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金剛,王世偉
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血管外二科,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0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分析
韓金剛,王世偉
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血管外二科,黑龍江齊齊哈爾161000
目的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方法選取該院2014年4月—2016年2月該院收治的糖尿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共90例為此次研究對象,作為研究組,并選擇同期患有糖尿病但無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病人90例,作為常規組,分析兩組的單因素,然后logistic回顧性分析多因素。結果單因素分析結果表明,主危險因素包括了高血壓、年齡、總膽固醇、空腹血糖、纖維蛋白原以及低密度脂蛋白(P<0.05),而logistic回顧性分析多因素,主要危險因素的形成有空腹血糖、纖維蛋白原、年齡、低密度脂蛋白(P<0.05)。結論空腹血糖、纖維蛋白原、年齡、低密度脂蛋白是糖尿病患者形成血栓的主危險因素,早日預防、檢查,有利于及早控制血栓的形成。
下肢深靜脈血栓;糖尿病;危險因素
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群體當中,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趨勢逐漸上升。臨床中關于此病,小血栓的形成并無明顯,容易被忽略,此病的首發癥狀,主要發生于脛后靜脈、足底靜脈、大隱靜脈等常見部位,栓子脫落會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90%的肺栓塞的血栓都來自于下肢深靜脈,尤其是從腘靜脈到且髂靜脈的下肢近端靜脈。為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現分析2014年4月—2016年2月間該院收治的糖尿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90例的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研究組中52例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年齡25~82歲,平均(74.23±5.78)歲,糖尿病病程(8.21±7.79)年;該組所有患者均確診為糖尿病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全部患者均檢查過凝血、空腹血糖、血脂情況;均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對雙下肢進行檢查。排除患有糖尿病患且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狀況但是無影像學檢查的類似病例;血液病史以及不完全的病例信息等。常規組中48例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年齡26~85歲,平均(75.42±6.23)歲,糖尿病病程(7.89±7.65)年;經過診斷,該組患者均患有糖尿病但是無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病癥;全部患者都有過空腹血糖、凝血以及血脂檢查,有彩色多普勒、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結果。排除血液病史、案例信息不完全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過比較,兩組基礎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使用該院統一制定的調查列表以及調查班底,對研究組與常規組的病例資料進行采集。主要調查患者的年齡、姓名、性別、住院號以及族別等,以及患者的既往病史,比如是否有合并冠心病、吸煙史以及高血壓病史等等。
1.3觀察指標
檢查患者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纖維蛋白原、雙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高密度蛋白、總膽固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甘油三脂、凝血酶原時間等等。
1.4相關標準判斷
1.4.1糖尿病確診標準與2型、1型糖尿病診斷標準相一致,均符合最新WHO糖尿病診斷標準。
1.4.2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確診標準主要表現為疼痛、下肢腫脹、靜脈擴張,并全身伴有不同程度的反應,比如體溫身高或者是脈率過快,如果病情持續發展還會導致動脈痙攣。在不同的部位發生血栓其臨床反應也各有不同。上述表現也是大部分疾病的共同特征,僅僅憑借臨床體征以及表現來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顯然是不合理的。當下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能夠顯示出血管病損的情況以及病理變化,是各大醫院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診斷中最優的一項標準。但是此種方法技術要求較高,且有一定的創傷,因為造影劑本身會刺激到血管壁,使得患者發生疼痛反應,故而此種技術方法的應用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雙下肢血管超聲因為其識別容易、圖像清晰、操作簡單等優勢,被廣泛的應用。該次研究的診斷標準以雙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結合臨床特征為準。
1.5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1.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應用χ2檢驗。
2.1單因素分析結果
