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中
寧夏轉型“新經濟”圖景
曾建中
時隔四年,國家認監委近期重啟枸杞有機認證,這為寧夏枸杞力主走高端精品路線,打造區域品牌,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說起枸杞,我們會想到什么?寧夏或是最先出現的字眼之一。但繼續說起枸杞品牌,更多的或是茫然。這是瞄準“中國枸杞之都”的寧夏一直面臨的尷尬。
枸杞被認為是寧夏知名度最高的產業,也是該地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性主導產業之一,產銷量占國內枸杞總量一半多,是國內枸杞產業的“風向標”和價格晴雨表。但標準化、現代化水平低及品牌缺失等諸多因素,一度成為寧夏枸杞高質量、高效益,以及擴大出口的掣肘。
時隔四年,國家認監委近期重啟枸杞有機認證,這為寧夏枸杞力主走高端精品路線,提供了一個機遇。與之相輔, “枸杞之鄉”——寧夏中寧縣啟動建設GAP(良好農業規范)認證示范縣、質量安全示范縣。寧夏枸杞在“十三五”末實現300億元產值,相比“十二五”末翻兩番的目標,由此有了更多助力。
這是一個經濟欠發達地區,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藉由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一個縮影。
對于時隔4年后重啟枸杞有機認證,寧夏早康枸杞股份有限公司的負責人笑言“幸福來得有點晚”。
該公司產品出口對標的日本、歐盟和美國等發達地區,也是整個寧夏枸杞的主要出口市場。這些地區貿易技術壁壘設置最為苛刻,尤在食品、農產品領域。更為特殊的是,由于枸杞屬于我國獨有的食藥兩用產品,國際上并未針對枸杞產品制定明確的檢驗和判定標準,加劇了市場風險。
2006年5月,日本正式實施“肯定列表制度”,設限數目、檢測項目大幅增加;2007年初,英國對中國枸杞是否屬于新資源食品,開展了安全性調查;去年美國出臺新的《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配套法規,要求所有輸美食品企業必須建立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體系和食品防護計劃等……枸杞出口障礙增加。
2012年更甚,由于重金屬、農殘超標等嚴重問題導致市場亂象叢生,國內枸杞被取消有機認證資格。這使其陷入了一種尷尬:就算獲得了國外機構有機認證,也不能在國內以有機產品身份進行銷售。
重重壁壘、身份“暗淡”,加上國內價格上漲、國外經濟不景氣,寧夏枸杞在延續多年上揚的出口成績后,去年6月急劇逆勢下降,遭遇“滑鐵盧”,6月至9月出口貨值同比分別下滑了26.2%、28.4%、31.2%、52.2%。
基于對有機農產品在提高質量供給水平方面意義的認識加深,寧夏枸杞企業和地方政府不斷吁求枸杞重回有機目錄。
通過彼此連續溝通,國家認監委與寧夏檢驗檢疫局,決定在實施GAP認證的基礎上,擇優選擇枸杞企業進行有機試點,提升枸杞綠色、標準化生產水平。
在全國參加試點的28家枸杞企業中,寧夏有13家,占近一半。這從側面顯現了有望重獲有機身份,對寧夏乃至全國枸杞產業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數據顯示,截至“十二五”末,寧夏全區枸杞種植面積達85萬畝,占全國種植面積的45%以上,干果總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55%,年綜合產值達100億元。寧夏枸杞被當地官員認為是全國枸杞產業發展的風向標和價格晴雨表。枸杞和制品是寧夏最具區域特色的產品,也是寧夏第一大出口農產品。”寧夏回族自治區商務廳副廳長陳生榮說。
正是基于這樣的體量和意義,寧夏對枸杞有著不一般的考量和期待。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馬力提交了關于支持寧夏枸杞產業綠色發展的建議》的議案。他建議,國家相關部委支持寧夏加快枸杞標準化體系建設、枸杞納入有機產品目錄等。
另據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曾一春透露,寧夏成立了枸杞產業再造優勢領導小組,自治區主席親任組長,一位黨組副書記和一位副主席擔任副組長。
高規格領導,輔之以《再造寧夏枸杞產業發展新優勢實施方案》、《寧夏回族自治區枸杞產業促進條例》,以及今年1億元的專項扶持資金,寧夏希望在基礎研究、精深加工、品牌建設等方面,再造枸杞產業發展新優勢。

素有“中國枸杞之鄉”美譽的寧夏中寧縣
按照寧夏的既定目標,到“十三五”末,寧夏枸杞產業總產值將達300億元。宏圖可彰,但寧夏枸杞難掩的窘境,也顯現了解決的緊迫性。
當地官員表示,寧夏全區枸杞種植基地規模化、標準化水平低,管理粗放、現代化程度不高,影響著枸杞產品質量和效益。而出口通道也不暢通。
寧夏回族自治區商務廳副廳長陳生榮說,目前寧夏枸杞產業的鏈條雖然已在逐步完善,但出口產品僅以干果為主。由于缺乏專業的技術研發人才,枸杞深加工較差,產品附加值較低。特別是枸杞的藥理、藥效研究不夠,藥用的附加值欠缺,產品沒有品牌優勢,缺乏市場競爭力。

“寧夏紅”——讓枸杞酒香飄海內外
正如當地官員所描述的,大家都知道寧夏枸杞好,也知道中寧枸杞,但這只是一個產地概念,不是一個企業的產品概念,缺失品牌。
這也是寧夏枸杞當下希望藉由重獲有機身份,做高端枸杞的動因之一。寧夏檢驗檢疫局動植物與食品處處長陳煒說,有機認證的重啟,說明枸杞正在“回歸”,對提高寧夏枸杞的知名度、擴大國內外市場銷售,都有重要意義。該局與中寧縣政府達成一致:要做高端枸杞、精品枸杞,進行深加工,實現高附加值,拉長產業鏈。
在陳煒看來,這些都指向了一個前提,即只有從種植上也就是源頭,控制農殘或外來污染物,做到枸杞真正有機,才有進一步加工,以及更好“走出去”的可能。
