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伶俐(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成都 611130)
信息化視角下我國農村商貿流通體系建設研究
■ 湯伶俐(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成都611130)
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已經十分普遍,在農村商貿流通體系中信息化建設已經成為時代的熱點。本文以此為背景來分析當前我國農村商貿流通體系與信息化相結合發展的現狀與存在的不足。通過研究可知,信息化發展背景下農村商貿流通體系也日益多元化,但是還存在缺失懂信息技術的流通渠道參與主體、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流通渠道績效低下等問題。因此必須強化農村的信息化建設,加強對從業人員的綜合能力培養,優化配套設施。
信息化流通體系農村商貿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21世紀已經成為一個信息經濟時代的社會,信息技術與各行各業的結合能夠給其帶來巨大的發展。在流通業的發展過程中將信息技術導入其中已經成為當前的發展趨勢。如何增加農民的收入并降低城鄉居民農產品與工業品消費的成本一直是我國政府和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所關注的內容。要實現農民增收以及降低城市居民農產品消費的價格就必須在農產品流通環節上進行改造。但是,我國在農產品的現代化流通體系構建上卻還不盡完善,例如當前我國農產品流通存在渠道過窄、參與流通的主體較小以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不明顯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思維模式。要從信息化的視角來觀察和分析農村商貿流通體系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并基于信息化的發展視角來提出促進農村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的方法。
(一)農村商貿流通業規模不斷擴大
近年來我國農村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水平提高,得益于信息化的發展以及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我國農村商貿流通業的規模正在不斷擴大。表1是2004-2014年之間我國全社會商貿流通業總額、農村商貿流通業總額與經濟總量對比數據,圖1是2004-2014年是農村商貿流通業產值占GDP比重的變化圖。從表1中所反映的數據可以得出以下結論:2004-2014年的我國農村商貿流通業總額與GDP總量均在不斷上漲,其中商貿流通業總額上漲速度快于GDP增長速度,我國農村商貿流通業在累計增長率以及平均增長率上的速度也均大于同期的GDP變化數據。從圖1所示的百分比變化情況來看,農村的商貿流通業占GDP總量的比例不斷提高。農村商貿流通業在近年來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我國宏觀經濟的發展。
(二)農村商貿流通體系模式多樣
歷經多年的發展我國農村地區形成了多樣化的商貿流通體系,參與到農產品商貿流通的主體范圍不斷擴大。在傳統的農產品商貿流通體系中農貿市場是主要的農產品集散地,在信息化發展背景下農村商貿流通體系也日益多元化。
第一,由農戶與批發商為核心所構建的商貿流通體系。這種模式是較為傳統和普遍存在的一種農村商貿流通體系模式,在這一模式中根據是否存在收購小販可以進一步細分為以下兩種類型:一是有收購小販型。在我國農村地區,由于農戶的生產經營較為分散,企業難以低成本進行農產品的收購,活躍于本地區的小商販憑借低廉的人力資本和熟悉的鄉里關系而成為眾多個體農戶銷售農產品的主要對象。這些小商販再將收集到的農產品進一步出售給上級經銷商。二是跳過小商販直接與批發商進行聯系的農村商貿流通體系。在我國一些成片的大型農產品生產區,如我國東北的國營農場、江漢平原上的大型農戶,一般直接將農產品銷售給實力較強的批發商。
第二,由農戶與農業核心企業為主體所構建的農村商貿流通體系。在這種模式中龍頭企業所起到的作用較為明顯,在一些優質的農產品種植區往往會興起一些相關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這些龍頭企業為了提高原料的質量以及保障原材料的充分供應往往都會與當地的農戶簽訂農產品收購的協議,從而形成了這種新的農村商貿流通體系。例如,我國知名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湖北福娃集團就在江漢平原地區與當地的農產品生產者簽訂了農產品保價、保量收購的協議。這種龍頭企業的存在使得在農產品流通中的小商販被剔除,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越過批發商而向零售商供貨。這種農村商貿流通體系的形成有利于壓縮流通程序,從而提高流通效率。
