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以“柯達依音樂教學法”為依托,培養學生準確歌唱的能力,引導學生在感受、體驗、參與的基礎上,將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實踐創作有機結合。通過嘗試二聲部合唱教學,培養學生的內心聽覺能力以及與老師、同伴合作的能力。
關鍵詞:柯達依;合唱教學;課題《小螺號》;四年級;學段中;表現;感受與鑒賞;創造;義務教育教科書音樂
1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1.1 指導思想
本教學設計以“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為指導思想。《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把創造視為一個新的音樂學習領域,是音樂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特點,創造作為音樂課程基本理念的同時,又以具體的活動內容呈現在教學領域中,即探索音響與音樂、即興創編、創造實踐。本課旨在引導學生在感受、體驗、參與的基礎上,將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實踐創作有機結合,通過嘗試二聲部合唱教學,培養學生的內心聽覺能力以及與老師、同伴合作的能力。
1.2 理論依據
根據新課改理念,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要做學生的引導者、合作者、參與者和促進者。2011版《音樂課程標準》倡導完整而充分地聆聽音樂作品,使學生在音樂審美過程中獲得愉悅的體驗和感受,啟發學生積極參與、展開想象、大膽創新。同時,以“柯達伊音樂教學法”為依托,培養學生準確歌唱的能力;以我校“3+X習慣培養課題”為突破,繼續鞏固學生穩定拍感的訓練;以“嘗試性教學法”為切入,初步培養學生合唱的能力。
2 教學背景
2.1 教學內容分析
第一,核心內容分析。《小螺號》選自人民音樂出版社第十冊第七課,是一首活潑歡快的兒童歌曲,帶再現的單三段體結構,歌詞朗朗上口,富有童趣。第一樂段,節奏密集規整,旋律賦予動感,歌詞創作上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繪了生活在海邊的兒童迎來親人出海打漁平安返航的景象。第二樂段,節奏前密后舒,旋律優美舒展,歌詞創作上運用了排比的手法,形象地描繪了海灘和大海的美麗,更抒發了兒童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第二,本課內容的前后聯系。
第三,相關內容分析(可選項)。一是節奏分析。“X X”兩個八分音符連接共出現5次,“X X X X”連續四個十六分音符共出現6次,“X X X”前八后十六節奏共出現11次,“X X X”前十六后八節奏共出現2次,“X·X”附點節奏共出現3次,“X X X”小切分節奏共出現1次,“X”四分音符共出現14次,“X—”二分音符共出現3次,“XX X·|X—”同音連線共出現3次。二是音程分析。La,—sol七度音程出現1次是全曲中的難點部分,La,—mi五度音程和La,—re四度音程為歌曲主體音程,此外還有La,—do及mi—sol小三度音程與二度音程穿插在歌曲中間。三是調性分析。歌曲以五聲羽調式開始,中間時而巧妙地轉向大調式,A段五聲羽調式的色彩濃重,但在A段結尾處悄悄轉向大調式。B段開始又轉回到了五聲羽調式,但在B段進行一半后又開始了大調式與五聲羽調式的巧妙交替,最終以do音作為全曲結束音。
2.2 學生情況分析
第一,調研目的。對學生進行前測,準確全面地了解學生原有的音樂知識水平。在掌握了學生情況的前提下,對學生在課上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做好充分的預設,從而使教師的教學更有效、高效,使學生的學習更輕松、愉悅。
第二,調研內容與方式。一是節奏方面。第一步,教師給出固定的速度,告知節拍數目并提醒學生安靜聆聽;第二步,教師用節奏小木棒敲擊2~4小節的節奏;第三步,請學生模仿拍擊上述節奏型。二是音準方面。第一步,教師給出標準音A;第二步,教師彈奏西洋大調式音階后請學生視唱;第三步,教師彈奏西洋小調式音階后請學生視唱;第四步,教師彈奏民族五聲調羽式音階后請學生視唱;第五步,教師彈奏簡單音程后請學生模唱音高;第六步,教師彈奏稍復雜音程后請學生模唱音高;第七步,教師給出固定音程,請學生與老師合作完成二聲部配合。