推廣出口枸杞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是舉措之一。早在2009年,配合國家質檢總局要求,寧夏檢驗檢疫局與中寧縣政府合作建立寧夏首個出口食品農產品安全示范區建設。今年一季度,中寧縣出口枸杞貨值同比增長356.5%。這一效應,促生了中寧縣將目前的3萬畝質量安全示范區,擴展到10萬畝,并在此基礎上創建寧夏首個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
去年年底,中寧縣政府提出創建GAP示范縣的目標,藉此將自身的枸杞、硒砂瓜、供港蔬菜等特色產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在陳煒看來,作為寧夏枸杞產業的“龍頭”和風向標,中寧縣此舉的意義不局限于這一隅。“我們希望中寧示范區(縣)的建立,能夠輻射帶動整個(寧夏)區域,推廣示范區的理念、方式,推進枸杞等農產品食品的標準化。”
按照計劃,今年8月下旬,國家認監委對中寧GAP示范縣進行了檢查驗收。可預期的是,寧夏枸杞以質取勝的路徑正在鋪開。不過,已有的經驗教訓表明形勢依然嚴峻。這也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林業廳副廳長陳建華希望國家部委提供更多助力的意圖所在。
陳建華希望,國家認監委能夠指導、支持寧夏建立枸杞“同線同標同質”三同的管理機制,擴大寧夏枸杞質量安全示范縣,“指導我區逐步實現國內銷售與國外銷售‘三同’,能夠以國際標準來規范提升寧夏枸杞的質量,增強寧夏枸杞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自治區要求除了要把寧夏枸杞作為產業的概念之外,現在要通過安全質量標準體系的打造,使它成為一個質量安全過硬的品牌標準。”
同時,陳建華希望國家質檢總局能夠指導支持寧夏建立枸杞質量標準體系,建立枸杞貿易國的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的評定程序,來指導寧夏制訂應對措施,用外貿出口來引領枸杞的產業轉型升級。
在寧夏“十三五”規劃中,超過兩成的枸杞產品將出口。相比內銷來說,這個量不是很大。雖如此,但陳生榮認為出口枸杞“引領了寧夏枸杞一步步往上走”。因為要求高,參照美國歐盟等區域標準,出口枸杞品質最好,對枸杞品牌的影響推動也最大。
“寧夏枸杞出口是沒有品牌的,都是大包裝原料的方式出口,所以掙不到終端的錢。”陳生榮說,現在也在提倡寧夏枸杞在國外要加強品牌推廣力度。部分枸杞企業在國外開設品牌店、形象店,意圖就在這里。
陳生榮說,寧夏將加大國際市場的開拓力度,支持企業開展國際認證和商標注冊等,支持本土的枸杞出口企業和各類境內外大型的農產品、食品展覽會,宣傳、擴大寧夏枸杞的美譽度,獲取商品供求的更多信息,提高寧夏枸杞出口企業國際營銷能力,進一步擴大枸杞出口份額。
不難發現,寧夏枸杞的現狀、當下舉措以及未來期許,是中國有機產品的一個縮影,其在國家層面也有最新“指向”。黨中央、國務院《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就明確提出,整合綠色產品標準、認證和標識制度,大力促進有機綠色產業發展。
而在新經濟新常態的理念舉措驅動下,如何在傳統優勢產業中推陳出新,更大發揮特色優勢,是寧夏認真思考并付諸行動的必然。
國家認監委副主任王大寧表示,此次啟動枸杞有機認證試點,是國家認監委精準施策,服務西部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國家認監委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整合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這一重大改革部署的具體行動。國家認監委將嚴格按照《枸杞有機認證試點實施方案》要求,從制定技術規范、聯合認證檢查、實行全程監管、建立退出機制四個方面著手,嚴格做好枸杞有機認證試點推廣。
王大寧還表示,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提出了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形成綠色新的增長點,形成提質增效作為一個主要的發展方向。綠色產品的整合,被納入供給側結構改革當中。
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制度、推進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建設,自然成為質檢部門落實供給側改革、綠色發展等中央部署的重要舉措。
根據國家認監委已有的初步工作安排時間表,在今年7月底,要拿出綠色產品統一標識認證的體系方案,今年年底發布《中國綠色產品標識管理辦法》、《中國綠色管理辦法合格評定的實施意見》,以及《試點產品的目錄和認證規則》,明年5月啟動認證時間統一信息平臺的搭建。
據相關部門介紹,目前有機產品的需求明顯上升,有機產品生產消費迅速增長。截至2014年底,我國有機產品總產值1164億元人民幣,總貿易額約800億元,國內銷售額約為800億元人民幣,有機標簽備案10.56億枚。按國外有機產品標準認證的企業有1198家,出口貿易額約為5.86億美元。
當前國內外市場對有機產品的需求仍在不斷增長,加之國家對有機產業的監管和支持力度不斷強化,中國的有機產品國內外市場銷售額,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將呈現逐年增加的態勢。對寧夏枸杞,乃至整個有機產品行業來說,這意味著更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