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季方
摘 要:文化館開展公益藝術培訓是構建公共文化體系的重要環節,這有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本文以德清縣文化館“英溪藝術課堂”公益培訓為例,論述了文化館開展公益藝術培訓的重要性、必要性。同時,筆者提出在實踐過程中辦好公益藝術培訓的好舉措、好辦法,以及正確處理好幾個關系的重要意義,為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文化館;公益藝術培訓
0 前言
在新常態下,文化館開展各類公益藝術培訓是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需求的新的任務。文化館公益性的藝術培訓,是免費的公益的,實際也是各級政府的一項惠民工程。通過文化館的公益培訓能夠不斷提高基層文藝工作者及文藝愛好者的文藝修養及專業技能,能夠有效地增強公民的文化素養、思想品德,促進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各級文化館在開展藝術培訓的過程中需要統籌兼顧,促進公共文化體系建設,推進文化服務的均等化,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加強關注民生,加強重視各類群體民眾。
1 案例:德清縣文化館“英溪藝術課堂”公益培訓
“英溪”是貫穿德清縣城的一條小河,亦稱“前溪”。中國舞蹈史上有“舞出前溪”之說。近兩年來,德清縣文化館推出了一系列針對廣大市民的公益藝術培訓,推出“英溪藝術課堂”品牌項目,在網上報名非常火爆,教學效果贏得了百姓口碑。
“英溪藝術課堂”公益培訓分為:成人公益藝術培訓、暑期少兒公益藝術培訓、公益培訓下基層“文化充電寶”、名家開講四個部分。成人公益培訓開設16個門類的培訓項目,包括音樂、器樂(含鋼琴、古箏、架子鼓等)、舞蹈(含排舞、街舞等)、戲曲(含化妝)、書法、美術、攝影、魔術等各個藝術門類,每個培訓項目每期基本都設置8個課時,每兩個月為一期,全年共舉行6期。據統計,2015年全年參加公益培訓的人達12576人次,暑期少兒公益培訓達4400人次,下基層輔導培訓的“文化充電寶”達5790人次,“名家開講”受眾達1320人次。2016年上半年,已舉行了兩期“名家開講”活動,邀請了上海音樂學院楊荔荔老師主講《鋼琴藝術》;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任道斌為德清市民講述《元代大書畫家趙孟頫》,并開展了沙龍及“問診名師”活動。上半年已完成兩期“英溪課堂”公益藝術培訓,共36個培訓班,開展培訓250場次以上,培訓學員5500人次以上。
2 文化館開展公益藝術培訓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2.1 開展公益藝術培訓是文化館的基本職能
各級文化館是政府設立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是為人們提供基本文化服務,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的組織機構。因此文化館側重舉辦各類培訓是今后工作的一個方向。
2.2 開展公益藝術培訓是構建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需要
構建公共文化體系建設中要求文化服務堅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因此文化館開展公益藝術培訓是構建公共文化體系的重要環節,有助于提高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2.3 開展公益藝術培訓是新時期“三館”免費開放的需要
2011年,文化部、財政部發文,對“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提出免費開放的要求,全國所有“三館”的公共設施場地、文化藝術輔導等基本文化服務全部免費開放。
2.4 開展公益藝術培訓是時代發展以及群眾追求藝術享受的需要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迅猛發展,人們物質生活也飛速提高。同時,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來越高,除了觀看演出等文化活動外,有很多群眾還有一個愿望,即追求和享受藝術,希望受到藝術的熏陶。
3 目前文化館公益培訓中依然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當前公益性培訓更加注重“數量”,對“質量”并未引起重視。這是當前文化館公益培訓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很多文化館都在公益培訓上作了大量的安排,但并沒有取得十分良好的效果,很多培訓班在初期人滿為患,但是能夠堅持到最終結業的人寥寥無幾。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大致可以歸納為如下三點:第一,有些公益培訓項目沒能和人們的需求緊密聯系起來,導致人們產生厭煩情緒,公益培訓的內容僅僅停留在表面,沒有進一步深入;第二,在公益培訓中,有些文化館沒有充分發揮現代傳播手段的作用,沒有真正地與人民群眾分享信息和使用信息;第三,文化館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常常會存在課程安排不科學,教師水平低等問題,這會嚴重影響公益培訓的效果,不利于文化館公益培訓事業的發展。
4 文化館開展公益藝術培訓,應處理好五種關系
4.1 處理好需求與供給的關系
多年來,“送戲下鄉”作為各級文化部門“文化惠民”的一件重要的大事來抓,但效果并不理想,讓老百姓自主選擇文化服務是當下比較流行且行之有效的辦法。文化館在開展公益藝術培訓前,提供藝術培訓的課目。通過網站與微信平臺進行宣傳,讓群眾自己“點單”,大眾再利用微信與電話進行報名,報名滿員后再開班,這樣才有針對性,才能滿足群眾對藝術的真正需求。
4.2 處理好數量與質量的關系
由于群眾對公益藝術培訓的需求旺盛,沒有一定的辦班數量難以滿足群眾的需求。要不斷豐富培訓的內容,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年齡、不同愛好的群眾的需求。
德清縣文化館2016年第一期公益培訓就開設了16個項目,推出幾小時后全部報滿。追求數量和規模的同時,應注重教學質量和服務質量。反之,好心沒辦好事,效果適得其反。
4.3 處理好“土專家”與“大名家”師資力量的關系
日常的公益藝術培訓的師資只能依靠本土的力量。各級文化館都基本配備了各藝術門類的業務干部,是一方水土的藝術專家,理應成為公益藝術培訓的師資主辦軍,同時也要發揮民間文藝骨干的力量。例如,德清縣文化館在推出“英溪藝術課堂”公益培訓的同時就開設了“名家開講”欄目,在全國有知名度的專業院校精心選擇在專業領域有一定影響力的名師做客德清“名師開講”。
4.4 處理好服務對象“面上”與“面下”的關系
文化館充分在利用自身的館舍條件進行藝術培訓的同時,也要“走基層、接地氣”,使公益藝術培訓走進鄉村,走進社區,體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例如,德清縣文化館在推出“英溪藝術課堂”公益培訓的時候就開設了一個子項目——鄉村文化充電寶,為全縣所屬街道、鎮、企事業單位、學校提供“點單式”的文化服務。2016年,提供了十多個門類的培訓項目,列成文化菜單,每月一期,下基層對大眾進行集中式輔導與培訓。
4.5 處理好文化館自身舉辦與借助培訓機構聯辦的關系
文化館開展各類文化活動,舉辦各種輔導培訓日益增多,這必然會提升文化部門在人們群眾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在輔導培訓需求數量不斷上升時,僅依靠文化館自身的力量難以維持,必須整合利用社會上的各類資源,如借助基層民間文藝團隊、各類藝術培訓機構的力量等。總之,要努力吸引各方資源匯聚到文化館這個公益服務的大平臺上,才能更好地發揮文化館在公益藝術培訓上的作用。
5 結束語
本文以德清縣文化館“英溪藝術課堂”公益培訓為例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文化館開展公益藝術培訓的必要性,并且分析了目前文化館公益培訓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而提出了加強藝術培訓的建議,希望本文為文化館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賈敏.文化館藝術培訓公益化道路探索[J].四川戲劇,2015(03):150-151.
[2] 于輝.談對文化館開展美術培訓活動的幾點認識[J].大眾文藝,2014(06):20-21.
[3] 周和平.以免費開放為契機全面提升我國圖書館公益性服務水平[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1(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