第三,調研結果與分析。一是調研結果。通過在節奏方面的前測,發現學生對于包含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節奏掌握較好,但是當節奏中包含了附點音符或切分節奏時有70%的學生能順利完成,另有30%的學生會出現拍擊錯誤的情況。二是調研分析。學生整體的音樂素養較高,節拍感相對穩定,節奏模仿能力較強,但是復雜節奏交替出現時,學生會遇到困難。另外,學生的音準能力和歌唱能力均較好,能做到有狀態、有氣息支撐的演唱。教師預設學生在完成本教學設計的演唱時,可能會在復雜音程與復雜節奏相結合的地方出現音準問題。
2.3 教學方式與手段說明
第一,教學方式。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時效性,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教師把本節課設計成一節以“聆聽——感受”“演唱——體驗”及“合唱——嘗試”為主的課。在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上,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性、課堂的輕松愉悅性以及師生的默契融合性。
第二,教學手段。一是“柯達伊手勢示范引領法”。二是視唱法。三是對比——體驗感受法。四是師生合唱嘗試法。
2.4 技術準備
第一,教學資源整理。用繪聲繪影編輯軟件將歌曲范唱分割為A、B兩個樂段,準備鋼琴、錄音機、歌曲MP3、課件《小螺號》、視頻《小螺號》、二聲部錄制音頻、口風琴等教學資源。
第二,其他技術準備。一是運用視頻軟件下載相關內容。二是運用繪聲繪影編輯視頻。三是教師課件(Power Point)、多媒體設備。
2.5 前期教學狀況、問題與對策
第一,前期教學狀況。《小螺號》這首歌曲采用五聲音階羽宮調式,帶再現的但三段體節奏,AB段旋律形成鮮明對比,演唱時A段速度歡快,情緒活潑跳躍,B段可唱得悠揚舒展,感情飽滿真摯,學生對本課歌曲的旋律比較熟悉。
第二,存在問題。
第三,解決策略。針對歌曲中五度音程的演唱和歌曲節奏的變化,在學唱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將歌曲的音高與節奏唱準確,讓學生在學習中鞏固前八后十六和前十六后八的節奏,四分附點節奏和八分附點節奏的演唱,對于上波音的演唱要靈巧自然,指導學生運用跳躍與連貫的演唱方法表現AB樂段旋律。讓學生為歌曲分出樂段,在進行曲式作品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學唱,歌曲為帶再現的單三段體(ABA)結構,針對B樂段的節奏較為復雜,可以讓學生借助樂器在演奏中去感受歌曲旋律的變化。
3 教學目標
第一,“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一是感受歌曲歡快、熱烈的情緒。二是在歌曲演唱、處理與創新中,體驗愛生活、愛自然、愛親人的美好情感。三是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有樂于參與演唱的愿望,感受合唱的魅力。
第二,“過程與方法”目標。一是運用視唱樂譜的方法學唱歌曲。二是學習并掌握用波音裝飾演唱《小螺號》,使歌聲更活力、更動聽。三是學生與教師共同合作,完成二聲部合唱的嘗試。
第三,“知識與技能”目標。
4 教學重點與難點
4.1 教學重點
第一,用清脆的聲音表現歌曲A段活潑歡快的情感。
第二,用悠揚的聲音表現歌曲B段優美抒情的情感。
4.2 教學難點
第一,唱準la,—sol七度大跳音程,用對比的方法演唱la,—mi和la,—re音程。
第二,掌握音樂記號在歌曲演唱中的作用,唱出歌曲的韻味。
第三,學生與教師共同合作,完成二聲部合唱的嘗試。
5 教學過程
5.1 發聲練習——找海螺
階段目標:選取歌曲《小海螺》的創作元素,進行有針對性的發聲練習,提前解決歌曲難點。
5.2 情境導入——看海螺
階段目標:從歌曲音響入手,初步感受歌曲情緒、結構、旋律,為學唱作準備。
5.3 學唱歌曲——唱海螺
階段目標:能夠準確演唱歌曲。
第一,學唱歌曲A樂段。一是視唱旋律。二是再唱A樂段。三是唱歌詞。四是跟鋼琴伴奏演唱歌曲A樂段。
第二,自學B樂段。一是視唱。二是唱歌詞。
第三,跟鋼琴伴奏完整演唱全曲。
第四,唱好歌曲。階段目標:用清脆悅耳的聲音表現出歌曲歡快、熱烈的情感。一是分析歌曲兩樂段的特點(如表1)。二是分析緊縮的創作手法。三是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5.4 拓展延伸——演海螺
階段目標: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有樂于參與演唱的愿望,感受合唱的魅力。一是教師示范唱一個聲部,彈奏另一個聲部。二是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口風琴吹奏練習。三是師生合作完成二聲部合唱的嘗試。
