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會朋
摘 要:從古代的小農經濟到現代的市場經濟,我們的生產生活一直離不開農業,因為它是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的根基。自改革開放以來,“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領導人迫切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國要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問題。目前,中國存在農業的基礎較弱,農村的發展停滯不前,農民收入增長困難的問題,促使我們急需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道路。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建設
一、農業現代化
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相比較有很大區別,準確的說現代農業是對傳統農業技術上的革新。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緩慢,信息閉塞,傳統農業是作用于一個相對落后的環境中的,無法接收外界消息。因為封建專制的統治,我國農業在循環往復的發展,我國古代千年歷史中,農業的發展進步程度非常漫長。而區分傳統與現代農業的其中一個標志就是科技進步、技術革新,新的能量循環發生變化,就是讓外界的信息能源進入我國農業的循環中去。十八世紀七十年代,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興起,技術不斷更新,農業依靠工業的供給才得以創新與發展,對現代能源的應用率不斷提高。清朝末年,張騫出使西域,它從歐洲引進一系列先進科技生產設備,例如抽水設備,化學制成品化肥,通過實驗發展現代農業,不過由于我國許多科技生產落后,導致他的實驗被迫停止。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中國的工業進程快速發展,大批新能源投入使用到農業生產中去,我國的現代農業正式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區分傳統與現代農業的另一個標志是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傳統農業發展速度非常慢,其中一點點的進步都是日積月累形成的,一代代人總結經驗、摸索前行,其中每一點的進步都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但封建思想的壓制,他們不能突破自身思想的局限,無法實現質的飛躍,我們可以看到,我國古代的生產工具經歷無數的改朝換代都沒有變化。而現代農業則是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農業技術的不斷更新。相比較來說,中國的農業生產水平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對科技的應用水平大大提高。農業大致能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傳統農業,主要指一些擁有大量人口,但土地很少的國家,如亞洲、西歐,這些國家歷史悠久,對土地的利用率極其重視,由于人均土地占有量少,他們想盡辦法減少對土地的破壞,他們選擇群聚的方式,形成村落。第二種是新大陸上的農業,如大洋洲、美洲,這里人口較少、土地廣袤的優良條件,迫使在百年間的發展史中,大陸上每家每戶都能種植管理很多土地。由于兩種農業所處的歷史背景不盡相同,推行農業現代化的方式也不相同。根據新大陸的客觀優勢,其科學技術主要推行機械化作業,來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針對傳統國家的劣勢,要因地制宜,推行適合其發展的科學技術,合理利用使用土地資源。但是,這兩種方式并不是不相交的,它們只有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才能不斷進步。最后一個標志就是制作一套合理完備農業發展計劃,使其不斷創新發展。
我國對于不平衡的糧食市場,實行有計劃的國家宏觀調控,限制糧食的最低收購價格,以保證農民的根本利益。不過,與其中一些發達國家進行比較,中國的各項措施扔需要不斷完善。如今,我們更不可以忽略現代農業的另外一個重要標志,是其各部之間的組織體系?,F在農業現代化水平在不斷向前進,一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我們不僅要關注現代農業的科技發展水平,更要重視社會體制與農村的各種事件、生產、技術的組織體系。在經營組織方面,對于各類合作組織的形成與發展,要實現現代農業的產業化導向,逐漸吸引一些單一生產的農民不斷向組織化體系變化。使我國農業的經營導向越來越集中,實現更高的價值追求。
二、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戰略和技術路線
(一)實施戰略
1.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給
現如今,保證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增強農業產品的供給需求,是中國目前農業發展生產的目標與要求,而想要達到這一目標我們要著力提升農業的整體生產力。我們為完成這一目標,首先要加大對土地的保護力度,把完善農業的基本生產力、促進技術的提升作為側重點,著重提升農產品的產量, 堅定不移的增強農業整體生產力,根據實際情況變化農業產業結構。其次,大力提高政府對農業促進作用,把優惠政策最大作用的惠及到每位農民身上,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與此同時,構建農業科學技術拉動農民收入的體制政策,應用新的技術手段,增強對技術的使用效率,完善4個收入增長機制體制:首先,大力研究提升農產品及糧食產品的產量技術,著力提高農產品產量,提高農民收入。其次,著力研究能夠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的生產技術,完成節約成本增加收入的目標。再次,著力研發農產品的加工科技。最后,著力提升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使農民的收入穩定增加。
2.農村工業化、城市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
隨著農村的日漸變革,我國農村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對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有很大幫助,不但保證了大量的資金來源,有完整的消費市場,還吸引許多農村剩余勞動力,完善各產業的發展。我們對此進行反思,只有農村農民自身的思想進步、視野廣闊,才能使農民逐漸找到出路,快速有效的實現農業現代化。逐漸完善城鄉的互動工作,使城鄉工作有效連結,打破農村與城市的種種局限,堅壁清野,實現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第一二三產業合理布局、完善基本設施的多元化格局,最大限度的完成城市與農村經濟了連結發展。使一些鄉鎮企業走到工業園區中,形成大的匯集區,完善經濟格局;使已經走出去的農民徹底融入到城市中去,土地形成大規模試點,采取適宜的經營模式,實現農業的產業化、集中化。只有城市與農村的發展相結合,才能實現全國的共同發展,加快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進程。
3.以工業化理念發展現代農業
