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花
寧陽縣第一人民醫院,山東泰安 271400
綜合護理對糖尿病足患者心理健康與生活質量的作用分析
陳花
寧陽縣第一人民醫院,山東泰安271400
目的探討綜合護理對糖尿病足患者心理健康以及生活質量的作用。方法選取該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足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常規組,每組各40例,常規組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在進行常規性護理的基礎上再實行綜合性護理干預,比較兩組臨床治療效果以及治療后生活質量及心理健康情況。結果研究組臨床效果有效率為92.5%,常規組有效率為72.5%,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在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等各項指標均明顯優于常規組(P<0.05)。結論糖尿病足患者進行綜合型護理干預后,明顯提升了臨床治療有效率,顯著改善了患者的足部癥狀,進而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此法效果較好,值得推廣應用。
綜合護理;糖尿病足;心理健康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較為嚴重且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也是導致糖尿病患者傷殘甚至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近幾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發病概率逐漸增加,糖尿病足亦隨之增加,所以需要針對患者癥狀嚴重的情況采取綜合且有效的護理方式[1]?,F選擇該院2014年9月—2016年4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足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常規組,每組40例,對研究組進行綜合性護理干預,比較兩組臨床治愈效果、心理健康及治療中生活質量,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足且無其他內科并發癥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數字列表法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常規組,每組各40例。常規組包括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43~73歲,平均年齡(63.2±8.4)歲,病程2~16年,平均(6.8±2.3)年。文化程度:小學10例,初中文化及以上30例;足背動脈情況:良好11例,減弱或消失29例。研究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齡44~78歲,平均年齡(63.7±9.6)歲,病程1~17年,平均(6.4±3.5)年。文化程度:小學9例,初中及以上31例;足背動脈情況:良好10例,減弱或消失3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糖尿病病程、文化程度、足背動脈情況以及糖尿病足分級程度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經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批示后,患者知情并同意后實施。
1.2方法
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綜合性護理干預,具體表現為:(1)患足創處的護理。配合使用廣譜抗生素、抗厭氧菌,結合分泌物細菌多少、藥敏程度,調整藥物使用量;擴張血管藥物可以用在癥狀嚴重的情況;根據傷口的分泌物情況、壞死程度選擇呋喃西林溶液、雙氧水來經常對傷口進行消毒,并且要徹底清洗創面,可使用頻譜治療儀照射創面30 min左右,之后給予1%胰島素溶液濕敷,根據創面大小用含有胰島400~800 U生理鹽水300~500 mL濕敷,癥狀嚴重患者2次/ d,癥狀緩解后可降為1 d/次。胰島素可以增加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率,避免脂肪分解,對細菌的生存環境進行破壞,從而加速組織愈合以及創面恢復。(2)改善末梢血液循環。晚上可用38~40℃的溫水泡足10 min左右,以加速血液循環和防止血管擴張。涂抹潤膚霜、植物油并充分按摩可有效降低胼胝發生率,并能保持皮膚柔軟以及預防足部干裂。另外,幫助患肢抬高30~40°,避免靜脈血液回流,以影響末梢血液循環防止潰瘍部位摩擦;坐時保持交叉雙腿姿勢太久會導致壓迫血管、神經。可結合個人愛好進行以有氧運動為主的適量運動,可以結合個人愛好差異、體力大小、病情嚴重程度等情況,進行如太極、慢跑、散步等強度不高的運動,通常以運動時沒有明顯肌肉酸痛感、感到體力無透支或疲勞、不出現心悸、氣促為宜。每天運動在餐后1 h進行30 min左右最為合適,年長患者易出現體力不支的情況,一般根據醫囑選擇中度的活動最佳,不宜運動過于劇烈。因此,不要在空腹時運動,注意隨身攜帶糖果、糖尿病卡,以降低低血糖發生幾率。此外,不宜在出現內科合并癥感染、酮癥酸中毒、心臟功能減退、視網膜壞死、腎臟病時進行鍛煉[2]。(3)心理護理。