流行形象展”。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背景是戰后的新一代與上一代的隔閡,那些追求自我、追求古怪稀奇的年輕一代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現在波普風設計能再次高漲的原因。
1.2 波普圖案的形成與發展
波普文化的產生促成了波普風格圖案的形成,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英國,“波普”憑借著它的流行、通俗的風格被大眾廣泛應用。戰后環境與消費結構的改變使人們對當前的思想文化產生逆反懷疑情緒,設計開始出現反主流反現實的創新,波普設計應運而生,此時的波普設計圖案開始與紡織品設計結合,出現了紡織品風格圖案中的波普風格,符合戰后年輕人對國際主義設計風格的不滿和對突破傳統的渴望。波普風改變了傳統紡織品紋樣單一傳統圖案的設計特點,以它獨有的前衛非主流風格、夸張的個性大膽的色調賦予了紡織品圖案設計全新的含義。
波普設計最早出現在英國,美國大眾文化使波普設計得到了更好的發展,繼而在歐美廣泛流傳。
“波普”設計風格的特征變化無常,難于確定統一的風格,各種風格的混合,通俗化的趣味,追求大眾化、形形色色、各種各樣的折中主義的特點,它被認為是一個形式主義的設計風格,反對現代主義自命不凡的清高,在設計中強調新奇與獨特。筆者認為這也是他生命力頑強的主要原因。
1.3 波普風格對“80后”審美觀念的影響
對于“80后”來說,他們剛出生時,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的文化界充滿了“學術性”反思,新潮藝術大潮涌現;進入青春期的時候,中國又開始呈現“商業中心主義”以及進入“全球一體化”的文化特征;新世紀以來,信息化、網絡化、媒體化、技術化、圖像化、消費化等等錯綜復雜的情景影響著每個80年代的“新新人類”。由于20多年來的人生歷程充斥著數字化的產品,擁有前所未有的信息資源,文化的碎片化成為時代的特征。反過來看,每個參與者又是這個時代中小小的點,在圖像化的領域里展現著各自的個性。
縱觀整個80年代,所謂“80后”的藝術創作目前尚談不上新的創作方法的貢獻,他們所運用的很大程度上是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具體到藝術創作而言,并沒有一種所謂共同的“80后藝術”:他們一方面背負著波普、玩世、艷俗、實驗水墨等等所謂新傳統;另一方面樣式的多元也難以將他們歸納在一個共同的范疇中來提出新的創作方法。[2]
波普風迎合了“80后”的審美需求,也使得“80后”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揮與張揚。
2 現代波普紋樣與“80后”的審美趣味
2.1 現代波普紋樣圖案的特點與“80后”的審美趣味
現代波普紋樣圖案的特點:
與以往的紋樣設計不同,設計題材大多取自都市中大眾通俗的流行元素:紅唇、手槍、性感女郎、報紙、朋克涂鴉……色彩鮮艷、大膽,圖案夸張獨特,給人反傳統的、叛逆的甚至帶有破壞性的印象。
代表性作品:
理查德·漢密爾頓《究竟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安迪·沃霍爾《金色的瑪麗蓮》《花卉》《美國之夢》《LOVE》。
織物設計:
波普藝術的家飾品有著極端飽和的色調,如明黃、橙紅、孔雀藍。設計的關鍵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見圖1)在波普風格的裝飾空間中,只有一種想怒放的感覺,絢麗的色彩,玩世不恭的氣息,非功能主義的設計理念,大膽、夸張以及所有應有盡有的簡單前衛。又以報紙作為圖案設計的床上用品(見圖2),也表現了現代“80后”對于新事物大膽、開放、自由的選擇態度,別具一番現代風味。
“80后”不屬于“專一”的一代,他們的宗旨是追求一切新的事物,他們在海量廣告的包圍中成長,在鋪天蓋地的信息中獲得自己的認知。追求個性和前衛是他們的宗旨,一切超前的、驚訝的、突破的設計都能讓他們為之瘋狂。
2.2 現代波普紋樣表現手法與“80后”的審美趣味
現代波普紋樣表現手法:
手法隨意、極端,以重復、拼貼、換位為主。主要是追求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玩世不恭的態度以戲謔、嘲諷、玩笑、恐怖的設計手段達到它的目的。這種方式被波普藝術家們作為“拒絕個人風格觀念”。[3]
代表性作品:
安迪·沃霍爾《200個坎貝爾湯罐頭》在愛迪·沃霍爾的畫中,幾乎沒有任何所謂深層次的文化含義,“因而它能引起無限的好奇心——是一種略微有點可怕的真空,需要用閑聊和空談來填滿它”。[4]他的作品中那些被不斷重復的相同形象,除了如沖印照片般“麻木地重復著(影像)所組成的柱子,就像一個說了一遍又一遍的好不幽默的笑話”[5]之外,也為波普藝術建立起一種類似平面色彩構成的標志性的色彩表現手法,如《綠可口可樂瓶》《瑪麗蓮·夢露》、菲利普斯的《四個注視你的女子》等。
織物設計:
在2005年法蘭克福家用紡織品博覽會上一款以中國老上海月份牌旗袍女人為題材設計的床品(見圖3),這款床品運用了復制與拼貼的手法,對傳統的床上用品紋樣花型進行了創新,集民族韻味的懷舊與現代的生活方式為一體,標新立異、獨具個性,整個床品充分體現了波普風格的特征,是“80后”鐘愛的一種波普風范。
英文字母組合為圖案的床品,一改以前的傳統設計觀念,把文字搬上床,凸顯出鮮明的現代氣息與特點。(見圖2)
2009年美國SE家紡品牌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辦了一場“‘80后婚慶時代的床品市場需求、流行趨勢發布會”以及“美國SE家紡品牌情系列產品(中國市場)上市推薦會”。另類、前衛的“80后”正在義無反顧地領馭時尚,沖擊千年的傳統習俗。以前的大紅色系列的所謂婚慶床品已成為新婚之夜、10天或蜜月的一次性消費品。據調查,大紅色系、多件套婚慶產品在蜜月之后,不洗就擱置、丟棄的新婚人群占60%以上。現在年輕人追求的是他們喜愛的花形、色調、品牌。