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標志,而以現代的工業化水平帶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對此,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首先,依據工業的發展理念,注重發展農業科學技術,實現技術改良,從而拉動農業的生產發展,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積極使用新技術。增強對農業的技術變革。其次,依據工業的資金的運作過程,增強農業在資金方面的投資、融資方式。再次,依據工業在發展過程中重點關注組織形式的體制機制,著力培養現代農業的經濟市場。想要增強農村現代農業的發展,就要注意加快對農村組織形式的變革、大力培養發展較快的企業、給予一定政策資金支持。最后,依據工業重點關注產品的營銷策略,把農業發展元素加入現代營銷手段,加強農產品的對外銷售方式。 合理利用工業的有效銷售手段和銷售方式,讓農產品的銷售形成賣方市場的良好前景,讓中國的農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扔
4.農業產業化與農民合作組織建設同步推進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進步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創新,它們相輔相成,互為一體。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農產化能加快農業技術的專業化發展,擴大農業的生產經營范圍,而農?;旨涌燹r業對科學技術的使用和設施的完善,推進農業的發展速度。想要完善農業產業化體制機制,不僅要提高對發展迅猛企業的資金技術支持,還要提高對小企業、小生產者的扶持,以全面提高農業發展的各個方面,加強對農村合作社的扶持,增加農民的組織能力、合作能力,使農民與市場有大規模的聯系,提高對市場的掌控力與競爭力。培養農民的合作組織形式有很多種,要培養農民的合作意識,讓農業產業實現多元化發展,建構中國獨有的適合中國發展的農村合作體制。農業產業化對現代農業起促進激勵作用,它也是農民合作的基石,能促進農業經濟快速發展;農業產業化是現代科技發展的成果,促進產業化發展也是現今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5.實施從生產到消費的產業鏈發展戰略
以農產化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運用無數的手段與方法來延伸產業鏈,使產業發展的一系列環節有效連結,編輯整理,加強重要環節的影響范圍,對不同的環節給予不一樣的支持,取長補短,因地制宜,擴大勞動力市場,使大部分人有滿意的職業,加強每個環節的有效價值。農業產業鏈的延伸與伸漲有許多優勢,其一是讓農產品的生產過程形成一個有利的效益集體,使農民在各環節都能獲得足夠的利益,不僅增強了農民的有形資產,而且加強了農民對市場的參與度,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第二點,產業鏈的不斷延伸發展能加強重要產業的發展速度,使農民的增值渠道進一步增多,同時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6.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與提高農業勞動力素質并重
現代農業的長足發展需要農村致富渠道的增多,從而使勞動力變崗,不過自始至終,一個產業的快速發展都需要相關責任人素質的增強。在使勞動力變崗的同時,我們還需對農民進行職業專業化的培養,以形成現代化的專業化經營主體。同時,需要不斷深入研究農業現代化的目標與意義,來完成農民的一系列要求,把使農民滿意作為工作的出發點,把農民的生產生活作為工作的落腳點。用科學的知識技術培育農戶,用國家豐富教學內容構造農戶思路思想,用有效的形式引導農戶,用方便快捷的方式服務農戶,培育大批的擁有知識技術的學識形農戶,把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現代農戶作為我們行動的目標和準則。
7.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面對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我們在發展過程中要求實求穩,要以現代國家發展的一些不合理因素為前車之鑒,切勿濫用勿用現代科技,對未來的發展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影響,從而使未來農業沒有發展方向,例如,大量用石油、化學產品使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許多后果都是我們不愿接受的。有了這些反面教材,我們在發展中會少走許多彎路,在發展中我們要吸收和借鑒他們的有效經驗,有效利用他們的發展理念,讓中國的傳統農業與現代生產相交融,研究出新的內容意義,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發展特色的優勢路徑。
(二)技術路線
1.穩定小農、發展大農
現如今,中國的現代化農業應該走出一條小農與大農并行發展的新路線。這種經營模式有自身的優勢特點:第一點,依舊保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本農業經濟制度,使家庭式的小農經濟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如現今大力發展的農家樂。在家庭自身發展的前提下,運用優良有效的種植方法、科技水平的農田水利設施、大量資金技術的支持,使小農有其專業化的特色,在各種加工區域形成合作,生產具有高效價值的農業產品,盡可能的提高農民的收入渠道,擴寬勞動力的就業渠道,以增加農民的凈收入。第二點,制定相關惠民利民政策,實施土地流轉制度,對于外出勞動力的土地進行有償轉讓,集中種植,特別是一些國有企業;著力培養市場化程度高的大農經濟,集中生產,集約化程度高,走出一條與傳統農業經濟不盡相同的道路。因為大農經濟集中化,集約化程度高,在生產種植方面對能源資源能夠有效利用,最大限度的發揮大農經濟的作用,以促進農產品產量的提高,用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價值。未來我們要加強對傳統農業的改革創新,加快農業的結構改變,把穩增長、調結構作為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把加速產業結構“三大轉型”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古老的耕作方式向現代科技轉型,面對一系列轉型,同時應該完成四個升級:一是延長農產品的產業鏈升級,二是升級農業發展方式,用現代科技優化傳統經營模式,三是在發展方式上看,向品牌化、技術化、戰略化升級,四是從發展方向上看,由傳統落后的生產方式向現代技術化方向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農業技術化改革,改變農產品種植方向是現今農業發展的重中之重,穩定小農,發展大農是產業結構的最優化調整。
2.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面對一系列土地環境上的問題,就要因地制宜采取一系列措施,節約合理利用土地,例如,運用現代科技培養植物種植栽培技術,套種技術等集中節約利用土地的相關技術。把我國劃分為東、中、西三個區域來看,我國東部地區明顯是改變土地利用方式的重中之重。因為東部地區的環境適宜,溫度、濕度等條件適合農作物的生長,特別是南方地區,一年兩熟或三熟的環境,急需合理有效的種植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復種是解決這一環境的重要方式。在技術的應用上,要節約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使農業生產率與勞動效率相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