5.5 評價反饋——聽海螺
階段目標:培養學生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與建議,在相互評價的過程中檢測自己學習的成果。
教師出示評價等級表(表2):
設計意圖:通過回答問題的方法鞏固本課所學,引導學生心平氣和地接受同伴們的合理評價。
5.6 課堂小結——愛海螺
階段目標:通過小結梳理本節課所學相關知識,了解作曲家付林,為學生課下的自主學習提供思路。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以“愛”的心生活,以“愛”的心與同伴進行交流,并激發學生對合唱的熱愛之情。
6 學習評價方式
6.1 評價設計表(如表3)
6.2 評價設計說明
第一,評價分為五個項目:能有氣息支撐地進行發聲練習、能學習并掌握用波音裝飾演唱歌曲、能有感情地背唱歌曲、能用口風琴吹奏B段旋律、能與他人合作完成二聲部合唱的嘗試。
第二,每個評價項目分為“自評、互評、他評”三種形式。一是要求學生用彩筆描繪小星星;二是把其他同學對自己的評價也如實地進行記錄;三是由老師協助把他評的小海螺數量也描繪完成。四是統計每一項的“小海螺數量”。
第三,小海螺總數量為50個。得到40個小海螺為優秀,30~39個小海螺為良好,其他數量為合格。
第四,以鼓勵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基礎。
7 教學設計的特點
此設計突出了對學生進行前測,側重了對教學背景的分析。由于學生原有音樂素養較高且教師本人對與合唱教學的長期研究,結合以上兩個優勢,教師認真地對歌曲進行了二度創作,為歌曲B段編配了低聲部旋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筆者使用談話法、創設情景法、游戲法等教法與多媒體課件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同時充分利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使之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整個教學活動成為了師生之間不斷進行思維交流與心靈溝通的過程。
7.1 發聲練習——找海螺
發聲訓練曲選取了歌曲《小海螺》的創作元素,由教師精心設計自編而成,進行有針對性的發聲練習,其目的是提前解決難點、突破難點、淡化難點。通過對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發聲練習,訓練學生準確歌唱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唱歌習慣。
7.2 情境創設——看海螺
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們創設生動的音樂情境。美麗的小海螺形象來到了學生們的中間,很快引起了學生的注意,有利地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7.3 學唱歌曲——唱海螺
從興趣出發,在輕松活潑、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實施教學活動。在表演活動中,學生們積極踴躍地參與實踐,不僅提高了觀察能力、聽覺能力,還體驗了藝術的魅力。
7.4 拓展延伸——演海螺
此環節是本次教學設計的亮點,完成預期目標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有樂于參與演唱的愿望,感受合唱的魅力。由于對學生進行了前測,發現學生原有音樂素養較高且教師本人對與合唱教學的長期研究,結合以上兩個優勢,教師認真的對歌曲進行了二度創作,為歌曲B段編配了低聲部旋律。
7.5 評價反饋——聽海螺
培養學生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與建議,引導學生心平氣和地接受同伴們的合理評價,在相互評價的過程中檢測自己學習的成果。
7.6 課堂小結——愛海螺
“同學們時而清脆時而悠揚的歌聲一直縈繞在我的耳邊,我們一起完成了二聲部合唱的嘗試,今后我們還會有更多的機會進行合唱的練習,同學們要一起加油啊!”教師用樸素真誠的語言鼓勵學生走上合唱的舞臺。以本節課為契機,引導學生以“愛”的心開始每一天的學習與生活,以“愛”的心和身邊的同伴進行交流。“愛海螺”的深意就是愛合唱!
作者簡介:閻茜(1979—),女,北京人,本科,2005年畢業于首都師范大學音樂系音樂學專業,一級教師,就職于中國音樂學院附屬北京實驗學校,研究方向: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