第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支持的以農戶與零售終端為主體的農村商貿流通體系。這種模式對于信息技術的依賴程度較高,利用強大的信息技術支持來幫助零售終端尋找合適的農產品供應商,農產品生產者也利用信息技術來尋找合適的買家。這種將農戶和零售終端直接聯系起來的模式也被稱為“農超對接”,是我國為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在政府大力支持下發展起來的。這種方式對于超市而言,需要有一定的物流組織能力和現金支付能力。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這種模式對于降低農產品流通渠道成本、提高農戶的收入以及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優質和低價的產品有著直接的促進作用。
(一)信息化對農村流通主體的影響
在信息化的發展背景下農村商貿流通體系的主要參與者也深受其影響,這些影響可以從農村居民以及農業企業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第一,信息化背景下農村商貿流通對農村居民帶來的影響。信息化背景下農村居民的消費行為開始發生改變,與此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新的消費需求。在傳統的農村商貿流通中,信息的傳遞速度較慢并且容易失真。信息化背景下農民也可以通過互聯網來及時地獲取相關商品信息,還可以利用電子商務平臺來購買一些區域外的商品。這就對其消費的行為和需求帶來了影響。對于農民而言,銷售其農產品也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將自己的產品信息傳播到更廣泛的地域。
第二,對農村地區的商貿流通企業產生影響。在傳統的農村商貿流通中支付問題一直是交易雙方存在的一項問題,現貨交易給雙方都帶來了一定的交易壓力和額外的成本。信息化背景下電子支付和第三方物流都可以為雙方提供更加便利的交易服務。例如,信息化背景下農產品的銷售者可以在互聯網上尋找到農產品的需求信息,雙方也可以通過互聯網來商定交易的相關事項并完成網上支付。在這一過程中交易的雙方省去了面對面商討的成本,并借助第三方物流的實時信息傳遞來了解相關信息。對于農村流通企業而言,信息化也帶來了產品營銷模式的轉變。這些企業在產品的流通上不僅可以通過線下的實體店渠道來進行,還可以通過互聯網渠道來開展。
(二)信息化對流通渠道的影響
在傳統的農村商貿流通體系中,整體的流通成本之所以較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整個流通渠道較長。這就導致兩種現象:一方面農戶銷售的農產品價格較低,農戶覺得農業種植的效益太低。另一方面農產品的消費者覺得農產品的價格不斷上漲,農產品的消費壓力較大。同樣對于工業制成品而言,農民所需要承擔的消費價格也高于城市居民。這也是我國當前在解決三農問題中所遇到的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在農村的傳統流通渠道中一般需要經過5個級別才能真正實現農產品從農戶手中轉移到消費者手中。這個渠道體系十分冗長,每一級渠道的經營都會進行一次加價,從而導致產品的最終消費價格較高。信息化背景下這種流通渠道則可以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來進行壓縮。在互聯網的銷售背景下傳統渠道的中間收購商或者是最終的零售者,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直接與上下游對接。并借助第三方物流或者是自建物流體系來實現產品的轉運,這樣就減少了中間的加價環節。一些農戶可以直接利用電商平臺,將產品通過互聯網直接銷售給消費者。所以信息化背景下整個農村商貿流通體系的渠道長度被壓縮,降低了需要支付的渠道成本。

表1 2004-2014年我國商貿流通業產值與GDP總量

表2 2011-2015年我國農村商貿流通體系建設投入
(三)信息化對農村商貿流通體系建設成本的影響
