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建
摘 要:產能過剩作為新常態的特征之一,近年來成為我國諸多產業發展的“痼疾”,在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去產能放在五大重點任務中的第一位。本文對期貨市場在產能過剩時期的功能作用進行了研究,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期貨市場在產能過剩背景下更好地發揮功能作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產能過剩;期貨市場功能;標準倉單質押
一、我國產能過?,F狀及危害
2008年以來,我國工業領域的產能過剩問題日益顯著。據中國大宗商品研究中心《中國大宗商品產能過剩報告》,2012 年,能源、化工、橡塑、有色、鋼鐵、紡織、建材和農副等8 大行業中,90%以上的產品的產能利用率低于80%,并且超過一半的產品的產能利用率低于70%,產能利用率低于60%的產品接近1/4。產能過剩帶來的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商品價格的下降。2008、2009年的4萬億投資和十萬億信貸刺激過后,2010年大多數大宗商品的價格開始下跌。
產能過剩的出現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嚴重危害:第一,產能過剩制約了經濟增速回升。制造業投資占全部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比重較高,基建投資增長難以沖銷制造業產能過剩導致的投資增速回落的影響,加上房地產投資增速大幅回落,經濟增長的下行風險加大。第二,產能過剩加劇可能帶來經濟通縮風險。近三年來,由于工業產能過剩加劇,PPI 連續三年處于通縮狀態,部分產能過剩較嚴重的行業通縮仍在加深。第三,產能過剩行業杠桿率持續上升加大企業部門債務風險。我國產能過剩行業大多為資本密集型企業,資產負債率普遍較高。當這些行業的產能過剩加劇時,企業資本回報率下降,盈利狀況惡化,償債能力變弱。為了維持正常生產經營,這些企業又不得不依靠外部債務融資,導致杠桿率進一步上升,產能過剩加劇和杠桿率上升相互強化,債務風險隨之上升。第四,產能過剩行業資金鏈斷裂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當宏觀調控政策收緊時,產能過剩行業的部分企業會出現流動性風險。流動性風險可能通過其上下游企業和借款銀行進一步向金融體系傳導,最終演變為金融風險。
二、我國產能過剩成因分析
一是經濟周期因素。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后,世界經濟增速放緩。中國加入WTO后,國內產能已對外形成嚴重依賴,而出口的萎縮導致國內制造業產能過剩問題進一步加劇。同時,美國房地產行業低迷,引致國內房地產發展短暫回落,對鋼鐵、水泥、建材等行業的需求銳減,對相關產能造成巨大壓力。
二是體制因素。在以GDP 增長為核心的政績考核體系和分稅制下以生產型增值稅為核心的稅收體系之下,地方政府對本地區投資規模顯示出極強偏好,并且大多傾向于投向重化工領域。2008年國家推出4萬億投資計劃,2009年新增信貸10萬億,在此期間推出了鋼鐵、汽車、船舶、石化、紡織、輕工、有色金屬、裝備制造和電子信息、物流等十大產業振興規劃,這些都為產能過剩埋下伏筆。隨著大規模造城運動的基本結束,國內房地產相關行業需求減弱,產能過剩問題立刻凸顯出來。
三是企業行為因素。我國經濟發展是處于世界產業鏈內部,沿資本和技術密集程度不同的產業臺階,由低到高逐級而上不斷升級的。于是經濟的每一次發展,企業要投資的大多是已在發達國家發展成熟、技術相對穩定、產品市場已經存在的產業,后發優勢使得它們得以通過對發達國家相關產業發展歷程等及已有技術、市場情況的分析,很容易對產業的前景正確預知并達成共識。良好的社會共識引發經濟中的資金、企業大量涌入某個行業,出現投資的潮涌,而以投資拉動為主的經濟,更增大了投資規模并加劇了企業對其他企業投資情況的估計和協調難度。于是,在發達國家偶然出現的產能過剩,在我國不但表現嚴重,還可能在一系列行業一波接一波地出現。因此即使投資企業均是個體理性的,但分散的企業之間在投資時難于協調的事實仍然會導致在投資項目建成之后,發生產能過剩的可能性。
三、期貨市場在化解產能過剩中的作用
(一)期貨市場對產業的作用
