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 彬(云南中石油昆侖燃氣有限公司 昆明 650000)
區域經濟系統協同發展研究
■ 陸彬(云南中石油昆侖燃氣有限公司昆明650000)
區域經濟系統協同發展是當前經濟研究的重要內容。本文圍繞區域經濟系統協同發展,介紹了相關概念,分析了可持續性、承載能力等相關內容,并就區域整合、區域規劃等問題進行了分析。
區域經濟系統協同發展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指的是在某一個區域范圍內的資源、人口、社會、環境以及經濟等相關因素構成的系統中的各個相關組成部分能夠實現合理、和諧的發展,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效益和效率最大化。圍繞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側重點上的差別,在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定義上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圍繞人的社會屬性來開展研究,重點突出區域經濟發展所包含的社會屬性,是以滿足人類當前以及未來時期內的生理需求作為出發點。二是時代倫理觀點,重點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研究集中于發展的可持續性和后續性。三是約束性觀點,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與無限制的人口增長以及經濟發展相聯系,認為這會導致環境支撐能力出現比較大的風險性以及不確定性。并認為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外部因素以及內部因素的約束,應將影響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約束性放在重點關注的對象上。
盡管對于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有著不一樣的理解,但都是圍繞區域內部以及區域之間的相互協調來展開的,關注的對象都是集中于環境、資源以及人類、經濟等相關因素,在此基礎上實現這幾者之間的動態平衡,并圍繞經濟系統以及區域生態系統之間的動態平衡來展開。既要發揮各個區域地區之間的地域優勢,實現不同地域之間經濟的合理分工,提升整體經濟效益,也要將不同地域之間的經濟差異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實現經濟之間的協調發展。
區域經濟系統協同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實現生態環境良性循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發展與環境相互協調,實現環境、社會、經濟的共同進步。在此目標下,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強化環境治理,推動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進一步推動生產空間布局和生產力布局的優化升級。近年來,我國在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方面堅持市場導向,圍繞經濟利益訴求對區域經濟發展進行統籌規劃,逐步建立并完善區域經濟分工體系。因地制宜制定區域經濟政策,強化國家區域經濟調控和監管。在實施區域經濟系統協同發展上還應當圍繞以下三方面來開展:一是要逐漸從原先的發展不均衡中擺脫出來,進一步推動發展均衡化,并切實避免齊頭并進、毫無原則的平衡發展理念,在現有條件基礎上減少區域經濟差異化不斷擴大的趨勢。二是圍繞地方經濟發展,合理擴大地方的經濟權力,有效調動地方經濟活力和發展積極性。三是合理處理好加工業聚集地區與資源密集聚集地區之間的協調關系、內部欠發達地區跟沿海發達地區之間的協調關系、少數民族聚集地區跟漢族聚集地區之間的協調關系,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地區傾斜與產業傾斜之間的融合。
在研究分析區域經濟系統協同發展時要關注其可持續發展,重點從發展的和諧性、可持續性、公平性以及高效性、需求性、和諧性等原則進行分析。公平性主要是體現在機會選擇上應當具有公平性,既要具有世代之間的縱向公平,又要具有人與人之間的橫向公平。可持續性則是指區域經濟所在的生態環境在受到某種程度的干擾以及影響時能夠保持其生產效益和生產效率的能力。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生態環境和資源環境的可持續性都是區域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前提。應當按照可持續性發展的條件對自身的生活方式進行調整和完善,確保在自身允許范圍內進行資源的消耗,實現協調發展。對于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既要關注其持續性和公平性,同時還應當關注其和諧性。將持續發展作為人與自然以及人類社會之間相互和諧的共同目標。在進行自身行為時,充分考慮其行為對整體經濟以及生態的影響,實現區域經濟社會的互惠共生,推動可持續發展。
按照傳統的發展模式,在研究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過程中過于關注傳統經濟學,將經濟增長作為關注對象,在圍繞市場進行生產發展的同時沒有重視生態環境以及資源環境所具有的限制性作用。這不僅無法充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各類資源,同時也對資源環境造成很大壓力。在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上,關注其持續性就是為區域經濟實現長期發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在堅持可持續性以及公平性的基礎上,圍繞人的需求進行發展。區域經濟與環境資源之間的協同發展既是實現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必然要求。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發展,既滿足區域經濟發展要求又能兼顧整體經濟發展,實現區域環境、經濟以及社會的協調發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指標表

表2 主要模擬參數