我國農村的商貿流通體系之所以一直較為落后,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整個商貿流通體系的建設較為滯后。整個農村的商貿流通并未形成一個真正的系統,而是零散地存在于一些農村地區,造成我國農村商貿流通體系建設不完善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建設的成本較高。短期的收益水平卻較低,這就使得企業與政府在農村商貿流通體系上的建設投入意愿較低。表2是我國近5年來在農村商貿流通體系建設中的投入數據。從表2所示的數據可知,我國農村商貿流通體系的建設投入整體上是逐年增長的。但是,從占全國商貿流通體系建設的總投入來看,比重還較低,不足6%(見圖2)。
信息化背景下農村商貿流通業的投資成本將出現明顯的下降,從而進一步促進該體系的系統化發展。信息化之所以能夠降低投入成本,原因在于信息技術的大規模使用成本低,邊際成本的增加率較小。信息化的流通渠道被壓縮,從而減少了一部分基礎渠道建設的投入。從整體上來看,信息化支持下的農村商貿流通體系的初期投入成本相對較高,但是后期的維護和使用成本較低,并且流通體系適應性更強,能夠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更加明顯。
(一)缺失懂信息技術的流通渠道參與主體
我國農產品經紀人協會統計公布的一組統計數據表明,2011年我國從事農村商貿流通業的經紀人為634萬,2015年這一數據上升到1082萬。從事農村商貿流通運輸的從業人員在2015年達到645萬人,農產品的批發、零售人員則分別為593萬人和1321萬人。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42%的農戶是自己直接向外銷售農產品,45%的農戶則是將農產品銷售給農產品經紀人。這也構成了我國當前農村商貿流通業主要的渠道參與體系。從這種渠道參與體系的發展現狀來看,還存在與信息化背景下農村商貿流通業發展不適應的方面:首先,參與農村商貿流通業的渠道主體信息化水平較低,對于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力不高。其次,農產品經紀人的業務能力普遍不高,多數人是被動地接受市場變化信息,缺乏主動適應信息化背景下的市場發展能力。最后,參與到信息化背景下的農村商貿流通業參與主體缺乏組織性,他們往往是較為分散地開展相關商貿活動。缺乏組織體系也使得他們在即時地獲取市場信息上存在明顯的不足。
(二)信息化背景下農村商貿流通業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大力發展基礎交通設施,這對于促進我國農村商貿流通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這并沒有完全改變我國農村商貿流通業的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信息化背景下缺乏足夠的基礎設施支持,將造成農村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不充分。信息化背景下農村基礎設施水平不高主要表現為:首先,鄉村級別的公路運輸能力較低,難以實現運輸工具直接到戶的要求。同時,農產品運輸車輛在進入城市以后往往也會因為堵車和行駛的限制而在最后的一段距離上出現問題。其次,由于農產品的特殊性,很多農產品要保障質量或者是新鮮性就必須冷藏運輸或者是恒溫運輸,這就要求運輸的工具具備智能化的溫度調控能力。但是,這類具備一定水平的智能運輸車輛在我國的農產品物流運輸中數量較少,這就使得農產品在運輸的過程中變質率升高。由于農產品的量一般較大往往需要大型的冷庫進行存放,我國在農產品的冷庫建設上也存在不足,很多農產品因為無法得到有效的存儲而變質。最后,我國大型的農產品批發和物流配送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使得農產品無法在一個大的市場中進行規模化的交易和配送。
(三)流通渠道績效低下
農產品的流通環節較多使得鮮果產品、水產品的運輸和保鮮要求提高,現有的運輸技術往往難以達到這樣的水平。根據相關部門的統計,我國鮮果類產品在流通環節上的損失率在25%以上,也就是說我國每年因運輸而造成的農產品損失高達4萬噸,這些產品足夠能多養活2億人口。在農產品的總成本上物流成本則占據其中的35%左右。學者賈敬敦(2012)對水產品的運輸成本進行研究并指出水產品的運輸成本可以占到產品總成本的60%以上。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我國在農產品的遠距離運輸需求上將會越來越大,而這種矛盾也會越來越集中。我國與發達國家在物流效率上存在明顯的差異,我國的糧食在運輸過程中產生的成本是國外的3倍,而損耗率也達到了3倍。在蔬果的運輸成本上我國更是達到了60%,超過發達國家4倍,損耗率是其6倍以上。這也就說明我國農民、企業在等量的農產品上所能獲得的利潤更少,而消費者卻需要承擔更多的消費成本。

圖1 2004-2014年農村商貿流通業產值占GDP總量的比重變化

圖2 2011-2015年農村商貿流通業投入占全國總投入比重
