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超
新課程標準突出的特點就是注重學習方式的改進和指導,明確“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引導學生以感受、觀察、體驗、表現以及收集資料等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
教育改革轟轟烈烈,但傳統的“注入式”、“—言堂”仍普遍存在,在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創造性、積極性等方面還做得不夠,學生自學能力弱。創造能力低,這種情況在我們欠發達地區顯得尤為突出。在當前美術課教育中,也存在同樣的弊端,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法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繪畫興趣,束縛學生智力的發展,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培養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開拓型人才。美術教學改革,充分發揮美術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功能,促進全體學生在素質教育中均得到同步發展和提高。
一、拓寬學生美術學習的課堂
美術學習的課堂不僅僅局限于教室,學校及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周圍條件開一些探究性的課。首先可以組織學生到工廠參觀,觀察機器構造、功用、造型設計;去服裝廠觀察布料的性能,衣服如何從設計到打樣板到縫紉再到熨燙最終成型這一系列過程,這樣加深增強了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和了解,增加了學生學習和創作的素材。其次讓學生多感受自然之美。在清清的小溪邊,在碧藍的大海邊,在色彩斑斕的森林里,在小鳥婉轉的啼唱聲中,這些優美的景色定會打動學生的心靈。在這種氛圍下去學習色彩的冷暖,線條明暗等理論問題,不但不枯燥,反而是一種快樂,一種享受。再次,可讓學生參觀馬路兩邊商店的門頭設計,在評判設計效果的過程中感受到美術在生活中的應用,化解學生認為美術在現實生活中無用的誤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主動性。
通過拓寬學生美術學習的課堂可以增加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增強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和美學理論知識的領會貫通。
二、運用“發現法”激發每個學生探索興趣,提高創新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研究者、探索者、發現者,這種需要在兒童內心世界更為強烈。”而過去一味以“講授——接受”方式為主的填鴨式早已露出弊端。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必須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自己發現知識,凡是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們自己做。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凡是學生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們自己想,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提倡教學的實踐性,鼓勵學生在課堂中質疑問題,動手操作實踐,在實踐中求發現,求創造,又如“做中學、玩中學,情景交融的原則”,提倡解放學生的腦手,在做中學,在游戲式玩中學,在教學的趣味化,情景式中體驗。體現出課程改革的顯著特點是以“探索和嘗試”為核心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真正在“做做、學學、玩玩”中體驗“學”的樂趣、體驗“玩”的藝術。要培養學生通過自主參與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受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激發探索和創新的積極欲望。
三、給學生一個自主的權利和空間
學生已經有很強的自主性,在個性上又有些叛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主觀的教給學生這個應該怎樣那個應該怎樣,這種標準答案式的教學法只能束縛學生個性的表現,形成“千人一畫”,不利于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主動性。兒童教育家盧勤說過“是用‘眼畫畫,還是用‘心畫畫,這可能就是模仿與創造的不同點。”“有創造性的孩子往往是用‘心畫畫,正是在‘心畫的過程中,培養了創造力。”所以要培養學生用“心”去畫而不是簡單、機械的模仿。
藝術表現作為人的精神行為,無論通過什么方式,運用什么材質,都應該體現主體的精神追求,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讓他在創作過程中主動尋求知識、應用知識,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想法。這種相對獨立的思維空間,會增強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自信心,這對于學生一生的發展也是非常有益的。
四、先練后講實現了美術自學能力的培養。
當前,許多學生在美術課上習慣于聽教師講解后才進行練習,根本談不上動腦筋自學。而嘗試教學法將從一定程度上改變這種現象。嘗試教學法,從問題開始,經自學自我解決間題,再經討論才去聽教師講解,是有主體意識的學習。“先練后講”的教學模式非常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在其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特別具有深刻性,它不僅使學生學會一些繪畫技巧,更重要的是在學會繪畫技巧的過程中培養自學能力,掌握思考方法,發展智力,具有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本領,達到葉圣陶所說的“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如筆者在《美術字》的教學中,就是鼓勵學生一邊看步驟圖及課本中的美術字寫法與步驟,一邊進行練習,給于盡可能大的空間發展其自學能力 當學生碰到了百思不解的難點時,教師再及時給予講解,這樣在學生學會寫美術字的同時培養了自學能力。
在中學美術課中運用嘗試教學法.強調學生的參與性,自主性、學生藝術思維能力的創造性等,著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使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主動、輕松,視學習為樂趣。嘗試教學是察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的教學模式,只要我們美術教育者不斷摸索與實踐,定能讓這顆現代教學中的明珠放射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