“80后”從小就生活在父母長輩的傳統意識的環境中,沒有經濟壓力,追求時尚和自我風格的小年輕們重視最新的潮流走向,關注網絡雜志更多的他們對傳統開始厭惡,叛逆的性格開始決定他們的追求反常規的設計事物。
2.3 現代波普紋樣設計理念與“80后”的審美趣味
現代波普紋樣設計理念:
帶有現實主義特性,標新立異。追求個性的凸顯與張揚,具有游戲色彩。
代表性作品:
利希騰斯坦《轟》、安迪·沃霍爾的作品《毛澤東肖像》。
織物設計:
波普風格圖案在紡織品中的流行是一種年輕化的傾向,使得家紡織物的圖案選擇變得多種多樣。波普圖案強調的視覺效應,任何生活元素都能成為設計題材,這種易變、易消耗的特點正是印證了波普“短暫的”、“易變的”、“低廉的”、“大量生產的”、“年輕的”等特點,(見圖4)如撲克牌、卡通圖案、斑馬紋在床品中的設計演繹。
“80后”個性張揚,有獨立的思想,追求酷,選擇產品和品牌的準則更多基于自己的情感態度來判斷。在消費上,“80后”更多地表現為大膽與叛逆,搞怪與作秀在他們的消費目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從以上三點對波普風格圖案與在織物設計中所體現的藝術特征的總結來看,波普風格圖案首先是帶有具象與寫實主義特性的,在現代都市這樣一個商業文明充斥的環境中所有的一切現象都成為它表現的對象:商業廣告、封面女郎、電影明星、家用電器、電腦、手機、高速公路、熱狗、一切都包括在內。波普藝術的感染力正如它所涉及的范圍一樣廣闊,什么都可以拿來作為波普的題材。波普藝術就是觀察世界,觀察充斥著大眾文化的世界,它是通俗藝術。
其二,波普風格圖案有著不同于其他種類圖案的顯著特征。紡織品中的波普風格圖案強調視覺的效應,注重圖案的裝飾、色彩的對比、設計的夸張怪異等等。這種易變、易消耗的特點正迎合了“80后”用畢即棄的生活消費觀。紡織品中的波普風格圖案夸張個性的形式以及其反正統的理念,使得它從發生開始就引領時尚潮流,在其延續至今的不斷復古輪回中依然魅力不減,顯示了紡織品中波普風格圖案這一特殊的紡織品圖案形式所具有的獨特生命力。同時隨著“80后”多元的審美和兼容并存的設計理念,使紡織品中的波普風格圖案演變成一種經典的圖案風格。
3 結語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產生于西方的波普藝術對紡織品中的波普風格圖案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對波普文化產生的介紹以及波普圖案與“80后”青年的審美關系分析,闡述了波普風格圖案當今在紡織物領域流行的原因和自身特點。
現代紡織品中的波普風格圖案更多的是追求一種形式上的異化與娛樂的傾向,而不僅僅追求一種戰后青年所標榜的文化價值觀。形式上的表現更加得豐富,觀念上的表達有所弱化,只是一種追求單純表面效果的圖案,強調新奇與獨特,大膽采用艷麗的色彩。現在紡織品中的波普風格圖案因此更加隨意與大膽。紡織品中的波普風格圖案也一直代表著“80后”新新人類的生活態度與追求,它的標新立異的個性突破了傳統紡織紋樣的局限,為紡織織物設計帶來了新鮮的元素和風格,也使“80后”矛盾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現代紡織品中所呈現的波普風格圖案的設計是一種時尚與流行的設計風格,不完全是為了反正統而設計,他追求的紡織品的圖案風格更多的是炫目,引人注意。
參考文獻:
[1] 簡述“波普”風格的產生背景及理念[DB/OL]. 百度網.
[2] 60后70后“80后”青年美術家隊伍現狀調查[DB/OL]. 濰坊新聞網,2009-04-24.
[3] 杰米·詹姆斯(美).波普藝術[M]. 上海美術出版社,2003:148.
[4] 羅伯特·休斯.新藝術的震撼[M]. 劉萍君,等,譯.上海人名美術出版社,1989:307.
[5] 尼古斯·斯坦戈斯.現代藝術觀念[M]. 侯翰如,譯.四川美術出版社,1988:247.
[6] 張承志.波普設計[M]. 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
[7] 龔建培.現代家用紡織品的設計與開發[M]. 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
[8] 崔唯.現代室內紡織品藝術設計[M]. 中國紡織出版社,1999.
[9] 白玉林,等.紡織品裝飾藝術[M]. 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10] 張慧敏.紡織品中波普風格圖案的探析[D]. 蘇州大學碩士學術論文,2007.
[11] 吳秉杰.“80”后及其創作現象研究[N]. 文藝報,2007-11-10(003).
[12] 石勇.對“80后”青年的探尋[J]. 中國青年研究,2004.
[13] [DB/OL]http://www.baidu.com/.
[14] [DB/OL]http://www.cnki.net/.
[15] [DB/OL]http://www.china.com/.
作者簡介:景建超(1983—),河北邯鄲人,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廣東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優秀教師,從事家紡設計(染織藝術設計)教學,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創意設計大賽、魯秀杯中國大學生家用紡織品創意設計大賽優秀指導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