糖尿病足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社會生活、社會交往以及工作狀態,對患者的精神及身體造成了持久性損害,患者會出現長時間足部疼痛、患病時間長、持續性創面潰爛易導致緊張焦慮、悲觀失望、缺乏治療信心、抑郁等消極的不良情緒。因此,心理護理是綜合性干預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護理人員要通過同理心消除患者苦惱,也要在精神上給予安慰。高度的同理心十分關鍵,可以積極幫助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入院之前可對患者進行病足知識的科普,幫助患者了解病因、病情具體狀況以及預防措施,鼓勵患者對內心感受充分描述,引導患者對最擔心的問題進行描述。對于患者疼痛癥狀明顯的,護理人員應主動與其溝通,協助患者做好生活護理,保證其體位舒適,根據患者疼痛程度大小可適量使用止痛劑緩解疼痛,避免患者的焦慮、緊張等情緒[3]。對患者對糖尿病足接受程度、認知程度進行分析評估,針對患者目前精神狀況差異給予有效心理護理。(4)飲食的護理。治療糖尿病足,飲食療法是基礎,也是治療的重要一環。若對合理科學控制飲食不能有效落實,那就很難達到較為滿意、理想的療效。糖尿病足患者的飲食需要降低鹽分攝入、多飲水、少吃多餐,每日食物要從量多到量少分4次定時分配給患者,那么發生餐后高血糖的概率可大大減少,對降血脂、預防動脈硬化也有很好的作用。患者飲食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控制總熱量是糖尿病飲食治療的重要環節,食用油煎、油炸等食品是體重超標患者的禁忌;②堅持補充足量的維生素、氨基酸、食物纖維、蛋白質等營養元素;③降低脂肪攝取量,盡量少吃膽固醇高的食物,如蝦籽、動物內臟、魚籽等,炒菜最好用植物油,嚴格限制各種甜食,嚴禁煙酒;④患者進行體育鍛煉時,不能空腹,應補充少量食物,以防低血糖的發生。
1.3效果觀察
比較兩組臨床治療效果、干預后足部癥狀改善程度、治療后生活質量及心理健康情況。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干預前后患者足部癥狀改善情況,其中包含:皮膚皸裂、麻木程度、疼痛程度、足背動脈搏動狀況,其有效率為(痊愈+顯效+有效)/總數;②觀察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其中含有心理健康水平、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等。
1.4統計方法
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以及建立數據庫。對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臨床效果有效率為92.5%,常規組有效率為72.5%,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水平比較
研究組在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等各項指標均明顯優于常規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情況比較(±s)
組別例數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研究組常規組P值40 40 58.02±6.93 50.22±7.15<0.05 68.56±7.85 51.76±5.57<0.05 18.02±3.46 12.78±2.74<0.05
定時對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檢查、開展糖尿病足的健康教育及預防性護理是糖尿病足預防的關鍵。必須要加強患者對足部的保護意識、早期采取預防護理措施、提高自我護理能力、認識自覺監測病情、減少心理障礙、自覺控制飲食的概念。正確的護理措施和妥善的治療方案可以有效地預防糖尿病足的發生,降低了截肢率,提高了治療好轉率以及疾病穩定率。該研究結果顯示,通過綜合護理干預,研究組臨床效果有效率為92.5%,常規組有效率為72.5%,表明綜合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復。另外,研究組在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等各項指標均明顯優于常規組,提示綜合護理干預能有效降低患者在治療中的心理負擔、改善患者負面情緒、促進患者康復以及提高生活質量。因此,綜合護理干預對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的生活質量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足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患者足部癥狀,提高臨床有效率,降低患者心理負擔和有效提升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1]胡云霞,韓會民.糖尿病足的護理新進展[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14):3303-3304.
[2]邱偉,梁維娟,宋瑞芳.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相關危險因素研究[J].中原醫刊,2006,33(10):12-13.
[3]戴建英,鮑艷芳,周冬玲.糖尿病足相關危險因素探討[J].上海預防醫學,2012,24(6):301-302.
R587.1
A
1672-4062(2016)09(b)-0188-02
10.16658/j.cnki.1672-4062.2016.18.188
2016-06-20)
陳花(1969.2-),女,山東泰安人,本科,副主任護師,研究方向:綜合護理對糖尿病足患者心理健康以及生活質量的作用。