1.加速淘汰行業落后產能。期貨市場通過規范交割品等級,對淘汰落后產能起到了促進作用。任何一個期貨品種的推出,都要制定相應的交割品級,即準許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合約商品的質量等級。交易所制定交割品質量標準時通常本著反映市場主流現貨品質兼顧行業未來發展趨勢并配合國家產業政策執行的原則,因此市場上的落后產能產出的劣等品是不能用來交割的。企業產品若要在期貨市場進行交割,必須符合交易所的注冊標準并經交易所指定質檢機構檢驗合格,才能注冊。在交易所注冊的產品,是質量信得過的標志,一般都具有較好的市場口碑和銷售業績,因此企業非常重視產品能否在交易所注冊。期貨的推出,有助于貫徹落實國家關于淘汰產業落后產能的政策,推進企業的技術改造,加速質量差、規模小、污染嚴重的企業的淘汰。
2.優化產業組織結構。合理的產業組織結構可以提高產業自律能力,使產業更具競爭力,減輕產能過剩的影響。期貨市場通過點價交易優化行業定價機制從而優化產業組織結構,提高產業在產能過剩時期的抗風險能力。期貨市場是一個具有前瞻性和趨勢預期性的價格信息平臺,通過期貨市場點價,企業可以很方便地確定合理的交易價格,省去交易雙方搜尋價格信息、討價還價的成本,最大限度地規避價格風險,提高交易效率。
3.緩解短期產能過剩壓力。在供給不變的情況下,只有增加需求才能緩解產能過剩。近年來,期貨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期現套利交易規模也隨之擴大,倉單交易規模不斷增長。在期貨價格大于現貨價格較多時,期現套利交易量就會增多,對相應期貨品種的倉單需求量加大,從而在短期內增大了相應期貨品種的現貨需求量,緩解現貨企業的產能過剩壓力。倉單交易市場就像一個蓄水池一樣,作為與現貨市場平行的一個市場,雖然這些倉單最后仍然會流向現貨市場,但在短期內為過剩的庫存找到了一個出口,緩解企業短期產能過剩壓力。
(二)期貨市場對企業的作用
1.制定科學的生產計劃。現貨市場形成的價格主要反映了市場當前的供求狀況,無法反映未來的價格趨勢。期貨市場具有價格發現的功能,對現貨產品的未來價格走勢有一定的預期性,能為企業提供較為超前的價格信息支持。有效利用期貨市場的價格信號,有助于企業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生產經營計劃,為企業精細化經營提供了有力工具。
2.規避原材料價格上漲風險。企業可以利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功能,對需購進的原材料先在期貨市場進行買期保值操作。企業接到訂單后,采購原料尚需一段時日,或一時買不了全部所需的原材料,為防止在今后的生產加工期間,原材料價格出現大幅上漲,企業先在期貨市場上買入原材料商品期貨合約,等到在現貨市場上采購到原材料時,把期貨市場的多頭持倉等量平倉。當現貨市場上原材料價格上漲時,期貨市場上的盈利可以彌補現貨采購成本的增加部分;當現貨市場價格下跌時,現貨采購的成本降低部分可以抵消期貨市場上的虧損,從而在整個生產加工期間鎖定了原材料的采購成本。
3.科學管理庫存。在供給過剩、需求不振時,企業通常會盡量縮減庫存,以免遭受庫存價值貶值的損失,但由于產能過剩,企業有時無法快速去庫存,導致貨物積壓,面臨較大風險,因此在產能過剩時期運用期貨市場對庫存進行風險管理顯得尤為重要。庫存管理水平對企業最終的經營狀況具有很大影響。為有效解決以上問題,企業可以利用期貨市場進行目標庫存管理,隨時調整企業的庫存頭寸,鎖定庫存水平,避免現貨買賣帶來的運輸,倉儲和交易占用資金量大等問題。
4.促進產品銷售
在產能過剩時期,最困難的是銷售產品。而期貨市場的保證金交易形式、交割流程以及期貨交易所在整個交易交割環節的信用背書,解決了企業在現貨市場銷售過程中占用流動資金大、貨物賒銷和買方信譽等諸多難題,可以幫助現貨經營者規避銷售價格風險,達到鎖定成本規避風險的目的,從而實現預期利潤,避免企業生產活動受到價格波動的干擾,保證銷售活動的平穩進行。同時,企業利用期貨市場可以實現規避價格波動、拓寬銷售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的目標。
5.降低融資成本
產能過剩時期企業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融資難、成本高、風險大已成為大多數企業普遍面臨的問題。期貨市場通過標準倉單質押融資和倉單充抵保證金等兩種方式,能夠為企業融資提供新渠道,并顯著降低企業財務成本,提高資金的流動性。
參考文獻:
[1]閆云仙,張越杰.美國玉米期貨市場功能發揮的經驗及啟示[J].農業經濟問題, 2011.
[2]張紅星.鄭州白糖期貨市場功能實證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0.
[3]鄭劍輝.上證50股指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功能實證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
[4]劉玄.金融衍生品功能的理論分析[J].中國金融,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