在研究區域經濟系統協同發展過程中不應當忽視對區域環境承載能力的關注,重視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的區域資源環境可承載量,確保經濟社會發展限定在最大可容納限度之內。一般來講,區域環境可容納量就是要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控制在區域資源環境最大的負荷之內,這一負荷可以使用可用資源環境承載力來進行衡量和表示。它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在特定的資源環境狀態下對于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所能提供的最大閥值,這一閥值也表明了在區域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能夠接受的生活質量的能力,從這個定義上可以看出在進行區域經濟系統協同發展研究上必須重視區域環境承載能力。
依靠區域環境承載能力的變化能夠對區域經濟系統協同發展模式進行研究和分析,第一種是區域環境資源承載能力呈現出階梯型變化,協同模式為增長-頂點-下降。第二種是區域環境飽和型的協同發展模式,這一模式下區域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是一定的,在此基礎上生態資源量按照S型漸進型向著環境承載力發展。第三種是倒V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模式,在這一模式下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呈倒S型的下降趨勢。第四種是正弦式的波動發展模式。即在研究區域經濟系統協同發展上需要充分考慮到社會經濟以及資源環境系統之間的有機整合,圍繞社會經濟系統中的信息、能量以及物質要素跟區域環境資源系統之間的交換進行統籌協調,依靠社會條件支持類指標、自然資源供給類指標以及污染承受能力類指標進行分析和判斷。
區域生態經濟規劃是研究分析區域經濟系統協同發展的重要環節,在進行區域生態經濟規劃時需要結合循環經濟的思想,依靠生態學原理和方法,緊緊圍繞經濟-社會-自然這一生態經濟系統研究對象,對區域經濟范圍內的經濟-社會-自然中的各個要素、功能、結構以及行為等進行識別和模擬,合理確定并設計出這一區域環境中的要素關系,確保系統功能和結構的優化,采取切實措施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推動經濟、人口、環境、資源的有機整合。與此同時,還需要密切關注生態環境、自然以及人口之間的關系,使得區域范圍內的生產系統和生態系統之間處于動態平衡狀態。
具體而言,在研究區域經濟系統協同發展過程中需要緊緊圍繞區域生態經濟規劃情況來開展,需要進一步明確重點生態環境保護區,合理布局基礎設施以及住宅區域,并在做好綠化工作基礎上切實強化環境污染治理工作,依靠資源環境規劃,推動區域經濟的生態規劃工作。與此同時,由于區域經濟系統協同發展工作涉及面較廣,目標要求較高,綜合性較強,技術難度也相對較大,因此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會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基于此,在實施區域經濟系統協同發展中需要重視編制區域生態經濟規劃,實現生態系統跟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重點圍繞區域生態經濟協同發展來開展工作。
在建立相關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研究模式時,需要構建一種假設的空間環境,在此空間環境下對不同區域之間的競爭、整合以及協同發展問題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依靠簡化以及抽象方式對兩大線性區域進行競爭和協調過程分析。本文的線性區域主要是指將形狀并不規則的相關區域進行等價轉化,轉化為直線形的線性空間。盡管依靠這一轉換方式進行區域轉化在做法上有些粗糙,但是卻具有較高的合理性。這一區域不是純粹的線性區域,卻可以依靠貫穿其中的地理中心線來進行必要的簡化,這也有助于說明區域模擬的整合過程。在描述上,將東西兩大區域進行劃分,第一區域表示為東部區域,這一區域具有地理優勢以及人口規模優勢,同時自身也具有比較完善的大港口以及大市場。與此相對應的是西部區域,這一區域相較于東部區域而言在地理位置以及人口規模上都不具有優勢,同時也缺少直接的港口或者市場來進行貨物的進出口,相關貨物進出口活動只能依靠東部區域來實現。除了兩大區域的人口以及市場變化之外,各自區域內的企業也會根據區域整合程度以及各自的條件等進行選擇。
在區域經濟系統協同發展中圍繞式(1)分析其整合程度,其主要模擬參數如表2所示。

區域整合的最終管理目標有兩點:一是要確保各個區域之間成員單位的貿易自由;二是確保區域之間各個企業以及相關要素能夠實現區域范圍內的充分自由流動。在此基礎上,要實現區域經濟和區域貿易的整合,還需要充分結合競爭因素以及信息技術擴散等,逐步縮小區域之間產品質量的差異,并推動區域之間生產技術的同化。區域之間要素的整合程度以及整合速度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伴隨著時間而變化的,這不僅使得不同區域之間在整合深度上有所差別,同時考慮到不同區域之間企業的特點以及經濟特征差異,也會導致這些不同企業在區域經濟整合中的經濟決策出現影響。
圍繞區域經濟系統協同發展,要重點關注企業等個體在整個區域整合中的管理決策和地位、作用,分析跟區域經濟關系密切的勞動力份額、產出水平以及勞動者收入、利潤等因素。在諸多的生產要素中,勞動是最為活躍、最為重要的,尤其是對于內陸、西部等資本欠發達地區。
長期以來,伴隨著我國各個地區以及各個區域之間在地理分布以及地方保護、人為分割、市場封鎖等問題,區域經濟之間不均衡的問題始終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區域之間經濟差異越來越大。強化對區域經濟系統協同發展的研究有助于解決我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對于減緩和消除區域經濟之間協同發展的障礙,減少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流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能夠實現資本、勞動力等要素在不同區域之間的自由流動,同時也能優化完善我國的經濟結構和生產力布局,對于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居民收入都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應當緊密配合我國西部大開發的發展戰略,實現東西部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并推動政府政策跟市場機制的有機整合,進一步縮小區域差異,促進全國范圍內的經濟協調發展。
1.石文霞.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制度探討[J].經貿實踐,2015(9)
2.徐安德.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制度研究綜述[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3(4)
F06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