經過調查,發現共有8個單因素變量指標,通過t檢驗,計算各項指標的概率值,見表1。根據表1數據可知,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總膽固醇、纖維蛋白原是糖尿病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單因素分析結果(±s)

表1 單因素分析結果(±s)
指標常規組研究組tP空腹血糖總膽固醇纖維蛋白原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部分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原時間7.25±2.42 5.23±1.28 4.21±1.78 1.71±1.54 2.65±0.58 1.25±0.21 35.12±2.56 15.23±1.56 9.12±2.32 5.75±1.21 5.21±1.89 2.21±0.76 3.18±0.67 1.19±0.39 35.1±2.6 15.7±1.8 -5.21 -1.75 -4.12 -1.75 -3.47 1.45 0.01 -1.12<0.001 0.005<0.001 0.057<0.001 0.15 0.987 0.312
2.2基本信息以及相關疾病與糖尿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經過調查,發現共有6個單因素變量指標,通過檢驗分析單因素,見表2。
根據表2統計的數據可知,合并高血壓、年齡兩個單因素是糖尿病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糖尿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賦值
2.3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
Logistic是一種概率型非線性回顧性分析方法,主要對影響因素、二分類觀察結果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的一種多變量分析方法,首先對形成糖尿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進行編碼,自變量來自于單因素分析中相關的因素,因變量來自于無糖尿病下肢深靜脈血栓,創建logistic模型,通過多因素回顧分析可知,低密度脂蛋白、年齡、纖維蛋白原以及空腹血糖是糖尿病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
導致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的主要因素就是血管病變,在糖尿病血管并發癥的有關試驗中,人們側重于微血管、動脈損害,而忽略了糖尿病對靜脈血管的傷害,且小血栓形成也會因為臨床現象并不顯著而被忽略。因為靜脈系統內,血液液體轉變為固體,從而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阻礙回流,而且還會引起靜脈壁炎癥。靜脈血栓病理主要有3種類型,即白血栓、紅血栓或者是凝固血栓以及混合血栓,其臨床表現為患者下肢發生疼痛、腫脹反應,皮膚呈現青紫色,且伴有水皰,患者全身反應較為明顯,且呈現出精神不振、體溫升高的現象。急性期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患者截肢、發生死亡的主要因素。
從表2中可知,在40歲及以上的患者,發病率比較高,而40歲以下的發病率較低,高齡組的發生率要比幼年組高達1 000倍以上,此外,高血壓病史這一指標,也是形成糖尿病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主要因素。因為此病屬于慢性病,老人因為活動量降低,使得回流速度較慢,從而致使靜脈瓣膜低氧,導致靜脈內皮細胞損傷;此外,由于手術治療較為頻繁,也會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空腹血糖因素分析,發現下肢血栓形成于血糖升高的關系非常的大,隨著血糖升高從而導致下肢血栓形成的發生率也隨之增長。總膽固醇因素分析,發現研究組的總膽固醇與常規組的總膽固醇水平要高出很多,且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與下肢血栓形成也有很大的關系,當糖尿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時,那么下肢血栓的形成發生率就會隨之在升高。因此,控制血脂水平有利于預防血栓形成。分析高血壓因素時,發現與下肢血栓形成的發生率有很大的關系,經過logistic分析之,并未顯示高血壓是患者下肢血栓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
綜上,糖尿病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經過多因素、單因素分析之后,發現年齡、合并高血壓、總膽固醇、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與糖尿病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有很大的關系,其中,獨立危險因素有年齡、低密度脂蛋白以及空腹血糖,針對這些危險因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讓患者及早恢復健康。
[1]張琳,楊秋萍,吳亞楠,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危險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15):2817-2820.
[2]張潔.糖尿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分析[D].烏魯木齊:新疆醫科大學,2012.
[3]馬春燕.神經危重癥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危險因素及預后分析[D].長春:吉林大學,2014.
R543.6
A
1672-4062(2016)09(b)-0057-02
10.16658/j.cnki.1672-4062.2016.18.057
2016-06-12)
韓金剛(1976-),男,黑龍江牡丹江人,碩士,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血管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