(一)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
要推動我國農村商貿流通體系的現代化建設就必須將信息技術引入其中,在當前的發展背景下還需要農村的基礎配套設施與之相適應。當前我國農村地區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信息化水平較低,這對于實現信息化支持下的流通體系構成了較大的壓力。為此必須強化農村的信息化建設,政府以及企業等流通渠道的參與者應當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政府應當制定一個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整體規劃,并根據這個規劃引導多方資本進入這個投資領域。其次,政府應當在農村信息化建設中承擔起主要的資金支持責任,但是也要引導企業的資本進入。從而形成一種以政府投資為主、企業投資跟進的多元化投資體系。最后,建立起農村信息基礎設施的維護和升級制度,保障建設后的信息化基礎設施能夠被有效的使用。
(二)提升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
要建立起信息化支持下的農村商貿流通體系就必須有一批懂技術、會經營、會操作的高水平從業人員。為此就必須加強對從業人員的綜合能力培養,在這一過程中政府、企業以及個人應當從以下方面進行努力:
首先,政府部門應當定期地舉辦相關的農村商貿流通業現代化信息技術培訓活動,讓從業人員和準備從業的人員掌握一定的農村商貿流通業經營技能。其次,高等院校應當根據社會的具體需要,開設相關的信息化農村商貿流通業培訓課程。一方面招收該專業的學生進行學習,另一方面為社會上已經從業的人員進行再次培訓。企業應當建立起信息化背景下農村商貿流通業產業人員的長期培訓機制,讓他們在實踐中不斷地提升和完善。最后,作為從業者個人也應當高標準要求自己積極學習現代化的流通技能。
(三)優化農村商貿流通業配套設施
對于農村商貿流通業的現代化發展而言,引入信息化還需要有相應的配套設施才能最大化地發揮信息化的支持作用。為此還要優化以下配套設施:首先,要完善農村的基礎物流體系,讓農村的農產品能夠快速地運輸到城市,同時城市的工業消費品也能夠快速地輸入到農村。其次,政府或相關企業應當建立起農產品信息展示的電子平臺,該平臺可以為農村商貿流通業的各方參與者提供相關的市場需求信息,從而幫助各方更好地找到有需求的市場。最后,政府主導搭建起一個更加科學和安全的支付平臺,從而讓信息化下的農村商貿流通業能夠實現安全、高效的電子支付。
本研究是從信息化的視角來觀察和分析農村商貿流通體系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基于信息化的發展視角,提出促進農村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的方法。通過研究得出以下結論:第一,我國農村商貿流通業的規模正在不斷擴大,信息化發展背景下農村商貿流通體系也日益多元化。第二,信息化發展背景下農村商貿流通體系的主要參與者—農村居民以及農業企業也深受其影響。此外對于流通渠道與流通體系的建設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第三,當前懂信息技術的流通渠道參與主體缺失、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流通渠道績效低下是存在的主要問題。第四,促進我國農村商貿流通體系建設,需要強化農村信息化建設,加強對從業人員的綜合能力培養,優化配套設施。
1.楊改.我國農村商貿流通體系建設[J].物流科技,2011(6)
2.任保平.建立城鄉雙向流通商貿流通體系的必要性及戰略分析[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1(10)
3.商榮華.信息化視角下的農村流通體系建設探討[J].商業時代,2014(31)
4.張諦,關博.城鄉統籌視角下農村商貿流通主體的培育[J].商業經濟研究,2016(4)
5.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課題組,宋則.我國商貿流通服務業戰略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2(32)
6.魏勇軍,彭新宇.農村商貿流通體系建設對零售商滿意度的影響—基于湖南省6縣市調查數據的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3(5)
四川省科學技術廳項目(2011ZR0177,2011GZ0127);四川省交通運輸廳科技項目(2015C1-1)
F32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